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命教育”更深處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邁著輕快的腳步向我們走來。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學生還不能像往常一樣來到美麗的校園。在過去的這段時間裡,學校能做些什麼?可以引領學生以怎樣的視角審視教育與生命?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學以“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為主題的抗疫課程,給出了自己的思考與答案。

真正的教育不在生活之外

從2月17日開始,學校開啟“防疫第一課”。一週時間裡學生了解了與這次疫情相關的知識,感受生命與自然的緊密關係。一二年級通過繪本《病毒與小貪》和《為什麼不能出門》開啟了項目課程。“低年段的孩子與故事有著天然的聯結,希望可以帶給孩子們防疫的知識和樂觀的心態。”在談及課程設計思路時,教師這樣說。

同樣的主題項目學習,不同年級的課程設計思路各有側重:三年級以“疫情期間,面對五花八門的信息,我們怎樣思考和判斷”為驅動;四年級則通過課程與生活的關聯、學生與知識的關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的珍貴,進而把自己對生命的關愛惠及他人。

這種基於真實生活的學習內容極大地引發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真正的教育從來不在生活之外,學校秉持“全課程”的教育思路,讓學生以“全人、全方位、全時空、全身心”的方式投入學習,從真實可感的生活中汲取成長的營養和力量。

聚焦主題的多學科融合

在項目主題的統領下,各學科之間的通道被打開,原本孤立的學科之井成為彼此交融的學習之河。數學教師嘗試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從“收集統計圖”到“從統計圖中分析疫情”,再到自己繪製統計圖,學生對疫情有了更理性的認識;音樂課上一首結合疫情改編的《幸福拍手歌》,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及表演慾望;英語學習同樣指向大主題,教師製作了“Fight Virus, I can”的微課,以再現生活場景的形式,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展開英語學習;美術課通過視聽觸嗅等多重感官進行美的感知與創作;戲劇課程則引導學生通過戲劇方式呈現疫情故事,從具象感知到深度內化,再到自我表達,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這場特別的生命學習之中;體育組教師考慮到活動場地的侷限性,創設了自編課程《踩點韻律操》,深受學生喜愛……

在此次項目學習中,從課程設計到課程實施,各學科教師通力合作,默契配合。對學校而言,學科融合並非一時之舉,而是學校生態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常態化體現,在保有學科特性的基礎上,強調學科融通,打破邊界壁壘,所有學習行為均指向核心主題。

讓課程與生命連接

孩子是未來的主人,在舉國抗疫的當下,我們應當給予孩子什麼?

“順乎自然生”,學校試圖通過疫情鏈接真實生活,讓學生切身瞭解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學校嘗試通過各學科融合滲透,以解決真實生活問題為目的,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思維;“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學校期望藉助真實材料,通過一系列任務帶領學生深入理解善良、責任、勇氣與愛……來自二年級課程組教師的這段話引發了全體教師的共鳴。正是基於這樣的共識,各年級各學科實施著別樣課程,讓課程潤澤生命,將教育與生命連接。

這是一堂與眾不同的生命課,在這其中每個學生都收穫了屬於自己的感悟。他們雖不能披甲出征,但依舊可以通過“空中課堂”認真學習,將愛傳遞,為國發聲。只待春花燦爛時,師生迴歸校園,他們的笑顏依舊燦爛!

而這,恰是生命教育的魅力所在。

(作者單位系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0年04月01日第7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