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程十發到黃永玉,從楊振寧到張國榮,聽曹可凡聊《我認識一些深情的人》

從程十發到黃永玉,從楊振寧到張國榮,聽曹可凡聊《我認識一些深情的人》

圖說:曹可凡 受訪人供圖

  “因為工作的緣故,我見識過不少大家的懷瑾握瑜、明德惟馨,感受到他們的深情敦厚、赤子之心。”在新書《我認識一些深情的人》自序中,主持人曹可凡這樣寫道。

  “出版社找到我,希望我出一個寫人的隨筆集,於是整理出一些舊稿。路金波問我,他們有什麼共同點,我隨口說,‘這些都是用情至深的人’,他說,那就用《我認識一些深情的人》作書名吧。然後我就按照這個書名,再覓出了一些文章。”坐在我對面,曹可凡又把自己的新書目錄認真讀了一遍,“現在想想,這寫到的60個大家、名家,拋開事業的成就,他們的共同點,還真的是‘深情’。”

從程十發到黃永玉,從楊振寧到張國榮,聽曹可凡聊《我認識一些深情的人》

圖說:《我認識一些深情的人》 受訪人供圖


紙短情長


  “最初寫文章,是因為2003年SARS爆發,社會生活被按下了一個暫停鍵,不捨得浪費時間,我就把自己跟書畫家的交往陸續寫了下來。”於是,斷斷續續地,曹可凡花了17年,把自己跟這些“深情”之人的交往,這些私人的記憶,點點滴滴、或淺或深、或長或短,寫了下來。從傅聰到小野洋子,從張國榮到蔡國強,從藍天野到常莎娜、從楊振寧到許淵衝,橫跨文藝與科學,51篇人物小傳,洋洋灑灑20萬字。

從程十發到黃永玉,從楊振寧到張國榮,聽曹可凡聊《我認識一些深情的人》

圖說:曹可凡和張國榮 資料圖

  “其實供稿最多的就是《夜光杯》,大概有五年時間,每個月會寫上一篇,只要篇幅合適,就給晚報編輯發去。”於是書中文章大多篇幅相近,不過也有幾個人的文章,明顯要長一些。比如程十發,比如黃永玉。“整本書裡,我最早認識的就是程十發,上世紀80年代末,在一個顏料廠的雅集上第一次見到程老,他特別喜歡《詩與畫》節目,還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見。”曹可凡告訴晚報記者,因為節目,他跟老先生結了緣,“程十發家裡有兩百多張中國名畫,每一張畫我都伴著他的講解看過,現在想來還是覺得很幸運,也很幸福。”也是在那段時間,他結識了陳逸飛先生,“他帶著我去歐洲很多博物館看原畫。在他們倆的指導下,我從剛做《詩與畫》時對美術史連‘一知半解’都談不上,到後來越來越有興趣,也越來越有眼力。”

從程十發到黃永玉,從楊振寧到張國榮,聽曹可凡聊《我認識一些深情的人》

圖說:曹可凡和程十發 資料圖


知己良朋


  “不過要論交往時間最長的,要屬黃永玉先生。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認識他一直到現在,他對我來說,是朋友,也是人生的一個導師。”曹可凡想起家裡的一件皮背心,“黃先生一直說要給我買一件皮背心,可是歐洲已經不大流行了,佛羅倫薩他熟悉的一家老店也關門了,結果前幾年有一天他在意大利街頭遇到那個店主,特地跑去店主家裡做了一件皮背心,帶回中國,再讓人轉交給我。老先生對小輩的這份關愛,比皮背心還暖人,不捨得穿。”

從程十發到黃永玉,從楊振寧到張國榮,聽曹可凡聊《我認識一些深情的人》

圖說:曹可凡和黃永玉 受訪人供圖

  說罷,曹可凡又翻找出手機裡的一張畫來:“有一次黃先生的兒子給他看朋友圈裡我發的一組小時候的照片,有一張胖墩墩的黃先生特別喜歡,於是馬上畫下來,讓他兒子第二天寄給我。對了,他還畫了兩遍,第一遍不滿意,這是第二遍。”曹可凡說,跟這些名家大師交往,他們的人生態度,對自己影響尤其深刻,“黃永玉總是說,一個人要有悲憫之心,要有愛、同情和憐憫。他還說當遇到挫折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蹲在那個絆倒他的坑前起不來,但你遇到得趕緊起來,拍拍身上的土,再前進。”打開了話匣子,曹可凡一下子有點關不上,“還有,他這麼大年紀,仍然工作不停輟,每天畫畫寫長篇小說。他說工作已經排到了一百歲,前輩這種孜孜不倦、兢兢業業的精神,特別感動我,打動我。”

從程十發到黃永玉,從楊振寧到張國榮,聽曹可凡聊《我認識一些深情的人》

圖說:黃永玉畫的曹可凡童年像 受訪人供圖


採訪之外


  當然書中也有交集短淺的,最短的是歌唱家帕瓦羅蒂。“當時他只留給我20分鐘的專訪時間。不過,為了這20分鐘我們等了他8個小時。”其實,採訪前做大量觀眾看不見的準備工作,是每一期《可凡傾聽》得以高質量呈現的保障。甚至有時候,專訪結束了,這些工作卻還沒有結束。“我在做楊振寧先生的專訪前,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包括他跟李政道先生的關係,面對面的時候我直言不諱問了一些問題,楊先生也沒有生氣,他針對我的提問作了一些解答,還提示我‘有一些材料你可能沒有看到過’,於是採訪完了我又去查了一些資料。來不及放進節目裡,於是寫在文章裡,跟大家分享。”

從程十發到黃永玉,從楊振寧到張國榮,聽曹可凡聊《我認識一些深情的人》

圖說:曹可凡和楊振寧 資料圖

  其實書裡,還有陳逸飛和陳丹青的恩怨故事、啟功與謝稚柳的相諍與相宜、余光中與李敖的是是非非,好不精彩,“這些故事,大多來自他們跟我說的私房話,當時我就默默記下來,慢慢查資料,豐富、補充、考證,可以說都是第一手的。”(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