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泰院class》:原來“利己”的最高境界是“利他”

《梨泰院class》這部劇改編自同名網漫,原著漫畫曾在某知名動漫網站上的評分和銷售額都是第一,此次被改編成電視劇,劇本更是由漫畫原作者趙光真親自操刀,可謂是完美還原了漫畫中的精華。開播收視率只有5%,但是僅僅播了四集後就上漲到9.38%,播了幾集後,就開始持續走高,目前已經8.6分,一片好評。

《梨泰院class》:原來“利己”的最高境界是“利他”

梨泰院在韓語中的原意是“異胎院”,就像是劇裡的人物設定:前科犯、反社會人格、私生子、跨性別者、不會說英文的老外,為什麼這樣一群人會聚在一起譜寫一個反叛創業故事呢?背後,是男主人公世路的“利他”將一切串聯在一起,激發了每一個人心底的潛能,也正是這份正直的“利他”讓他們渡過了一次又一次的難關。

利他:偉大商業模式的核心“心法”

利己,謀求的是一己私利;利他,是為他人著想。以善解人意之心進行經營,企業就會真正走向輝煌。也許大家會說:“依靠這種近乎博愛主義的天真想法能經營企業嗎?”然而毫無疑問,經營的秘訣正在於利他。

在影片中,男主人公真心做到了“利他”,店鋪搬家之後,生意雖然不錯,但是由於衚衕老舊等原因整條街的客流量都較少,流水比不上在商業街的時候。最終他想到的辦法就是幫助一條商業街的店家都進行維護,因為他知道雖然店鋪之間是競爭的關係,但是隻有一整條商業街都火起來,人流才會多起來。

《梨泰院class》:原來“利己”的最高境界是“利他”

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格局越大的人反而越懂得利他,日本經營四聖之一的稻盛和夫曾在《成功的真諦》中這樣解釋過“利他”:

佛教中說“一燈照隅”,任何人都是帶著特定的偉大使命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通過履行自己的使命為社會、為世人竭盡全力,這是非常重要的。

通過為社會、為世人竭盡全力,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摒棄只顧自己不考慮他人的利己之心,形成為他人的幸福而祈禱的利他之心,我們自己的人生會變得豐富多彩,也會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

其實當你不再計較利己還是利他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的命運開始慢慢隨行為的變化而發生改變。

利己是人的本能,利他是一種選擇

影片中的吳秀雅被大家討厭,但是從她的選擇來看,利己只不過是本能。選擇成為長家的一員,是因為從小家庭很窮的孤兒秀雅其實自尊心很強。她從小生活在保育院,在她成長的過程中極度缺乏安全感,導致她不相信自己的力量,看似外表強硬像個刺蝟,實際上內心脆弱。她覺得自己靠自己是不行的,需要資源的支持,才選擇了強大的長家。也正是因為秀雅的這個選擇,那麼註定,在影片的結尾,她不會和奉行“利他”的世路走在一起。

《梨泰院class》:原來“利己”的最高境界是“利他”

松浦彌太郎曾說過:“人生不是靠你做了什麼、從事什麼工作、做出什麼東西來決定的。關鍵在於,你給予別人多少。”

李嘉誠在一次董事局會議上對大家說;“我們公司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是可以的,但我主張拿9%。”李澤鉅表示,“爸爸,我不同意你的意見,我認為拿11%的股份沒有什麼不可以的,不違反道義和原則,錢賺得又多。”弟弟李澤楷也跟著說,“對呀,只拿9%不是太傻了嗎!”

的確,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一定會是利己的,但是不只是經商,在生活中任何人之間的交往並不是簡單的1+1的問題,當你選擇11%的時候很可能沒有選擇9%的時候掙得多。因為選擇了9%,合作者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紅利,自然願意長久合作,信任也越發長遠。

利他即利己。利他聽起來是一件“俠之大義”的事情,在我看來,其實本質上也是一種利己行為,指向不同,但並不天然對立。我們在工作職場中也經常會聽到一種論斷,你把自己的工作當成是一份事業去做的時候,是利他更是利己,因為當你為公司的進步添磚加瓦的時候,自己也有了提升。

看看影片中的世路,從小正義,可以在同學遭受不公待遇的時候挺身而出,不管對方權利的大小。看過影片的都知道這種利他行為使得他被退學、父親失業,這也正是現實的無奈之處,對的事情不一定會得到好的結果,但永遠不能成為是我們作惡的理由。正義確實遲到了,但是世路的利他行為並沒有白費,受他幫助的同學成為了基金經理,後面的復仇故事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從影視劇中抽離,現實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培養自己的利他之心?

