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東營市唯一一家海纜公司:“長纓”在手 築夢海洋

渤海灣畔,海浪輕逐,春風乍暖還寒。東營港東南向,中國萬達集團旗下山東萬達海纜有限公司坐落於此。三月初的一則捷報,讓這個依海傍港的公司及集團總部全員上下精神為之一振——近日,山東萬達海纜有限公司成功中標三峽新能源山東昌邑萊州灣一期(300MW)海上風電場35KV海纜及敷設施工的總包項目。

海上風電不佔土地、發電量大,有助於優化消費結構、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本次中標項目裝機總容量為300MW,由中國三峽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主導開發,計劃佈置12回35kV海纜線路,陸上集控中心佈置1座220kV升壓變電站併入省電網。據瞭解,項目中的“海纜”,指的是“光纖複合海纜”,也即此類海纜不但用於傳輸海上風電,其中的光單元還可以通信監測風電機上的風速、風力、機器運行以及海纜本身運行狀況等信息。

廠區內,直徑24米、深達7米多的收線池,高42米的立式成纜裝備,廠區外,長約500米用於輸纜的“空中長廊”,在這個極具伸展性的生產空間裡,海纜的模樣更加具象了。為了在今年年中給中標項目交貨、11月完成敷設,目前,公司各項生產工序都在加緊進行中。

“這是渤海灣自有以來第一個‘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試驗項目,是山東省做好經略海洋文章、建設海洋強省的實質性動作。海纜公司能夠中標,我們倍感榮幸也倍感責任重大。”小眾產品如何能贏得央企青睞?3月24日,山東萬達海纜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家偉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詳解海纜產業發展。

“為什麼海纜的技術和質量門檻會越來越高?為什麼參與投標的企業要求有業績?這都跟海纜生產的門檻高有關係。”孫家偉分析說,海纜生產的難度之大讓很多企業望而卻步。“整條線芯要求是一根連續生產,中間不允許有任何故障出現。比如,要生產40公里長的線芯,在38公里處出現問題了,那整條線芯就廢掉了,再維修業主很難接受。在海底土壤中埋深3米以上的海纜一旦需要搶修,打撈費加維修費用非常高。再比如,海纜所需的原材料之一是用於絕緣層的交聯聚乙烯,業主若要求原材料進口,則只能在全球兩家主流優質供應商公司進口。”

與集團其他公司不同的是,海纜公司有個專門的部門叫“軟接頭研發部”。孫家偉解釋說:“如果業主需要50、60公里長的海纜,那麼就需要在現有最長45公里的長度上加裝軟接頭連接。軟接頭的銅導體需要工人們從內到外一層一層、一根一根用銀焊條接起來,其拉力強度必須等同於本體,而且接完之後要達到像沒有接過一樣的效果,技術標準嚴苛。”令人佩服的是,萬達海纜公司自2008年在萬達電纜的基礎上成立後,憑藉過硬的設備、技術及東營港經濟開發區有力的基礎保障,其所生產的成品線芯皆是一次連續作業!

“海纜產業從1到數倍放大的標誌性年份是2014年。”這一年,國家開始大力倡導發展海上風電新能源,而此前一直服務於“三桶油”海上鑽井平臺的萬達海纜公司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放觀國內,全國海纜製造商不過六家,萬達海纜公司即是其中之一。公司擁有國際一流的500kV立塔生產線、芬蘭麥拉菲爾的220kV懸鏈式生產線,主要研發和製造交聯聚乙烯絕緣海底電力電纜、光電覆合海底電纜,最大單芯電纜截面積可達3000mm²。其中,配備的3×10000mm+12×3150mm型多功能立式成纜聯合鎧裝生產線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儲纜裝置。同時,公司堅持“產、檢、運”一體化運營,建設了專用海纜上船碼頭,可常年停泊5000噸級的施工船,造就了萬達海纜低成本運輸競爭力。近幾年,萬達海纜從生產1芯(單芯)海纜到3芯再到“光—電覆合”,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及自主研發,持續提升自身技術實力。與此同時,業主市場發生了從需求產品到“設計+產品”再到“設計+產品+敷設”的轉變。此次中標,為萬達海纜公司開啟第一次總包項目交付之路,有利於公司打通全產業鏈。

根據政策規定,2021年後國家將不再對海上風電項目進行輸電補貼,因而今明兩年是海上風電項目掛網運行搶裝期。萬達海纜公司現有訂單能夠排到兩年後,現在廠區內正在想方設法擴產能,為提質增效創設條件。

“長纓”在手,築夢海洋。就像為了給絕緣層作脫氣處理,海纜需要在70度高溫的脫氣烘房裡蒸30多天,“重器”的出爐需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採訪末了,孫家偉充滿信心地說:“‘大國重器’,需要將‘製造’與‘質造’融於‘智造’,挑戰巨大。接下來,渤海灣新能源項目會陸續展開,作為民營企業,風及之我及,風向之我向,我們將抓住機遇,以智造精工海洋纜為目標,不斷推進‘科技—質量—服務’三位一體的戰略計劃,為廣大業主提供可靠、高性價比的設計、生產與工程實施為一體的整體解決方案!”

(欄目主持人 劉冬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