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出版產品質量“互聯網+質檢”行其道

提升出版產品質量“互聯網+質檢”行其道

日前,國家新聞出版署部署開展2020年“3·15”質檢活動,標誌著新一年出版產品質量監督檢測工作如期啟動。一直以來,作為我國出版產品質檢專業機構,各級質檢機構適應產業發展不斷升級,出版產品質檢體系不斷完善。尤其是在出版、印刷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趨勢下,出版產品質檢機構加強質檢手段和方式的創新,積極推動“互聯網+”,推廣信息管理系統和大數據平臺建設,加強質檢數據分析和應用,成效顯著。

發揮頂層設計優勢 推動互聯共享

出版產品質檢工作承擔著出版產品質量評價和監督檢測的重要職責。根據2019中國印刷業創新大會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圖書出版總印數由新中國成立初的2.7億冊增長到2018年的95億冊,印刷週期由最長一年多縮短到一週以內。新變化、新需求要求出版產品質檢的方式和手段必須適應調整,不斷提升出版產品質檢工作運用互聯網的能力和水平。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方式,實現印刷業務的流程再造,進而提高印刷標準化程度,實現“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目標,這是近幾年來出版印刷業數字化實踐後總結歸納出的技術路徑。目前,我國出版業與印刷業在數據轉換、內容處理、信息共享等方面已形成新的合作模式,正在向一體化、高融合現代服務體系邁進。面對新形勢,出版產品質檢工作也在探索中不斷推進數字化轉型。

作為我國唯一一家國家級出版產品質檢機構,中央宣傳部出版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正在探索構建以信息化為手段的出版產品智能質檢平臺。針對目前各地質檢機構信息化程度和數據處理能力參差不齊,各機構間尚未實現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大數據分析和應用能力較差,大數據的優勢尚未得到相應體現等現狀,該平臺將逐步實現各地抽查檢測情況實時上傳、及時分析,實現檢測進度及時公開,實現結果數據精準分析,實時提供技術支持服務。一方面,充分利用計算機、互聯網、雲計算和移動互聯技術,著力構建以數字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徵的出版產品質檢網絡,實現網絡互聯互通、系統綜合集成、資源交換共享、信息安全可靠,不斷推動信息技術與出版產品質檢工作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則是依託國家級及各地質檢機構的平臺,努力培養、聚集一批高精尖人才,進一步健全“產學研檢”聯動機制,推動出版印刷業在“高原”上築“高峰”。

這些信息化、數字化探索正是質檢機構提升印刷複製產品質量的有力手段,對我國出版產品質量管理、技術能力和服務水平提升,乃至維護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加強數據分析研究 提升服務效能

當前,宣傳思想工作進入到守正創新的重要階段。國家新聞出版署等五部委印發的《關於推進印刷業綠色化發展的意見》指出,要落實印刷業風險防控要求,為黨和國家重點出版產品出版、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印刷產品和服務。這對推動新聞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發揮好出版產品質檢工作的監督保障作用提出了新要求。利用數字化技術提供及時、量化、準確的質檢服務,成為質檢機構“互聯網+”轉型升級、持續加強質檢體系建設的方向。

當前,出版產品質檢機構檢驗檢測數據和信息大都處於碎片化狀態。要努力實現數據精準化、檢驗信息化、信息數字化,利用大數據分析和應用,增強檢驗數據和結果的分析研究能力,增強通過檢驗檢測發現問題、識別風險、預警風險、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福建省出版物監測與研究中心為例,其著力推進“3·15”質檢數據庫建設。該中心率先提出“數字監測”的概念,將“互聯網+大數據”引入出版物質檢領域,積極籌建福建出版物印刷環保質量分析監測系統,利用信息化大數據存儲分析技術,實現對質檢數據的標準化錄入、存儲、分類篩選、統計分析、問題評估等功能。這一分析監測系統建成後,將成為傳統檢測和專家智庫評審研判的有益補充。

湖南上線的實驗室信息管理平臺,完成了質檢工作從傳統紙質化向數字化的轉換,按照CMA體系的要求,規範了從接樣到檢測到出具報告的檢測流程。通過實驗室信息管理平臺,實時監測出版單位和印刷企業的印刷質量情況,隨時瞭解掌握湖南印刷業質量現狀,為主管部門監督管理提供數據支持。

完善運行體系建設 助力簡化流程

檢驗檢測是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必備環節,新產品研發、原材料把關、生產過程控制、產品出廠檢驗等都離不開檢驗檢測。隨著“最多跑一次”改革觸角延伸至公共服務領域,各地出版產品質檢機構不斷加強信息化平臺建設,提升“互聯網+質檢”,構建起檢驗檢測高效服務的“最多跑一次”運行體系。

江蘇率先上線出版物印刷質量檢驗檢測管理平臺,這是全國新聞出版行業質檢機構中首個上線運行的融內部管理與外部服務於一體的專業平臺,目前正積極推進移動端平臺的運行。上海市印刷品質量監督檢驗站開發了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浙江省印刷產品質量檢驗站入駐“浙裡檢”平臺,實現“無接觸”檢驗檢測服務……這些平臺和系統的搭建,為企業檢驗檢測印刷品提供了便利,企業可在網上自主委託、自主確認、自主查詢檢測進度和結果。部分系統還與實驗室監測設備對接,實現了數據自動處理、無紙化操作。同時採用雲數據存儲方式,可便捷地進行遠程工作處理。

疫情期間,數字化平臺的運用就破解了印刷產品檢驗檢測難題,有效減少了企業在產品送樣、檢測諮詢、獲取報告等過程中導致的人員流動和聚集,防止交叉感染,為印刷企業復工復產、中小學教材監控檢測提供有力保障,逐步推進出版產品檢測“宅家辦事”,實現“一次不跑,事事辦好”。

(作者系中央宣傳部出版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印刷複製質量部主任)

後疫情時代印業謀篇佈局

後疫情時代,印刷業將迎接怎樣的機遇與挑戰?催生怎樣的新變革……在《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本期策劃的“雲對話”中,30位業內知名企業負責人齊發聲,共話後疫情時代企業發展新路徑,以及未來幾年行業升級的新趨勢。

在印刷業發展的重要“窗口期”,這些重量級嘉賓所達成的共識是,只有持續迭代、無止創新、不斷覆盤,印刷企業才能始終保持向前並處於優勢地位。

(詳見D02-D06版)

■權威發佈

1—2月印刷複製業規模企業營收利潤雙降

3月27日,國家統計局發佈1—2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情況。其中,印刷和記錄媒介複製業1—2月營收631.6億元,同比下降29.1%;利潤總額16.5億元,同比下降60.2%。造紙和紙製品業1—2月營收1375.4億元,同比下降26.1%;利潤總額54.1億元,同比下降22.5%。

同月,國家統計局還發布了2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其中,印刷和記錄媒介複製業同比下降0.6%,環比下降0.2%;造紙和紙製品業同比下降2.9%,環比持平。

1—2月紙漿進口金額下降13.2%

3月23日,海關總署發佈全國進出口主要商品量值表數據。今年1—2月,我國紙漿進口469萬噸,同比上升21.4%;進口金額約為168億元,同比下降13.2%。

兩項快遞綠色包裝 國家標準發佈

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採取快速程序發佈《全生物降解物流快遞運輸與投遞用包裝塑料膜、袋》和《快件航空運輸信息交換規範》兩項快遞綠色包裝國家標準,著力推廣快遞綠色包裝,減少航空運輸二次包裝,充分發揮標準對快遞業綠色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這兩項國家標準將於今年7月1日正式實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