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三國演義的最後一戰

導語:壬辰倭亂,是指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於1592年對朝鮮發起的一場侵略戰爭。戰爭初期,軍備廢弛的朝鮮節節敗退,朝鮮國王李昖(發音同“延”)緊急求助明朝,萬曆帝遂派兵數萬援朝。1593年碧蹄館之戰後朝鮮戰事告一段落。1597年,日本再度侵朝,明軍二次入朝作戰。經過兩年激戰,日本無力取勝,最終放棄侵朝,明(明朝)朝(朝鮮)聯軍取得最後的勝利。

東亞三國演義的最後一戰

在日本第二次侵朝的次年,豐臣秀吉在日本國內病死,並在臨死前要求德川家康下令撤軍。接到德川的撤軍命令後,加藤清正、小西行長等日軍部隊準備在援軍的接應下撤回國內。為殲滅這支援軍,給日本一個沉痛的教訓,明朝聯軍與日軍在露梁海域爆發了壬辰倭亂的最後一場大規模戰役——露梁海戰。

驍將集結

露梁位於朝鮮半島南端,與日本隔海相望,今天在韓國境內。當時,撤退日軍計劃集結在朝鮮半島東南方向的釜山和南端的巨濟島,露梁位於兩地以西,日軍則從朝鮮半島西南方向赴東南方向接應。從下圖可以看出,露梁處於日軍最近支援路線上,是其必經之路。

換言之,露梁是以陳璘為主帥的明朝聯軍截擊自西而來的日軍援軍的絕佳之地。

東亞三國演義的最後一戰

露梁、巨濟島和釜山地理位置示意圖。可見露梁是攻擊由西向東而來的日軍援軍的絕佳地點


東亞三國演義的最後一戰

橫向戰場地圖

陳璘在入朝之前就頗有戰功,《明史·陳璘列傳》對他有“有謀略,善將兵”的評價,但他的缺點在於貪財暴戾,曾大興土木並藉此勒索部下出錢,結果導致士兵“因事倡亂,掠州縣”。儘管他戴罪立功,被罷官後又復官為狼山副總兵,但後又多次被罷免,久而久之朝廷官員也不敢再向皇帝舉薦他。

如果按照正常情況,被官員們拉進“舉賢黑名單”的陳璘怕是難有翻身之日。但此時壬辰倭亂爆發了,陳璘因為熟悉日本,被調到東北邊地駐防,可沒想到他又因為經濟問題——行賄——遭罷官。

但是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英雄這個稱號又多留給有準備的人。當這種人碰上合適的機會,總有一個施展的舞臺。

東亞三國演義的最後一戰

陳璘算不上一流名將,勒索士兵等行徑甚至可以說他個人品行有問題。但是大敵壓境之時,作為一名軍官,對國家的忠誠度和個人能力才是首要的,這也是陳璘屢次被貶屢次重新出山的原因。

這一點在陳璘的人生經歷中屢次得到驗證,在他軍旅生涯末年,有人彈劾他是個投機分子,萬曆帝卻視而不見,還重用他平定暴亂。不過這與本文關係不大,一筆帶過,不再贅述。

因行賄被罷官幾年後,陳璘官復原職。不過這次他不再是邊地守將了,而是奉命率五千兵馬入朝直接與日軍作戰。當陳璘率領水師戰艦扭轉官軍戰艦不足的局面後,日軍士氣大受打擊,以至於不敢再在海上橫行。但陳璘在朝鮮真正打出威名的,就是露梁海戰。

東亞三國演義的最後一戰

韓劇《不滅的李舜臣》中由金河均飾演的陳璘

陳璘奉命出擊朝鮮後不久就因為下屬的紀律問題遭責罰,並被調去指揮水師。而露梁海戰中聯軍先鋒,七十歲高齡的老將鄧子龍就是他的副將。

雖然歷史沒有記載,但我們可以大膽推測陳璘和鄧子龍早就相識,因為他們都作為高級軍官參加了鎮壓大盜賴元爵的戰鬥。明軍援朝時,萬曆帝任命被彈劾罷官賦閒在家的鄧子龍為副總兵,領水師出征。陳璘接手水師後,鄧子龍成為這位比自己還小几歲的新上司的副將。

