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花木兰》原著:一个女人真正的成长,是自我人格的觉醒

由刘亦菲主演,原定于3月26日在全球多地上映的电影《花木兰》,首映礼第二天就宣布全球撤档,之前的电影预告和刘亦菲所塑造的花木兰形象一度引起全网热议。

电影《花木兰》原著:一个女人真正的成长,是自我人格的觉醒

据说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已经脱离原著,与东方的价值审美相去甚远,虽然暂时无法一探究竟,但我们却可以借此机会再来读一读原著。

电影《花木兰》的故事,来源于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木兰辞》,出自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讲述的是:

北朝军户之女花木兰,在家中上无长兄,父亲年迈的情况下,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十年征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最后却辞官不做,荣归故里,重新恢复女儿身的故事。

电影《花木兰》原著:一个女人真正的成长,是自我人格的觉醒

故事的整体描述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最为难得的是,这篇出自封建时代的诗歌,还体现出了一个女性自我人格觉醒的过程,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01、天子征召,不得已之下的代父从军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电影《花木兰》原著:一个女人真正的成长,是自我人格的觉醒

故事以一位女子的一声叹息开始,本来在织布的女子,却未像往常一样好好织布,而是陷入一阵一阵的愁绪当中。

这位姑娘就是故事主角花木兰,要问她不停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她表示什么也没思念,只是想到昨夜看到的征兵文书,原来皇帝在大量征募士兵,那么多卷的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作为军户,平时享受军户待遇,国家有难本该义不容辞,作为一个未出阁的姑娘,花木兰又为什么这么发愁?朝廷又不需要女子阵前厮杀,征兵文书上更是没有她的名字。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原来她是替父亲忧愁,父亲年迈,已经过了被征召的年龄,但是家中其余男丁,除了一个年幼的弟弟,并没有成年的兄长代替父亲,如果家中无人应征,恐怕会因此获罪。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左思右想没有办法,于是花木兰决定扮做男儿郎,去集市买来马鞍和马匹,代替父亲去应征。

电影《花木兰》原著:一个女人真正的成长,是自我人格的觉醒

都说木兰是自愿替父从军,从字面意思来看也的确是自愿,但是联系上下文:

木兰忧虑的布都织不下去,十二卷的征兵文书,可见朝廷征兵之急切,偏偏每一卷上都有父亲名字,可父亲年迈无法应征,家中也根本没有适龄男丁。

铺垫这么多,怎么看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自愿。

02、远离家乡,闺阁女儿成长为将军的十年征战之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从一开始会看“军书”,为父亲忧虑,再到决定替父从军,花木兰根本不是一个寻常的闺阁姑娘,面对家中困局,她表现的既有决断又有勇气,一点都不输男儿。

接下来熟练准备作战装备的行为,也充分显示出作为军户的女儿,家庭环境对花木兰的巨大影响。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但是再怎么聪慧勇敢有决断,到底还是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女儿家,一路辛苦行军,思念父母的念头从未停止过,直到听见胡人的“啾啾”马鸣声。

与男儿体力悬殊,还要费尽心力掩饰自己的身份,也许在某一个万籁俱寂的深夜,木兰也曾躲在角落默默流眼泪。

电影《花木兰》原著:一个女人真正的成长,是自我人格的觉醒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但是她终究还是没有回头,跟随队伍像飞一样迅速翻越关隘和山岭,行军万里到达战场,在寒冷的北风中与敌人厮杀。

无数个夜晚,花木兰已经习惯了身着铁甲战袍,在清冷的月光中和衣而眠。

就这样,经过千百次出生入死的战斗,终于在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电影《花木兰》原著:一个女人真正的成长,是自我人格的觉醒

诗歌中短短的三十个字,却道尽战场的凶险,花木兰置身其中,已经从时时想家的小女孩,成长为真正浴血沙场的战士。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凯旋归来,花木兰得到赏赐最多,她是英勇的战士,如果愿意,她更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

从士兵成长为将军,她走过了漫长且不为人知的十年之路。

03、从“女”到“我”,是花木兰自我人格的彻底觉醒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电影《花木兰》原著:一个女人真正的成长,是自我人格的觉醒

