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模式下的班级管理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小组合作模式下的班级管理日益深入人心,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得以充分发挥与展现。作为班主任,我对此进行了积极尝试。

科学精准分组调控

初中阶段是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最佳时期,小组合作模式下的班级管理为此提供了条件,创设了环境。根据本人的实践经验,建议班主任在初始阶段要做好科学分组工作。

一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优化组合。不同学习水平、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的学生可以实现互补,班主任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配置组长和小组成员,让各小组之间“势均力敌”。如此,小组内部、小组之间都可以形成互帮互助、互研互辩的氛围。

二是按照“学管结合,以学为主”模式进行优化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小组之间的差距会逐渐显现。此时,班主任要进行小组成员的优化调整。我按照学生成绩、管理效果、配合程度进行调配,突出学习的主导性,融入管理育人的有效性,从而达到管为学服务、学为管助力,学习与管理相得益彰的效果。每学期两次的调整优化,使组员之间的合作得到很大提高。

三是按照“竞争为标,提质为本”的方法激活内动力。小组合作模式下的班级管理引入激励机制,在小组间展开学习、常规、纪律、卫生等多层面的竞争,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实现了“一统三能”的教育目标:管理育人统领小组价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互帮互助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精细规范职责分工

科学筹划教学,精细规范职责,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是提高班级管理效能的关键。

一是选好领头雁,实现分层管理。小组合作初始阶段,组长由班主任指定,到了成熟期由小组成员选定。组长必须由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统分员负责每周统计小组积分,因此要选择做事认真、细心、公平和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收作业和班级其他事务由组长推荐组员担任,在组内建立起分工清晰的管理层,为小组合作模式下的班级管理做好顶层设计。

二是明确分工细则,规范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比如,统分员的职责是登记各小组积分表;学科组长的职责是在早读前或学科教师规定的时间内收齐本组作业;材料管理员的职责是及时回收材料并做好记录;电教员的职责是负责班级电脑、电教平台维护及报修;班级考勤员的职责是记录班级学生到校、胸卡佩戴等情况。各类管理人员职责的精细明确,各司其职,实现了“人人有任务、事事有人管”的目标。

精确实行奖惩激励

一是量化考核评价细则。日常管理方面,主要从穿着、两操、卫生、住宿生、自习课等方面加以考核;学习管理方面,主要从学生上课、作业、考试反馈等三方面加以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同组中的优等生可以互相讨论,互补知识的缺漏,也可以带动、指导后进生,给他们提供帮助;班级贡献方面,通过征集、讨论,我们班确立了多种小组积分项目。比如,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加5分,主动承担班会加5分,为班级活动出谋划策加10分,好人好事加5分,出黑板报及宣传加30分等,常规落实到位的小组另有奖励。

二是对小组合作进行周点评、学期末激励措施相结合。每周一的班会,我都会带领学生小结上周班级或小组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奖励上周平均积分排在前两名的小组,小组成员可以选择自习课自由活动一次或选择减免作业一次,也可以自己提出合理的奖励措施;周点评时,分小组展示成果,加强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互相促进;学期末分别对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三是争取学科教师的配合,统一评价标准。小组合作学习的考核评价关系各个学科,因此学科教师的评价标准、评估方式必须统一。班主任要与学科教师密切协作、充分沟通,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小组合作模式下的班级管理有效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为实现管理育人开辟了新路径。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汇景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0年04月01日第10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