  • 利他之心的原點是常懷感恩

釋迦牟尼勸誡我們說,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在於利他之心。佛教的精髓就是慈悲之心,簡單點說,就是一點點的善意也是“利他”。

《梨泰院class》:原來“利己”的最高境界是“利他”

在心態上,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

,生來就是健康的身體,活在平和的年代,擁有愛自己的父母,哪一件事不值得我們感激?如果我們充分感受到世界的善意和滿足的幸福感,自然會產生善解人意、樂於善待他人的情緒。

有了好的心態,看這世界都會帶上一層暖意。能在倒垃圾的時候不隨便扔在垃圾桶外,能在寫方案的時候考慮到每一個人的現實情況,不給大家添亂,能在發生疫情的時候,遵守規則量體溫,戴好口罩勤洗手······那麼,行動上你已經是個“利他”之人了。

  • 利他之心的初階就是要學會包容,給別人一個機會

有則寓言,說的是兩匹馬同行,一匹馬將另一匹馬的脖頸咬傷了,結果被咬的反而主動安慰因咬傷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那匹馬。故事雖然只有短短兩行,卻揭示了天地間動人的品德,那便是包容。

生活裡的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要學會包容他人的錯誤,職場上下屬犯了錯誤要給改正的機會,他會付出更多努力工作,生活中,快遞送晚了,不要隨便發脾氣,或許是在來的路上發生了一些小狀況。夫妻之間沒有包容,整天為一些小事斤斤計較,那就不能白頭偕老;朋友間沒有包容就沒有友誼,因為包容是友誼的前提;領導包容,可以使近者悅遠者來,人心相和。

《梨泰院class》:原來“利己”的最高境界是“利他”

我們每個人都不能離開社會這個群體,寬容大度待人給別人一個機會,也許就是給了你自己一個機會。總裁邁克爾·戴爾在和日本索尼公司的人員談判之後十分疲憊,遇到一個誠懇的青年推薦自己的產品,最終給了一分鐘的時間。事實證明,對於戴爾來說他是給了自己一個機會。青年推銷的“鋰電池”應用在新型筆記本電腦上,使用時間大大增加,銷售量也大幅增加。

可見,學會包容,給對方一個機會,有時候就是在給自己創造條件,從中獲得生活給予我們的意外饋贈。

  • 利他之心的進階版就是要學會失去,才會有得到

記得,曾看過一篇星雲大師寫的《以舍為得》,他這樣寫道:“舍,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給人一句好話,你才能得到別人回你一句讚美;給人一個笑容,別人才能對你回眸一笑。舍和得的關係,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關的,舍與得也是互動的。舍什麼就會得什麼,這是必然的因果。”

捨得也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有舍有得,不捨不得。你需要投入感情,真心的幫助別人,才會收穫之後的尊重;在職場中,我們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小問題,而花時間幫助別人解決力所能及的小問題,是我們可以做的小事,也一定會收穫對方的感謝。

人生在世,時時會有得有失,得與失從來都是相伴而生的。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得到了名利,就失去了普通人的自由;得到了財富,就失去了淡泊的歡怡;得到了事業的成功,就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同樣,失去了利益,還有親情的擁抱;失去了成功,還有再來的機會;失去了權力,還有人性的淳樸。

  • 利他之心的高階版,就是要善於指引,授人以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講的就是當你有足夠的能力的時候,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從小我們都或多或少的影響過身邊的人,也被別人影響過,大概小時候的熱心腸就是最早的授人以漁者。當然這個方法要行之有效,解決根本性的問題才算是有作用,這也就是指引別人是高階的原因,如果段位不夠高,那麼指引反而會變成誤導。

《梨泰院class》:原來“利己”的最高境界是“利他”

我們這一輩子在行走的路途中,有時候是看別人的風景,有時候自己也會是別人眼中的風景。指引有時候是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的。馬雲說:“我覺得影響我的人挺多的,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人影響我。金庸肯定影響過我,《阿甘正傳》裡面簡單的阿甘也影響過我,還有父母、老師,再就是前幾天李嘉誠的那句話讓我心裡很有共鳴。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真正影響你,重要的是,你能從每個人身上找到各種機會,不斷學習,從而反過來影響別人。”授人以漁,終生之用。

當然,這種指引不止侷限於指引二字,激發別人內心的激情,在別人取得成功的時候,真心的喝彩,都是培養利他之心的可執行策略。人生就像一個舞臺,自己既是舞臺上的演員,又是臺下的觀眾。誰都希望自己得到別人的認可,不要吝嗇,給他。

結語

影片中,世路走了利他這條路,我相信在影片的結尾他會在商業上取得成功,也會收穫人心,不僅僅是主角光環,更重要的是利他背後的能量。這條路少有人走,因為是心態和視角的轉變,也是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轉變,但就像是索達吉堪布說的一句話,只要你相信因果、踐行利他,保持一份純潔高尚,有些事情會不期而至,超乎你的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