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百萬之約”第二年:自貿港紅利形成人才引力場

從看到招聘信息到徵求父母意見,李憲用了不到一個小時便決定南下海南。在踏上從北京飛往海口的飛機前,他曾不止一次想要換個城市發展。

“一線城市的房價高得嚇人,每天通勤都要花費幾個小時。”IT男李憲如今住在距離海口市30分鐘車程的“海南生態軟件園”,從家到公司的距離步行不到十分鐘,很享受現在的生活。

宜人的氣候、更便宜的房價,讓不少青年到海南工作、生活。僅以李憲從事的互聯網行業為例,隨著BAT在海南的佈局,互聯網人才也接踵而至,海南互聯網產業發展增速連續3年保持在25%以上,增速居全國第3位。

“自開展‘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以來,截至2019年底,全省重點用人單位已新增各類人才8.6萬餘名,同口徑增長4.2倍,吸引國際人才來瓊就業居留超過7700人,同口徑增長52%。”海南省發展改革委綜合處處長劉曉華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些人才為海南自貿區(港)建設帶來了巨大活力。

3月31日,為加快集聚海南自貿區(港)建設所需人才,海南省召開2020年首批三萬崗位人才招聘新聞發佈會,其中百萬年薪崗位59個。

海南“百万之约”第二年:自贸港红利形成人才引力场

宜人的氣候、更便宜的房價,讓不少青年到海南工作、生活。-甘俊 攝

新一代“闖海人”

2018年5月13日,海南發佈《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吸引各類人才20萬,到2025年實現“百萬人才進海南”目標。這是繼“十萬人才下海南”後,海南再一次憑藉人才矚目全國。

1987年8月的某個清晨,海南建省辦特區的消息從新華社傳遍神州大地每一個角落,緊接著全國各地大約十萬人如潮水一般地湧向海南。這群跨過瓊州海峽的人,被稱作“闖海人”。

直到1985年,海南全島高級工程師、副教授以上高科技人才僅107人。而隨著“十萬人才下海南”大潮湧來,海南人才交流服務中心不到一年時間就收到來信和接待來訪18萬餘人次。

海南省委人才發展局人才一處處長王建浩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十萬人才下海南”反映的是海南辦經濟特區之初,全國有志青年支援海南、開發海南的熱潮,正是有了這批人30年來的智力支撐,才有了今天海南的生機活力。

這批人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佔90%,35歲以下的佔85%,具有高級中級職稱的有近7000人。

但與“百萬人才進海南”不同,從“十萬”到“百萬”,從“下”到“進”,體現出海南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對人才極度地渴望,以及加快推進建設海南自貿區(港)的決心和魄力。

這一點從海南不少園區為吸引人才進行的改革中就不難發現,為高質量建設自貿區(港),海南生態軟件園主動將園區定位調整為軟件與信息服務、數字金融創新等產業的中高端人才聚集地。

“互聯網產品迭代速度快,需要高效的機制體制作支撐。”中電(海南)聯合創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發展部副主任鄭世普直言,在海南生態軟件園註冊公司3小時就能辦結,未來這裡將建立遊戲審批綠色通道,可以極大縮短遊戲的審批時間。得益於此,這裡已經成為海南互聯網人才高地。

海南生態軟件園僅是海南為吸引人才不斷修煉“內功”的一個縮影。升級為自貿試驗區兩年以來,海南猶如一塊磁鐵吸引著新一代“闖海人”不斷湧來。

氣候、自貿港為引才加分

“受經濟基礎、產業特徵和平臺載體等因素制約,客觀上講,海南在人才吸引力及成長環境方面不及外省。”王建浩說。

在他看來,海南不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比物質、比薪酬,而是在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上下功夫。比如依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國家重大戰略優勢、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優勢、全國唯一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政策優勢等,加強吸引島外境外人才。

生態環境是海南在吸引人才方面打出的一張加分牌。據海南省政協進行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每年冬季有超過160萬“候鳥”人才從全國遷徙到海南,其中具備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才就在8000到1萬人左右,涉及農業、教育、科技及醫學等各行各業,不乏兩院院士、科學家等高端人才。

這批“候鳥”中,有54.31%願意為海南提供柔性智力服務,而在明確表示願意來海南的人才中,70.37%的人認為宜人的氣候環境是打動他們來海南的首要原因。

“因此,海南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化引才政策。”王建浩介紹稱,所謂柔性化引才即用人單位在不改變省外人才人事、檔案、戶籍、社保等前提下,吸引其通過顧問指導、短期兼職、退休返聘等方式,為海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截至目前,海南全省設立院士創新平臺累計已達118家,柔性引進院士團隊成員近400名;在全省範圍內建設40多個各類“候鳥”人才工作站,聯繫“候鳥”院士達171位,包括19名海外院士。

除此之外,自貿港政策紅利也成為海南吸引高端人才的王牌。

國內首家海外醫療服務機構盛諾一家董事長蔡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高端人才更看重發展機遇與平臺環境。今年是海南自貿港的開局之年,香港、新加坡等自貿港普遍實施零關稅、低稅負政策,所得稅、增值稅、消費稅等紅利對包括高管在內的高端人才有很大吸引力。

在他看來,海南特區成立之初,特區三十條政策就率先提出建立開放式人才交流市場,為年輕的大學畢業生打開綠燈。今年是海南自貿港建設開局之年,很多高端人才正是看中了這一紅利,紛紛湧入。

海南省委人才發展局調研發現,人才依然是海南自貿區(港)建設最突出的短板和最緊缺的資源。海南十二個重點產業2015-2020年人才需求總量約為50萬人,除去本地院校培養能力,人才缺口預估為28萬人左右。

“海南主要是缺乏高層次、複合型、國際化人才,尤其是大量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技能型人才。”王建浩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海南在注重引進人才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培養本地人才,推出了“南海系列”育才計劃。

他透露,海南目前正專門設立目標10億元的專業人才培養專項基金,首期2億元正在籌備,將採用市場化方式對各類本地人才開展創新創業進行集中培養和大力支持。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