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模型推演“零接觸”銀行業務是偽需求嗎?

*隔離也許會隔斷我們距離,但是不能隔離我們的真愛:九卦金融圈、索信達、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金融研究中心舉辦的 “零接觸”銀行徵文大賽,本文為徵文選登,期望引發行業關於數字金融和“零接觸”的深入探討。



摘要

“零接觸”銀行發展已經成為最近的調研分析熱點。從銀行中介的基礎模型,通過設計博弈定價模型策略,可以發現:


一是“零接觸”模式誕生於互聯網金融對於銀行交易市場的噬食,並不是市場本身的創造需求,而是需求改善;


二是通過模型研究發現,“零接觸”是偽需求,對銀行利潤增長並不具有必要性,只是一種營銷手段;


三是通過模型推演,可以發現“零接觸”發展並不有利於銀行利潤提升,反而會導致銀行業“完全競爭”;


四是如果出現“熔斷類”市場表現,模型顯示“零接觸”銀行反而呈現優勢。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這類優勢只是“相對優勢”,並不具有指導意義。因此,對於當前經濟形勢發展條件下的“零接觸”需求,更多隻是一種樂觀預期,缺乏對於市場發展需求的落地理解。


2020年,開年就不平凡,所謂六十年庚子年,“蝴蝶效應”持續影響,武漢疫情導致的封城與經濟停緩、全球疫情疊加經濟下行導致市場悲觀預期全面爆發、貨幣放水與資產恐慌性拋售相互印證悲觀展望。這一過程中,“零接觸”銀行經營模式更加徹底的進入研究視野,脫胎於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立志於交易銀行線上流程自動化、智能化的方案。


因為疫情產生熱點的“零接觸”業務需求是否是“偽需求”,是否存在必要性?是否過於樂觀,缺乏對於市場發展的落地理解?


模型構建方法


銀行業作為金融交易中介,基礎的交易模型可以表述如下。


九卦 | 用模型推演“零接觸”銀行業務是偽需求嗎?


其中,定價因素(P,r,Sell Market,Invest Market)均取決於博弈均衡,定義函數E,用於表示參與博弈定價的參與方情況影響下的定價,如下圖。同時,考慮到參與者的規模影響性,即參與定價者越多,理論定價博弈結果對博弈參與者最優,因此假設E與交易規模遞增的相關函數存在顯著相關性,n為定價博弈的參與規模,表示參與的博弈規模。


九卦 | 用模型推演“零接觸”銀行業務是偽需求嗎?


因此,銀行與個人之間定價受到銀行、個人相互博弈影響;銀行與公司之間定價受到銀行、公司相互博弈影響;個人與公司之間轉換定價受到公司、個人相互博弈影響;上述所有定價均受到參與方規模的影響性。


研究方法與過程

基礎的銀行參與類模型,最為核心的關鍵因素在於定價博弈的開展過程。根據假設,參與定價的博弈規模n越高,博弈結果越有利於博參與的博弈規模,即博弈結果與參與定價的博弈規模呈現相關性。進一步,我們認為如果參與博弈規模越高,博弈結果對全局越優。


從這個假設出現,即針對博弈參與規模的調整將使博弈結果發生變化,從而影響相關的定價過程。


假設基礎:早期銀行類定價受到互聯網金融衝擊


理論上,定價因素(P,r)受到個人、銀行和公司的規模參與方影響,即規模影響顯著達到最優。

九卦 | 用模型推演“零接觸”銀行業務是偽需求嗎?

但是,由於我國早期實施“剪刀差”定價策略,實際參與定價方包括政策監管,並對個人、銀行與公司的參與規模進行“再博弈”調整,導致定價規模優化性顯著降低。

九卦 | 用模型推演“零接觸”銀行業務是偽需求嗎?

利率市場化改革以來,政策監管處於逐步放開針對定價的限制撒措施,導致不穩定因素逐步擴大;同時,互聯網金融的滲透導致定價的參與方顯著增加,包括其它銀行與市場需求方等。這兩類因素實際定價參與規模顯著上升,使定價規模導致的博弈優化逐步達到局部最優。


假設推導:“零接觸”銀行類定價發展過程


“零接觸”銀行脫胎於互聯網金融的業務拓展,即互聯網金融對交易行為的滲透影響產生銀行交易行為的線上化競爭壓力需求。這一過程中,實際上只是交易方式的影響性,對定價過程並不存在影響。


“零接觸”銀行的利潤需求存在兩個方向。一是通過“零接觸”實現交易效率的提升、交易規模的擴大化,旨在通過規模效應優勢實現利潤增加;二是通過“零接觸”產生生態交易圈,實現資金的內循環降低交易類成本。


需要關注的是從博弈角度,上述的兩種利潤需求實際都是要求定價博弈存在隔離,即將博弈模型拆分調整如下。

九卦 | 用模型推演“零接觸”銀行業務是偽需求嗎?

一方面,一是通過產生隔離使全局的博弈參與者規模下降,實現博弈參與方弱化、達到差異定價的效果,屬於“零和博弈”。二是通過降低博弈的不穩定因素 ,導致存在全局定價博弈劣化趨勢。


另一方面,這與“零接觸”的發展趨勢存在相違離的矛盾,即“零接觸”的發展將導致本來存在的區域、定位等隔離因素進一步弱化,參與定價的博弈的不穩定因素全面提升,全局定價發展趨勢將逐步實現全局定價博弈最優。


假設推演:“零接觸”優勢需要的特殊條件


“零接觸”發展趨勢將導致參與定價的博弈的不穩定因素全面提升,從博弈定價的角度,將導致個人與銀行、銀行與公司的定價博弈朝更有利於個人和公司的博弈趨勢發展。

九卦 | 用模型推演“零接觸”銀行業務是偽需求嗎?

