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模式下的班級管理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小組合作模式下的班級管理日益深入人心,學生自我管理意識得以充分發揮與展現。作為班主任,我對此進行了積極嘗試。

科學精準分組調控

初中階段是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的最佳時期,小組合作模式下的班級管理為此提供了條件,創設了環境。根據本人的實踐經驗,建議班主任在初始階段要做好科學分組工作。

一是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優化組合。不同學習水平、思維方式、認知能力的學生可以實現互補,班主任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配置組長和小組成員,讓各小組之間“勢均力敵”。如此,小組內部、小組之間都可以形成互幫互助、互研互辯的氛圍。

二是按照“學管結合,以學為主”模式進行優化調整。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小組之間的差距會逐漸顯現。此時,班主任要進行小組成員的優化調整。我按照學生成績、管理效果、配合程度進行調配,突出學習的主導性,融入管理育人的有效性,從而達到管為學服務、學為管助力,學習與管理相得益彰的效果。每學期兩次的調整優化,使組員之間的合作得到很大提高。

三是按照“競爭為標,提質為本”的方法激活內動力。小組合作模式下的班級管理引入激勵機制,在小組間展開學習、常規、紀律、衛生等多層面的競爭,激活學生的主動性,實現了“一統三能”的教育目標:管理育人統領小組價值,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互幫互助能力、團隊合作能力。

精細規範職責分工

科學籌劃教學,精細規範職責,明確小組成員的分工協作是提高班級管理效能的關鍵。

一是選好領頭雁,實現分層管理。小組合作初始階段,組長由班主任指定,到了成熟期由小組成員選定。組長必須由學習能力和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統分員負責每週統計小組積分,因此要選擇做事認真、細心、公平和有責任心的學生擔任。收作業和班級其他事務由組長推薦組員擔任,在組內建立起分工清晰的管理層,為小組合作模式下的班級管理做好頂層設計。

二是明確分工細則,規範各級管理人員的職責。比如,統分員的職責是登記各小組積分表;學科組長的職責是在早讀前或學科教師規定的時間內收齊本組作業;材料管理員的職責是及時回收材料並做好記錄;電教員的職責是負責班級電腦、電教平臺維護及報修;班級考勤員的職責是記錄班級學生到校、胸卡佩戴等情況。各類管理人員職責的精細明確,各司其職,實現了“人人有任務、事事有人管”的目標。

精確實行獎懲激勵

一是量化考核評價細則。日常管理方面,主要從穿著、兩操、衛生、住宿生、自習課等方面加以考核;學習管理方面,主要從學生上課、作業、考試反饋等三方面加以考核。在教學過程中,同組中的優等生可以互相討論,互補知識的缺漏,也可以帶動、指導後進生,給他們提供幫助;班級貢獻方面,通過徵集、討論,我們班確立了多種小組積分項目。比如,積極參加班級活動加5分,主動承擔班會加5分,為班級活動出謀劃策加10分,好人好事加5分,出黑板報及宣傳加30分等,常規落實到位的小組另有獎勵。

二是對小組合作進行周點評、學期末激勵措施相結合。每週一的班會,我都會帶領學生小結上週班級或小組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同時獎勵上週平均積分排在前兩名的小組,小組成員可以選擇自習課自由活動一次或選擇減免作業一次,也可以自己提出合理的獎勵措施;周點評時,分小組展示成果,加強小組之間的競爭意識,互相促進;學期末分別對優秀小組和優秀個人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

三是爭取學科教師的配合,統一評價標準。小組合作學習的考核評價關係各個學科,因此學科教師的評價標準、評估方式必須統一。班主任要與學科教師密切協作、充分溝通,制定統一的評價標準。

小組合作模式下的班級管理有效增強了學生自我管理意識,提升了自主學習能力,為實現管理育人開闢了新路徑。

(作者單位系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匯景實驗學校)

《中國教師報》2020年04月01日第10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