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花木蘭》原著:一個女人真正的成長,是自我人格的覺醒

由劉亦菲主演,原定於3月26日在全球多地上映的電影《花木蘭》,首映禮第二天就宣佈全球撤檔,之前的電影預告和劉亦菲所塑造的花木蘭形象一度引起全網熱議。

電影《花木蘭》原著:一個女人真正的成長,是自我人格的覺醒

據說電影所講述的故事已經脫離原著,與東方的價值審美相去甚遠,雖然暫時無法一探究竟,但我們卻可以藉此機會再來讀一讀原著。

電影《花木蘭》的故事,來源於我國南北朝時期的一首北朝民歌《木蘭辭》,出自宋代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講述的是:

北朝軍戶之女花木蘭,在家中上無長兄,父親年邁的情況下,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十年征戰中立下赫赫戰功,最後卻辭官不做,榮歸故里,重新恢復女兒身的故事。

電影《花木蘭》原著:一個女人真正的成長,是自我人格的覺醒

故事的整體描述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表現力和浪漫主義色彩,最為難得的是,這篇出自封建時代的詩歌,還體現出了一個女性自我人格覺醒的過程,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

01、天子徵召,不得已之下的代父從軍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電影《花木蘭》原著:一個女人真正的成長,是自我人格的覺醒

故事以一位女子的一聲嘆息開始,本來在織布的女子,卻未像往常一樣好好織布,而是陷入一陣一陣的愁緒當中。

這位姑娘就是故事主角花木蘭,要問她不停嘆息是在思念什麼呢?她表示什麼也沒思念,只是想到昨夜看到的徵兵文書,原來皇帝在大量徵募士兵,那麼多卷的文書,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

作為軍戶,平時享受軍戶待遇,國家有難本該義不容辭,作為一個未出閣的姑娘,花木蘭又為什麼這麼發愁?朝廷又不需要女子陣前廝殺,徵兵文書上更是沒有她的名字。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原來她是替父親憂愁,父親年邁,已經過了被徵召的年齡,但是家中其餘男丁,除了一個年幼的弟弟,並沒有成年的兄長代替父親,如果家中無人應徵,恐怕會因此獲罪。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左思右想沒有辦法,於是花木蘭決定扮做男兒郎,去集市買來馬鞍和馬匹,代替父親去應徵。

電影《花木蘭》原著:一個女人真正的成長,是自我人格的覺醒

都說木蘭是自願替父從軍,從字面意思來看也的確是自願,但是聯繫上下文:

木蘭憂慮的布都織不下去,十二卷的徵兵文書,可見朝廷徵兵之急切,偏偏每一卷上都有父親名字,可父親年邁無法應徵,家中也根本沒有適齡男丁。

鋪墊這麼多,怎麼看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自願。

02、遠離家鄉,閨閣女兒成長為將軍的十年征戰之路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從一開始會看“軍書”,為父親憂慮,再到決定替父從軍,花木蘭根本不是一個尋常的閨閣姑娘,面對家中困局,她表現的既有決斷又有勇氣,一點都不輸男兒。

接下來熟練準備作戰裝備的行為,也充分顯示出作為軍戶的女兒,家庭環境對花木蘭的巨大影響。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但是再怎麼聰慧勇敢有決斷,到底還是一個從未出過遠門的女兒家,一路辛苦行軍,思念父母的念頭從未停止過,直到聽見胡人的“啾啾”馬鳴聲。

與男兒體力懸殊,還要費盡心力掩飾自己的身份,也許在某一個萬籟俱寂的深夜,木蘭也曾躲在角落默默流眼淚。

電影《花木蘭》原著:一個女人真正的成長,是自我人格的覺醒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但是她終究還是沒有回頭,跟隨隊伍像飛一樣迅速翻越關隘和山嶺,行軍萬里到達戰場,在寒冷的北風中與敵人廝殺。

無數個夜晚,花木蘭已經習慣了身著鐵甲戰袍,在清冷的月光中和衣而眠。

就這樣,經過千百次出生入死的戰鬥,終於在十年之後得勝而歸。

電影《花木蘭》原著:一個女人真正的成長,是自我人格的覺醒

詩歌中短短的三十個字,卻道盡戰場的兇險,花木蘭置身其中,已經從時時想家的小女孩,成長為真正浴血沙場的戰士。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凱旋歸來,花木蘭得到賞賜最多,她是英勇的戰士,如果願意,她更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將軍。

從士兵成長為將軍,她走過了漫長且不為人知的十年之路。

03、從“女”到“我”,是花木蘭自我人格的徹底覺醒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電影《花木蘭》原著:一個女人真正的成長,是自我人格的覺醒

