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該讓孩子瞭解的,關於“不滿”的4個合理表達方式和途徑

無意中聽到直播課裡,有位老師在吐槽自己對課程的各種不滿。

而聽這直播課的,則是一群10歲左右的孩子。

人的內心有不滿,沒問題,但抱怨的時間、地點、對象不加選擇,就不妥了。

生活中,有情緒就發,不計後果,更多的還是孩子。

人們往往對此抱以“童言無忌”的包容,殊不知,孩子也需要從小培養他們合理宣洩不滿情緒。

父母應該讓孩子瞭解的,關於“不滿”的4個合理表達方式和途徑

一,道不同不相為謀

著名美學家、畫家、詩人、作家蔣勳老師,曾在一次採訪中提到,當初在輔仁大學講授古典音樂欣賞時,他給全班同學播放貝多芬第九交響樂。在聽的過程中,有一個學生表情越來越傷感,最後流著淚提前離開了教室。

蔣勳老師認為,這門課的滿分應該給這個和音樂產生共鳴的學生。而非在答卷上全對的學生。

但學校不可能這麼做。

這讓蔣勳下定決心辭職,因為他不認同這樣的教育打分機制。

有不滿,道不同不相為謀,離開是個方法。

但能斷然離開的人,往往都是實力派。

如果沒有實力,還動不動離開,除了會讓自己的生活越走越窄,同時,也會累積更多的負面情緒。

所以,情緒的宣洩從來不應該是任性的,

或者說,看上去任性的不滿宣洩,背後是加倍的努力。

父母應該讓孩子瞭解的,關於“不滿”的4個合理表達方式和途徑

二,向能改變現狀的人諫言

諫言指,下級對上級的規勸、建議。

古代有諫言,現在有提意見。

聽上去很難,其實也未必,關鍵是找對人。

朋友的孩子今年讀初二,去年他就有過一次向老師提意見,並且成功的經歷。

當時,朋友孩子認為:每天抄寫類作業太多,而作為一個初中生,應該多進行思考類訓練,而不是機械性抄寫。

他向老師諫言,老師沒有采納。

他就給校長寫信,並最終獲得勝利,從此他們班的抄寫作業少了一半。

如果有不滿,通過這樣提意見的方式也是可以的,還能訓練孩子與權威打交道的能力。

諫言可以往上走,比如很多美國小朋友給總統寫信。

諫言也可以往下走,所謂“縣官不如現官”,比如走老師層面行不通,就可以向班長諫言,看看班長能不能在自身的權限範圍內調整,或者通過班長,向老師提出建議。

父母應該讓孩子瞭解的,關於“不滿”的4個合理表達方式和途徑

三,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出調整

《三國》是說書、講壇上一個永恆的精彩故事。

但老一輩的很多老師,在講三國的時候,往往是照著書來說,難免顯陳舊感。

2005年央視的《百家講壇》迎來了易中天的《品三國》。

易中天用自己獨有的白話式幽默分析,創新的各式花樣迭出的比喻,將三國裡各個主要人物說的活靈活現、妙趣橫生。

這就是用自己的能力改變小環境。

如文首的那位吐槽老師,當你看不上普遍的刻板,是不是也可以自己創新一些講課方式呢?

抖音上有個超火的化學老師向波,一人擁有千萬粉絲,照理說化學是最難說有趣的學科之一,但向波老師就是有本事讓人聽著迷。

他的竅門是每堂課都從一個故事入手,比如電視上播清宮劇的時候,他問學生:鶴頂紅是什麼?銀能不能驗毒?……

然後再引到這些物品的化學分子結構上。

類似這樣的老師有很多。

最近法學博士,專門輔導學生法考的羅翔教授,因為網課太有趣,火遍全網,很多非法律專業的學生,都紛紛準時看他的直播課。

這些老師手中拿的教材和所有同科老師的都一模一樣,

但把教材的內容通過何種形式讓孩子們理解,就是老師的本事了。

所以,與其抱怨,不如虛心向優秀同行學習

父母應該讓孩子瞭解的,關於“不滿”的4個合理表達方式和途徑

四,找對傾訴對象

不辭職、不諫言、不調整自己,但就是有不滿,怎麼辦呢?

  • 首先,要反思為什麼自己有那麼多的負能量。培養孩子的反思能力,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 其次,要相信,只要想解決問題,總有辦法的。宣洩也是一種解決方式,如果沒有這個基礎觀念,那麼很容易走向悲觀厭世,走極端。
  • 最後,在以上兩條的基礎上,推薦向這三個“人”疏洩煩惱:

1,即時發生的不滿,比如今天做了什麼事很不順,可以找談得來的朋友、同學聊聊天;

2,不滿情緒已盤踞腦海中三天(成人可以延長到一週),建議在家人的陪伴下去跑步,或者游泳;

如果出現軀體反應,比如:失眠、頭疼、胃疼等,請立即先去醫院排查軀體性疾病。

3,不滿等負面情緒糾纏自己超過1周(成人2周),並已去醫院排查疾病類問題,建議做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師會再根據孩子的情況,做出相應判斷:是否需要心理諮詢,或是需要其他方面檢查。

父母應該讓孩子瞭解的,關於“不滿”的4個合理表達方式和途徑

孩子逐漸長大,進入學校,也就意味著開始踏入社會。

人一旦進入社會,就不可能再隨心所欲。

好比學校會有規章制度一樣,

社會也有自己的一套無形的約束。

越早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不是人人該遷就自己,遇到問題該如何通過正確的方式排遣內心的不滿,孩子的一生就會更順暢。


—END—

  • 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處處有心】,每日都有微頭條,或長文章更新~

處處有心

兒童發展及教育心理學專業,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心理學會會員。

在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實戰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