回到家打开我闺房东边的门,坐在房间西面的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盔甲,穿上我曾经女儿家的衣服。对着窗子整理乌云一样柔美的长发,对着镜子好好的梳妆打扮一番。

花木兰没变,脱下战袍摇身一变,她还是花家那个爱美的小女儿,身姿窈窕,英气逼人。

花木兰变了,经过战争的洗礼,身姿容貌依然,变的是自信的眼神和更加自由洒脱的性格,还有对自我的定位。

从天子问“所欲”,木兰答“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那一刻,木兰就已经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不要高官厚禄,只愿千里还乡,做回那个当户织布的女儿家。

电影《花木兰》原著:一个女人真正的成长,是自我人格的觉醒

相比于替父出征时的不得已,这次的决定才是发自内心属于木兰心中真正的声音:不用征询旁人意见,我想这样,我就这么做了。

回到家中,她也再也不是句句以“女”自称的普通军户女儿,而是有了独立思想、心中有“我”的英雄花木兰。

除了身份不比往日,家人定然也看到了木兰的变化,所以才不似对待普通女儿般去约束她,于是就有了“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慌”这般跳脱的场景。

电影《花木兰》原著:一个女人真正的成长,是自我人格的觉醒

少了传统思想的完全约束,木兰不再日日当户织布,而是抱着坦荡的心理,跑去探望昔日战友,向他们坦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如果不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作为以后还要谈婚论嫁的女儿家,在未完全开化的社会环境下,花木兰未必能如此毫不在意的展示真我。

也许她自己毫无所觉,但十年军旅,花木兰的确完成了从“别人家的女儿”到“自我”的完全蜕变。

04、读《木兰辞》,谈自我觉醒对女性生存的现实意义

再读《木兰辞》,深刻感受到花木兰身上那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于一个女性在当下社会生存的重要意义。

电影《花木兰》原著:一个女人真正的成长,是自我人格的觉醒

花木兰所处的南北朝时期,因为汉人中已经混入了大量的胡人,民风比以往开化不少,女子可以读书习字,展露才情,同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谢道韫,就是最有名的代表人物。

但是社会规则的本质却是远远没变,依然属于父权社会,女子无论多有才情,依附男子生存依然是社会的主流。

由此看来,花木兰能走上战场,建立功勋成为被千古称颂的英雄,在那个时代是如此的的难能可贵,几乎是在用事实证明:

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也可以做的到,甚至能做到更好。

电影《花木兰》原著:一个女人真正的成长,是自我人格的觉醒

但可惜,史书漫长,像花木兰这样的女子太少了,更多的女性还是要在社会性质的熏陶压迫下,成为男人、政治、战争等任何形式的附庸,根本没有自我的灵魂。

李银河在谈中国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之路时,曾这样描述:

在五四运动之前,女人是不上学的,她们的活动空间只在家庭这个私领域里,根本不会到公领域,也就是社会中来。那时的女性裹着小脚,不上学,也不认字,是男人的附庸。整个社会讲究男尊女卑、男女有别、三从四德、三纲五常。那是一个男权社会,女人要辅佐男人,处于卑微地位。

虽然描述的是封建社会后期的情景,却也是整个封建社会历程中中国女性生存现状的缩影。

但正如李银河所说,这已经是五四之前的事情了, 新时代的女性,自我意识早已觉醒,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以结婚,也可以不结婚,可以上班做职场精英,也可以回归家庭主妇,可以生孩子,也可以不生孩子。

电影《花木兰》原著:一个女人真正的成长,是自我人格的觉醒

这都是个人选择,无需任何人干涉。

也许这就是自我意识觉醒,对女性生存最现实的意义:我的命运不属于除“我”之外的任何人。

曾在知乎看过这样一句话:

真正觉醒的女人,高度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会本末倒置,将自我实现作为吸引一个好男人的工具和手段。

一个女人自我实现的过程,一定是为了取悦自己,如果在此过程中吸引到了优秀的爱人,那也是生命旅途中收获的意外之喜。

//今日话题:你期待刘亦菲版的花木兰吗?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楚二姑娘,认真写字的80后双鱼女,坚持以温暖的态度,为大家分享励志、情感观点,惟愿以梦为马,诗酒书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