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嶺村莊八景奇觀

因從小聽老前輩說“岐嶺寨”(古稱“麒麟寨”)名震粵西“一門三代舉”故事,又受坡頭區歷史文化研究會史學家黃天聰先生邀請!昨天特意驅車探“岐嶺”!

昨訪岐嶺村八十多歲村老人和村長:現屬亷江良坰鎮南橋村委會岐嶺村,村莊不大現丁口五佰多人。但一村八景罕見,青山環抱,景色秀麗。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該村一直以詩禮傳家自詡,讀書之風甚盛。

一村八景罕見其觀

徙居“岐嶺寨”開基祖人稱“萬三郎”的江文富,是粵西江氏四世祖,他當時是一個小貨郎,但卻通曉天文地理。曾有一天從茂名來到岐嶺寨“叫賣”時,見那裡山川形勝,四水匯聚。能斷定居此,定會興旺發達,富貴雙全。於是帶領家眷定居下來。

萬三郎說這一地帶山川形勝並非空穴來風,岐嶺村竟現八景之多。後人置村中八景:東山呈秀、西嶺吐奇、合石堆翠、雙樹連雲、高石雙峙,長江晚潮,遠峰凌漢,流水鳴琴。

其中“合石堆翠”就是“砰硼”石。形狀為二石疊合如杯筊,互不相連也不相離,徑大十餘丈,高數丈,上平如砥,可坐數十人。用石或錘擊之,則發出“砰硼”之聲。“高石雙峙”就是皇冠石。二石卓立,一如摺扇,一如弁冕,皆徑數丈,高倍之,上列數十坑,其稜均勻若屋瓦,更像一頂官帽。

岐嶺村莊八景奇觀


岐嶺村莊八景奇觀


村長指引觀察位於新村的品嶺的四世祖墓穴,喝形漁翁撒網,由國師江任泉所點,坐東北向西南,四象関齊,村居青龍崎萼,明堂開鬩朝向高雷瓊通暹南橋河,甚為壯觀。

江任泉國師點了兩口地歧嶺寨村漁翁一口,一口天地人三奇穴,江氏七世祖江覺占卜葬神山嶺“人”穴主富貴雙全。

岐嶺村莊八景奇觀


岐嶺村從四世祖江文富算起,僅過5代(即到了第九代)就成為石城當地富甲一方的村莊了。不少為官經商者,十世浩然公被外村人稱為“江百萬”,十一世的江乾生,江澧生兩戶,就擁有“當鋪”20間,鑄就富商大戶。源於村前南橋河上達州府下砥廣州灣。

讀書成風人才輩出

岐嶺村人讀書成風。聽村人介紹說清朝時期,江念祠和村中的大戶宅院,都辦有村族學塾或家庭學塾。民國期間,村中辦有初級小學兩所。抗日戰爭爆發後,又辦起了文通中學(文通中學是良垌中學的前身,成為廉江縣的第三中學)。

在科舉時代,清朝咸豐到光緒間該村不但一連出了江國華、江誠和、江慎中、江珣4位舉人,還出了江宗泗、江宗堯等30多名貢生、監生。民國時期,除多人留學於日本和歐美之外,還有江增瑞、江增璵等獲得北京大學學士。新中國成立後,畢業於中山大學等名牌大學者更有數十名之多。江氏為現廉江書香大戶官宦之家,如現在出(坡頭區委常委、坡頭區副區長,廉江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長)、(吳川市市長、雷州市委書記、廣東省農業廳副廳長)…等人物,可見風水寶地驗證名符其實。

結緣狀元 姻親締結

清朝道光狀元林召棠,吳川美陽人,清末民初,岐嶺村著書立說者有數十名之多,其中江熙和的《晨鐘錄》林召棠親筆為書作序。岐嶺南溪村江誠和咸豐十一年中舉後,便於1868年與弟江式和捐巨資建起了一座連通村道大石橋。兩邊橋翼設有扶欄,東西端各建一亭。西亭跨立橋上,兩面正頂石刻“繩武橋”,兩旁石刻對聯為:“繩陳繼始先猶行率乃;武接遵同軌有極歸其。”行人車馬皆可穿亭而過,是當時粵西乃至廣東最大的建橋工程。林召棠為橋通撰《繩武橋碑紀》,文曰:“石城之南有要津,廣肇雷瓊之通衢也……歲貢生大埔教諭江君式和,辛酉舉人兵部主事江君誠和,不惜數千緡以肩其任,為一邑久遠利也;實承先德之志也。林召棠記並書。

岐嶺村莊八景奇觀


舉人江誠和十分仰慕狀元林召棠的家族文化,林召棠也羨江誠和是書香世家。江誠和共生有13個子女,將唯聰慧秀外四女許嫁給林召棠孫子林伯厚,結為姻親。

岐嶺村莊八景奇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