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的《楓橋夜泊》因詩中所涉景物興起,眾說紛紜,十分熱鬧

姑蘇多橋,有“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杜荀鶴《送人遊吳》)的詩句為證,而“

南朝四百八十寺”之句又可為江南多寺之證。在多橋多寺的姑蘇,楓橋與寒山寺本亦並不怎麼顯赫突出,但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詩卻使之成了名,且名聲遠播東瀛,在彼邦幾乎婦孺皆知,常有遊客渡海來訪寒山寺,一聆其千古悠遠的鐘聲。張繼那首絕句的魅力自不待贅言。但千古以來圍繞這首佳作卻頗多爭辯,這爭辯並非起自對詩的藝術魅力的不同觀點,而是因詩中所涉景物興起,眾說紛紜,十分熱鬧。一首人人能賞解的詩作一時徒增了許多疑竇,這現象似乎也頗值得作一梳理。

張繼的《楓橋夜泊》因詩中所涉景物興起,眾說紛紜,十分熱鬧

楓橋

此詩最早引起爭議的是“半夜鍾”問題。宋代大文豪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說:“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唐人有云: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說者亦云,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此一論出,來不少辨正。王觀國《學林》卷八、《王直方詩話》卷二十六、範溫《詩眼》、陳巖肖《庚溪詩話》捲上、陳正敏《遁齋閒覽》、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三、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九、弁《風月堂詩話》卷下等多種宋人詩話筆記分別援引了唐人白居易溫庭筠許渾、王建、於鵠、皇甫冉等詠“夜半鍾”的詩句,著實讓歐陽修尷尬了一下。而實際上宋人孫覿《過楓橋寺》詩“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

張繼的《楓橋夜泊》因詩中所涉景物興起,眾說紛紜,十分熱鬧

楓橋

更能直接證明歐陽修是犯了主觀臆斷的錯誤。本來這一樁公案應已了結,但實際上元、明、清,乃至近代“夜半鍾”的話題仍在展開,有的考辨“夜半鍾”的來歷,有的又以為“詩流借景之言,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明胡應麟)清人馬位也認為:“然亦何必深辨,即不打鐘,不害詩之佳也。”這似乎又是一個“藝術真實”與“生活基礎”之關係應如何對待的文藝理論問題了。筆者愚見,一篇基本屬於紀實性質的作品似還應以現實為基礎,而“夜泊”一詩之成功也因為它真切精妙地刻劃了現實情景。在讀解《楓橋夜泊》詩時也曾出現過一些“新解”或曰別解,如稱“江楓”一詞是指“江村橋”和“楓橋

”兩座橋。甚至有人稱“烏啼”也是橋名,而“愁眠”則是山名。按此解詩則前兩句所寫的就是:月亮落到烏啼橋下,滿天是霜,江村橋與楓橋對著愁眠山這是哪跟哪啊?還成詩嗎?

張繼的《楓橋夜泊》因詩中所涉景物興起,眾說紛紜,十分熱鬧

寒山寺

當然,由於詩的膾炙人口,致使後人以詩中詞語來命名附近一帶的橋或山,那完全可能,但如果以為後來出現的事物本已有之,並以之來解詩那就未免會鬧出笑話。關於詩題,也有爭議,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選入此詩,題為《夜泊松江》,詩在傳抄、印行過程中出現不同的詩題,這也是正常的。松江,為吳江下游,合稱為吳松江,流經上海的一段即如今的蘇州河。這題名與“

楓橋夜泊”實際無太大的牴牾。

張繼的《楓橋夜泊》因詩中所涉景物興起,眾說紛紜,十分熱鬧

楓橋

在討論中也有人提出“江楓漁火對愁眠”不通,“江楓漁火”怎麼能“對愁眠”呢?估計稱“江楓”為“

江村橋”、“楓橋”的連稱,言“愁眠”為山名,就是這一類“不通”說者苦思冥索的結論。殊不知古詩是不可以現代語法結構的語序來解讀的,詩句的意思是面對著江楓漁火而愁眠。這是不言而喻的。關於“楓橋”之名,也有人質疑,宋周遵道《豹隱記談》稱楓橋舊作封橋,宋仁宗時丞相王珪罷相後至蘇州書張繼詩碑時改“”為“”。但宋人朱長文《吳郡圖經記續記》稱:“楓橋之名遠矣,杜牧詩嘗及之。”“封橋”又名“楓橋”亦無甚不可,地名被讀作不同諧音是常事,常表現為俗名的雅化如北京的“繩匠衚衕”易為“丞相衚衕”,“狗尾巴衚衕”之易為“高義伯衚衕”,魯迅在文中多所舉例。“
封橋”、“楓橋”之異構不成詩意理解上的巨大出入。

張繼的《楓橋夜泊》因詩中所涉景物興起,眾說紛紜,十分熱鬧

寒山寺

在爭議中有采宋人《中吳記聞》引此詩二句作“江村漁火對愁眠”之異句,這倒是值得注意的,清代俞樾在重書詩碑時特意提示“江村古本,不可沒也

”,並作詩句“千金一字是江村”。不過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收此詩卻作“江楓”。照理,高本在先,似應以之為準,但今傳《中興間氣集》是明翻宋刻本,是否經人改動實無從得知。另有說“漁火”本“漁父”,則二句為“江村漁父對愁眠”。這樣一來對原來讀不通“江楓漁火對愁眠”者倒是感覺順暢了,但詩意未免大為衰減。

張繼的《楓橋夜泊》因詩中所涉景物興起,眾說紛紜,十分熱鬧

漁火

​在無確證的情況下何苦舍雅而就俗呢?另有學者考證宋時尚無寒山寺之稱,也有學者認為此寺即楓橋邊的楓橋寺,原名普明禪寺,因寒山拾得曾居於此而又名寒山寺。清葉昌熾《寒山寺志》認為唐時即有此名。一寺數名,有正名,有俗名,也很正常。退一步講,即使詩中“寒山寺”不是專名,僅解為寒山中某一寺院亦無不可,於詩意不會有太大損害。唐人詩中多見“寒山”一詞,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即是一例。圍繞“夜泊”詩人爭議,唯“夜半鍾”之議較有意義,而其他斤斤於名物異稱或別解、新解之類,往往屬好事者餖飣之較,講得難聽點,實際上是一種解詩的惡趣,其意往往給好端端的一首佳作設置一些讀解障礙,有時確實有點敗人興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