紫陽:茶山“好風景”

芳香釀滿茶簍,情誼凝成詩行。 ——題記

紫陽:茶山“好風景”

“春風楊柳燕影斜,雲繞嫩葉香千里。”地處陝南的安康市紫陽,位於漢江中游,巴山北麓,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閒暇之餘,乘著陽光明媚的好時光,約三五個好友懷揣脫貧幫扶的夢想,滿懷對幸福生活的無限嚮往走進茶園,目之所及,蒼翠欲滴,那一縷縷淡淡的茶香,隨風撲入鼻中,令人神清氣爽。

放眼望去,漢江兩旁的萬畝茶山蒼翠欲滴,隨處可見一簇簇,一排排茶樹悄然長出嫩綠的葉蕾。

前幾天,一則《縣長變身網絡“主播”在線推介紫陽富硒茶》消息,受到全國各地100餘萬網友的關注點贊。對於愛茶的人來說,初春,是一年中最曼妙的時光。滿山遍野的茶樹,歷經冬季養分的積累,驚蟄一過,春雨悄無聲息地滋潤著大地,也喚醒了沉睡的茶樹嫩芽兒。嫩芽吸飽水分,爭先恐後噴薄欲出,勢必化作馥郁“香茗”。

從實用功利角度講,獨特的“硒”是人體必需的元素。紫陽茶含有足夠人體吸收的元素而聲名鵲起。難怪,集“國字號”榮譽集一身的紫陽茶有“無憂何必去飲酒,清靜常品紫陽茶”之美譽,賈平凹先生以此評價昭示世人。茶農們在漫長的等待後,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採摘季”。漢江河畔,碧波悠悠,生生不息的茶鄉百姓便開始了美好生活的“釀造”。茶園深處,青山,碧水,春思,茶香融會貫通,絕對算得上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典範!

如針尖般的細雨最容易滋生晨霧,先是薄薄的一層在山底,繼而緩緩遊蕩在山腰,偶爾把園圃都掩映起來,恍若一個“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霧氣與小山丘融為一體,與“網紅”畫框如膠似漆,只留出民宿雕樑畫棟邊的飛簷翹角,縹緲在茶園裡的拍照妙齡少女,更是依稀難辨,若影若離,宛如一幅田間山水畫。

春茶,欣欣然醒來了,抖落一冬的霜雪,嘰嘰喳喳地舒展開來。一排排整齊的茶樹,三五成群的採茶女,揹著茶簍,緩慢地穿梭於茶林田坎上,一雙雙繡花鞋,雙腳踩著春天的鼓點,在雲霧繚繞間徜徉,不時在春風裡嫣然一笑。

人間芳菲盡,溪流潺潺中,樂曲在飛揚,若在畫中游。上山勞作,少不了歡樂,勤勞淳樸的採茶人,徑直踏足在芳香滿地的山坡上,把一簇簇鮮嫩的芽兒,裝進小巧的竹簍裡。身姿綽約的村婦們採擷些無數嫩芽,只為茶盅裡翻騰的“品茗”動態畫面。纖纖玉指間輪迴舞動,採摘著點點新綠。待到雲開霧散時,那個叫木魚包的地方頓時沸騰起來。

行走在茶園間,捎帶一點顫悠悠的餘音繚繞,採茶對歌代代相傳,又可以被精通文字的人為紫陽脫貧奔小康添加國色天香。“麼妹生得嫩花花,活像一棵清明茶。人人見了人人愛,伸手就想摘一把。”“前年同哥喝杯茶,香到去年八月八。不信你到妹家看,窗前開著茉莉花……”《詩經》中的“周南”“召南”等25首歌謠就流傳於紫陽一帶,這都是有歷史淵源的。如今,採茶對歌是紫陽人的習俗,也是茶鄉一景一情一動人。

這一唱,打破了茶山的沉寂落寞;這一唱,觸及茶鄉人致富的情思;這一唱,敲響了鄉村振興的鐘聲。待到月撒西窗之時,洗去一天的疲勞和纖塵,枕著淡淡的茶香,望著一堆堆勞作成果,不由地希冀著幸福生活的詩與遠方。

新鮮茶葉,歷經千百次翻轉揉搓,終於浴火中涅槃,實現了華麗轉身,成為招待賓客的“上品”佳茗。小小一片茶葉,肩負著富民一方的神聖使命。千百年來,紫陽茶在歷史的嬗變中散發出馥郁濃香,奇妙的閱歷和獨特的口感征服了中外飲茶人,在百家爭鳴的茶飲之林鏖戰一席之地。

伴隨著茶歌悠揚的旋律在山谷裡迴盪,山坡上頓時積蓄了無窮的青春活力,歡聲笑語在茶園中起伏。那一雙雙飛快的手指,帶走一陣陣心香,沐浴一縷縷春光,撥動浸入澄澈的心絃,留下是致富奔小康的芬芳。心之所想,意之所向,情愫盡洩,不盡依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