博弈定價趨勢將導致銀行的定價劣勢,調整定價劣勢的關鍵在於改變銀行與個人、公司的博弈對比程度。假設“零接觸”銀行發展已經全面鋪開情況下,區域、市場等自然隔離因素已經全面失效,博弈調整的唯一因素只剩下個人與公司。


個人、公司可能會受到政策、監管等影響,比如政策性銀行面對的定價博弈與商業銀行存在顯著差異;另一方面,類似股市“熔斷”所面對的“一致預期”,即大部分存在相同的交易意願,也會產生明顯影響。


結論


“零接觸”誕生於互聯網金融的噬食


通過假設基礎,從博弈模型的角度可以發現,早期的市場定價受到政策監管等要求,存在人為讓利。


一方面,伴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過程中,本身的政策監管逐步放開,導致博弈參與規模逐步提升。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等第三方規模參與定價,使實際的博弈參與規模包括第三方、其它類銀行、影子銀行和市場資金拆借方等,市場實際定價參與博弈規模顯著上升,使定價規模導致的博弈優化逐步達到區域最優。


因此,此種情況下,商業銀行推動“零接觸”銀行更多是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業務與市場噬食,本身並不具有迫切需求性。


“零接觸”是偽需求,並不存在必要性


通過假設推導,可以發現“零接觸”實際上並沒有提供更多的定價優勢,實際上更侷限於通過產生隔離實現“零和博弈”,即在某些區域、某些應用方面搶奪其它銀行的利潤來源。並且,由於利用交易定價博弈的隔離,可能使全局的博弈活躍性下降、參與者規模下降,可能在某些時間段內使整體的定價市場有利於銀行業。比如“零接觸”導致近年來,銀行端在大額存款、理財等業務拓展具有一定優勢。


但需要關注的是,“零接觸”的發展趨勢將最終導致本來存在的區域、定位等隔離因素進一步弱化,實現完全競爭。仍以理財 、大額存款業務為例,商業銀行通過“零接觸”渠道,實現大額存款、理財的營銷規模顯著提升,但營銷對比也越來越明顯,客戶可以知曉市場定價的分佈情況,導致適合商業銀行需求的利率調整非常剛性,很很難做到契合需求實現“有漲有跌”與“非剛兌”。


“零接觸”優勢更傾向於“熔斷”,相當於“引鳩止渴”


通過假設推演。可以發現“零接觸”相對商業銀行實際上並不存在優勢,偽需求情況下雖然實現了市場的全局最優,但減弱了商業銀行自身的定價優勢。


這一情況下,個人與公司層面的政策監管與“一致預期”反而在模型設計下成為“零接觸”實現商業銀行發展優勢的關鍵因素。政策監管方面需要政府根據實際需求配合,比如政策性銀行面對的定價博弈與商業銀行存在顯著差異,但全局的影響有限。而“一致預期”卻可以有效實現“零接觸”優勢。“一致預期”在股市可能會產生“熔斷”效應,從銀行中介市場模型的角度,“一致預期”可以有效減弱個人、公司的博弈規模,使商業銀行的定價優勢顯著擴大。


但需要關注的是,從整體市場的角度來看,“一致預期”產生的“熔斷類”效果,導致市場經濟活躍度顯著下降,導致經濟增長停滯危機,銀行中介的優勢實際上只是“相對優勢”,整體市場的下行危機也將導致銀行的實際利潤明顯受損。


九卦 | 用模型推演“零接觸”銀行業務是偽需求嗎?


討論


脫胎於互聯網金融的“零接觸”銀行實施方案,在2020年疫情期間被很多銀行更直接的思考落地。


一方面,從銀行從業的市場方案解決角度來說,“零接觸”實施方案更多是將線下的複雜流程線上化、針對風險、授信等方案的設計落地更多是數據優勢的改善,並沒有顯著的差異化。因此,對市場參與、調整和設計的影響並不存在變化。從這個角度,“零接觸”的需求更多是一種營銷服務,而不是市場需求的創造調整。


另一方面,從銀行從業的市場參與角度來說,“零接觸”實施中導致業務關聯性顯著提高、推廣營銷範圍顯著擴大化。銀行間的區域、市場、客戶定位等方案的成本壓力顯著下降,即不同的商業銀行可以以非常廉價的成本將其它銀行的營銷方案進行復制、區域營銷也不再受到人員、市場區域等成本因素影響性,銀行業之間完全競爭模式已經初步呈現。從這個角度,“零接觸”導致市場競爭加劇,成本壓力顯著下降,邊際成本顯著減小,最終會導致利潤為零。


通過博弈模型可以發現,全面的“零接觸”競爭下,反而市場出現“熔斷類”市場現象有利於銀行業利潤的提升,實際上這是一種幻覺。因為“熔斷類”市場現象導致經濟下行壓力情況下,經濟萎縮反而使銀行業本身的規模效應更加突出,產生利潤錯覺。


2020年的疫情至今,武漢區域的經濟發展停滯,產生“熔斷類”市場表現,銀行業的存貸款業務發展實現大規模推進鋪展。市場錯覺可以認為銀行業將在此次疫情中實現規模與利潤的再次顯著增長。但“熔斷類”市場經濟的次生災難、比如顯著不良率、消費需求下降、產業結構調整等,將在長期內逐步調整銀行業規模利潤,最終導致銀行業利潤調整至與其它經濟體一致的新的循環經濟體穩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