和宗主國一樣,朝鮮也相當重視即將到來的露梁海戰。這場戰役中的朝軍主將,就是被今天的朝鮮和韓國捧為本國曆史上第一名將的李舜臣。

東亞三國演義的最後一戰

韓國曾拍攝多部以李舜臣為主角的電影和電視劇,還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級驅逐艦。圖為李舜臣級首艦李舜臣號

李舜臣,字汝諧,出身於朝鮮都城漢城的一個沒落望族家庭,自幼嗜武,並於1576年中武舉。壬辰倭亂爆發後,李舜臣奉命整訓屢戰屢敗的朝鮮軍隊,並在朝軍大潰敗的趨勢下先後取得了玉浦海戰、泗川海戰、唐浦海戰、閒山浦海戰的勝利,是朝鮮軍隊少有的亮點。但是在1592年10月收復釜山未果後未能再取得像之前一樣輝煌的戰績。

其實,陳璘、鄧子龍和李舜臣三人在露梁海戰之前就在一起合作,並不是專門為了這場海戰集結的。聯軍為即將到來的露梁海戰投入了兩萬六千餘人,八百多艘戰船。根據部署,鄧子龍率三艘鉅艦為先鋒,陳璘所部明軍水師正面截擊日軍,為主力;李舜臣所部朝鮮水師為偏師,協助明軍夾擊日軍。自此萬事俱備,只等日軍落網。

露梁海戰

1598年12月19日夜,日軍將領島津義弘率一萬餘人,五百多艘戰船前去增援被聯軍圍困的小西行長,滿滿進入了聯軍的埋伏地點。

東亞三國演義的最後一戰

島津義弘

島津氏名將輩出,能夠成為九州薩摩大名的島津義弘也並非庸將。在1572年島津義弘的成名之戰——木崎原之戰中,以少勝多,大破宿敵伊東氏,名震日本。在露梁戰場上,島津義弘再次讓明朝聯軍見識到了日本名將的能力。

日軍進入聯軍埋伏地點後,迅速覺察到危險(“賊知我來”——《朝鮮李忠武公行述》,李忠武公即李舜臣)並投入戰鬥,但早有準備的聯軍迅速出擊,衝亂日軍陣型。一時間露梁海面炮火交加,火光沖天,數萬士兵、上千艘戰船擂鼓吶喊,廝殺到一起。

遭到當頭一棒的日軍迅速撤到觀音浦,老將鄧子龍迅速出擊,切斷日軍退路。眼見退路已斷,日軍變得更加驍勇好鬥,回身拼死抵抗聯軍的衝擊。李舜臣不但親自擂鼓助陣,還率領所部戰船殺入觀音浦內,與日軍戰作一團。

東亞三國演義的最後一戰

接下來,露梁海戰進行到了最關鍵的時刻。看到李舜臣陷入敵陣後,陳璘命令自己和鄧子龍的坐艦也率軍衝了進去。

相比起日軍戰船,明朝聯軍的戰船更具有裝備上的優勢。明朝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水雷的國家,而露梁海戰就是較早的實際應用水雷的戰役。明軍在此戰中用水雷擊沉了三艘日軍戰船,巨大的威力和熊熊燃燒的大火起到了相當不錯的威懾作用。

聯軍三位主將,尤其是陳璘和鄧子龍率領的明軍主力艦隊進入日軍陣型內部後,迅速引來日軍圍攻。儘管得不到外圍支援,但陳璘憑藉裝備優勢、軍隊素質和自身指揮能力抵住了日軍的一輪輪進攻。