回到家打開我閨房東邊的門,坐在房間西面的床上,脫去打仗時穿的盔甲,穿上我曾經女兒家的衣服。對著窗子整理烏雲一樣柔美的長髮,對著鏡子好好的梳妝打扮一番。

花木蘭沒變,脫下戰袍搖身一變,她還是花家那個愛美的小女兒,身姿窈窕,英氣逼人。

花木蘭變了,經過戰爭的洗禮,身姿容貌依然,變的是自信的眼神和更加自由灑脫的性格,還有對自我的定位。

從天子問“所欲”,木蘭答“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那一刻,木蘭就已經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不要高官厚祿,只願千里還鄉,做回那個當戶織布的女兒家。

電影《花木蘭》原著:一個女人真正的成長,是自我人格的覺醒

相比於替父出征時的不得已,這次的決定才是發自內心屬於木蘭心中真正的聲音:不用徵詢旁人意見,我想這樣,我就這麼做了。

回到家中,她也再也不是句句以“女”自稱的普通軍戶女兒,而是有了獨立思想、心中有“我”的英雄花木蘭。

除了身份不比往日,家人定然也看到了木蘭的變化,所以才不似對待普通女兒般去約束她,於是就有了“出門看火伴,夥伴皆驚慌”這般跳脫的場景。

電影《花木蘭》原著:一個女人真正的成長,是自我人格的覺醒

少了傳統思想的完全約束,木蘭不再日日當戶織布,而是抱著坦蕩的心理,跑去探望昔日戰友,向他們坦露自己的真實身份。

如果不是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作為以後還要談婚論嫁的女兒家,在未完全開化的社會環境下,花木蘭未必能如此毫不在意的展示真我。

也許她自己毫無所覺,但十年軍旅,花木蘭的確完成了從“別人家的女兒”到“自我”的完全蛻變。

04、讀《木蘭辭》,談自我覺醒對女性生存的現實意義

再讀《木蘭辭》,深刻感受到花木蘭身上那種自我意識的覺醒,對於一個女性在當下社會生存的重要意義。

電影《花木蘭》原著:一個女人真正的成長,是自我人格的覺醒

花木蘭所處的南北朝時期,因為漢人中已經混入了大量的胡人,民風比以往開化不少,女子可以讀書習字,展露才情,同處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謝道韞,就是最有名的代表人物。

但是社會規則的本質卻是遠遠沒變,依然屬於父權社會,女子無論多有才情,依附男子生存依然是社會的主流。

由此看來,花木蘭能走上戰場,建立功勳成為被千古稱頌的英雄,在那個時代是如此的的難能可貴,幾乎是在用事實證明:

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也可以做的到,甚至能做到更好。

電影《花木蘭》原著:一個女人真正的成長,是自我人格的覺醒

但可惜,史書漫長,像花木蘭這樣的女子太少了,更多的女性還是要在社會性質的薰陶壓迫下,成為男人、政治、戰爭等任何形式的附庸,根本沒有自我的靈魂。

李銀河在談中國女性自我意識覺醒之路時,曾這樣描述:

在五四運動之前,女人是不上學的,她們的活動空間只在家庭這個私領域裡,根本不會到公領域,也就是社會中來。那時的女性裹著小腳,不上學,也不認字,是男人的附庸。整個社會講究男尊女卑、男女有別、三從四德、三綱五常。那是一個男權社會,女人要輔佐男人,處於卑微地位。

雖然描述的是封建社會後期的情景,卻也是整個封建社會歷程中中國女性生存現狀的縮影。

但正如李銀河所說,這已經是五四之前的事情了, 新時代的女性,自我意識早已覺醒,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以結婚,也可以不結婚,可以上班做職場精英,也可以迴歸家庭主婦,可以生孩子,也可以不生孩子。

電影《花木蘭》原著:一個女人真正的成長,是自我人格的覺醒

這都是個人選擇,無需任何人干涉。

也許這就是自我意識覺醒,對女性生存最現實的意義:我的命運不屬於除“我”之外的任何人。

曾在知乎看過這樣一句話:

真正覺醒的女人,高度尊重自我價值的實現,不會本末倒置,將自我實現作為吸引一個好男人的工具和手段。

一個女人自我實現的過程,一定是為了取悅自己,如果在此過程中吸引到了優秀的愛人,那也是生命旅途中收穫的意外之喜。

//今日話題:你期待劉亦菲版的花木蘭嗎?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作者簡介:楚二姑娘,認真寫字的80後雙魚女,堅持以溫暖的態度,為大家分享勵志、情感觀點,惟願以夢為馬,詩酒書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