東亞三國演義的最後一戰

就雙方戰船而言,明軍戰船體型大,日軍戰船較之明軍更小,加上日軍不具備炮火優勢,因此圍攻明軍戰船的唯一方法就是自低向高仰攻,並爬上明軍戰船進行白刃戰。明軍以火器殺傷了相當一部分日軍,但仍有一些人成功衝了上來。

面對日軍包圍,陳璘親自上陣作戰,斬殺百人。但他自己也身背數創,幸虧部下來救才殺退圍攻他的日軍。

陳璘作戰英勇,鄧子龍也毫不遜色。但就在他親自率兵追擊日軍時悲劇發生了,鄧子龍的坐艦被友軍誤擊起火,李舜臣救援不及,鄧子龍陣亡。

與此同時,日軍漸漸敗退,聯軍緊追不捨。在追擊過程中,李舜臣中流彈陣亡,臨終前擔心軍心動搖,因此禁止心腹公佈他的死訊。

東亞三國演義的最後一戰

朝鮮能從喪師失地走到光復國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萬曆帝兩次果斷援朝

露梁的戰鬥一直持續到中午,島津義弘帶著殘存的五十多艘戰船逃離,餘部四百餘船、約一萬部隊被全殲。而等待島津義弘救援的小西行長趁聯軍被援軍牽制時逃出重圍。

餘論:戰果與李舜臣

露梁海戰結束後,交戰雙方都宣稱自己獲得了勝利。從聯軍角度看,此戰對來援日軍是一場毀滅性的打擊,完成了聯軍打援的戰前目標。但對日軍而言,島津義弘的目標並非擊敗聯軍,而是幫助小西行長撤出朝鮮,而小西行長的確趁聯軍不注意逃回了國內。雖然露梁海戰日軍戰績難看,但戰前目的也達到了。

其實,戰役乃至戰爭沒有絕對的贏家和輸家並不少見。例如在日德蘭海戰中,德國海軍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擊沉了更多英國軍艦,但英國又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繼續封鎖住了德國海軍,兩者並非不可以並存。事實上,站在各自角度看,聯軍和日軍都可以宣稱自己取得了勝利。

東亞三國演義的最後一戰

日德蘭海戰,德國戰術上勝利,英國戰略上勝利

另外,在露梁海戰中陣亡的朝鮮將領李舜臣,是當時朝軍眾將相當出色的一位,也是朝鮮當之無愧的名將。然而如今有一些韓國人對李舜臣極盡吹捧,將之稱為朝鮮歷史上乃至東亞歷史上第一名將,由是遭到國內不少人的嘲笑。

毋庸置疑,李舜臣要強於絕大多數朝鮮抗倭將領。但是,要說是東亞第一名將實在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事實上,李舜臣的能力既不足以收復失地,也不足以抵擋住朝軍單獨面對日軍時潰敗的潮流。這當然和朝鮮國力有關,但李舜臣在釜山戰役、長門浦之戰等一系列戰役中很難佔到便宜,不能不讓人懷疑“東亞第一名將”的水分。

東亞三國演義的最後一戰

位於韓國首都首爾光華門廣場的李舜臣塑像。該塑像飽受爭議,因為李舜臣的穿著不像朝鮮人


東亞三國演義的最後一戰

韓劇《獄中花》中的古代朝鮮軍人形象

不過話又說回來,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一方面,少有能和李舜臣比肩的朝鮮將領是事實,李舜臣整頓軍隊、改造武器、和日軍打得互有來回,表現得很搶眼。但另一方面,“一部中國史,半部戰爭史”,“東亞第一戰神”稱號的中國隊替補隊員,恐怕也不是李舜臣能比肩的。

對李舜臣的過分吹捧、對中日名將的忽視,實際上反映出韓國曆史底蘊的不足和內心的狂妄無知甚至是自卑。對李舜臣值得肯定的地方我們不忽視,但對某些瞎吹的言論也不用太放在心上,當個笑話就好。

露梁海戰結束後,聯軍和日軍再無大規模的戰役爆發,壬辰倭亂在海戰結束後不久就正式落下了帷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