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贊同傳統的清明祭掃嗎?你會用什麼方式表達追思呢?

良語悅讀


隨著清明節腳步的臨近,如何祭祀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一方面,那種傳統的祭祀方式總是最被認可的形式,因為人們能夠在現場的模式裡看到所謂的“慎終追遠”的價值,懂得其中的敬畏之心;另外一方面,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網絡祭祀的方式也進入到祭祀的範疇中,很多人認為這只是一種虛擬的形式而不能接受。不過這種“線上”的祭祀方式,有著多種好處也有著積極的意義。有鑑於此,清明祭祀方式不應該也不能夠摒棄掉“線上”形式,而是應該將網絡祭祀發揚光大。

這種新興的祭掃方式不僅文明、清潔,還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即便是身在遠方的遊子,也可以隨時寄託哀思。海外遊子定居國外,每年清明節很難回鄉為親人掃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遊子在提供網上祭掃服務的網站上為家裡去世的親人創建網上紀念館。每到清明節,便打開網頁,為親人上香、點燭、獻花、留言。

近年來,網絡祭掃在國內逐漸流行,通過互聯網祭掃平臺表達對逝去親人的哀思,已成為一種受歡迎的紀念方式。輕點鼠標,就能輕鬆完成祭祀全過程。很多人身在外地,不能回鄉祭掃墓地,便通過網絡寄託哀思。

目前,類似“百家姓氏”以及多家提供網絡祭掃服務的網站或應用,這些網站均可以提供建立網上紀念館、高仿真網上祭奠、召開網上追悼會、發表追思紀念文章等服務,甚至有的還可以提供VR、3D等新技術,讓用戶身臨其境地感受實地掃墓的場景。

如今在城市中幾乎沒有家族祠堂,鄉村祠堂不少也成了只供參觀的旅遊景點。在祭祀場所匱乏的情況下,網上祭祀為人們寄託思念提供了新空間。

紙灰飛揚,黑煙瀰漫,傳統的民間祭祀方式不僅會造成環境汙染,也極易造成火災等安全隱患。每年清明節,千軍萬馬齊掃墓的現象造成了交通擁堵、人流聚集等問題,甚至給城市治理帶來諸多不安定因素。以網上祭掃為代表的新形式具備文明、綠色、節儉、安全等特點,已逐漸成為秉承傳統、弘揚傳統民俗文化的新趨勢,更有利於糾正奢侈、攀比等殯葬祭祀的傳統陋習。

為倡導綠色環保的文明祭祀方式,各級政府部門也相繼推出網上祭掃平臺,引導群眾通過互聯網追思故人。從本質上看,近年來清明節祭掃方式的轉變正是祭掃內核的迴歸——對親人追思和生命價值的審視。

清明節的意義在於對已逝的親人、祖先、先賢、英烈送上自己的思念和敬意,這種神聖的生命交流儀式構成了人們頑強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動力,清明節不可忽視的價值在於,通過節日、聚會以及風俗習慣的傳承、凝聚民族精神。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對於很多遠離家鄉、進城出國的家庭而言,清明祭掃愈發成為維繫其與家鄉、家族的精神紐帶,“互聯網+祭祀”作為一種創新服務,只有適應各地不同的祭奠習俗、城鄉現實條件和市場需求,才能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

祭祀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內涵。古人所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才是清明祭祀的核心要義。生前厚養、逝後薄祭,一束菊花、三個鞠躬、幾許默哀、良久靜思,只要感情至誠至真,無論以何種方式緬懷,無論身在何處進行祭奠,都能表達對逝者的追憶和思念。線上的方式,需要鼓勵和發展,更需要規範和規制。唯有將網絡祭祀的方式都規範起來,讓其能夠按照既定的模式健康有序發展,讓網絡祭祀和多元的祭祀方式,都能夠順風順水,走上一條多元祭祀的道路。而從國家層面上來說,這是民族文化根脈的延續;從家庭層面上看,則是家庭情感的承載。


環球正能量


每年的清明節前後我都會和家人一起去公墓祭掃,今年的清明節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國家提倡文明祭祀,網上祭掃等新的祭掃方式,我個人是贊同的,雖然不能親自去公墓祭掃感覺非常遺憾,不過新的祭掃方式也一樣能讓我們寄託哀思,相信祖先有靈也會理解,事實上這些年家裡的祭掃習慣也是與時俱進的,現在鮮花已經替代了紙花,畢竟我們只要心中滿懷思念,充滿虔誠,祭掃的目的就達到了,等疫情過去,條件具備我們也可以再親自去公墓完成我們的未盡心願。

清明節古已有之,我也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提起清明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掃墓祭祖,緬懷故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給清明節繪了一筆傷感的基調。

清明節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古代在清明節氣前後還有兩個重要節日,一個是寒食節,另一個是上巳節,現在的清明節其實是三節合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作為傳統祭祀節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掃墓。古往今來,我們中國人都有在清明節掃墓的習慣,身在異國他鄉的遊子總會趕在清明節前回到家鄉故土,為祖宗先人掃墓祭祀。在祭祀掃墓時,一般都是先給墳墓剷除雜草,添加一些新土,然後擺上供品,燃香祭奠,或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比如磕頭、作揖等等,向祖宗先人說一說這一年來家裡發生的大事小情,後來又是如何妥善處理的,讓先人不必惦念牽掛等等,表示對先人的關心和憶念。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

除了我們知道的常規性的習俗以外,清明節還有燒包袱、踏春、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我們也一起來看看。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並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並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後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最後,朋友們,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拜祭成為新潮流。墓前祭拜是我們緬懷逝者的一種重要禮儀形式。但近年來, 網絡祭奠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祭祀形式。全球化以及城鎮化加速了人們流動的頻率, 因而對於那些離家在外的人來說, 清明節到逝者墓前祭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但如果這一天不祭奠逝者,他們又覺得很愧疚。在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之下,基於它的開放性,不受地域限制的特點,使得人們不論處於世界的哪個地方, 也不管在什麼時間, 只要他們想祭奠逝者,就可以打開電腦在網上表達對逝者的哀思了。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歷經千年,它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文明的縮影,它蘊涵著獨特的民族情感,體現了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結。即便祭拜形式因時代或特殊情境所變,不變的依舊是一顆思念逝者的心。








歲罒月


中國人重香火傳承,祖宗崇拜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傳統,也可以說是一種信仰,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從歷史來看,祖宗崇拜是中華文明能唯一綿延五千年而不絕的最關鍵因素之一。

當然,進入現代社會,有些跟不上時代的東西,比如說迷信祖宗,可以捨棄。

但尊老愛幼是中國人的美德。先人去世,人們定期去祭拜以表達哀思,併為兒孫作表率:要感恩父母的生養之恩,要知道自己來自那裡,不能數典忘祖。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中國人講究家國情懷。其實,某種意義上,愛國教育是從祭祖開始的。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日,原則上,不是迫不得已,清明祭掃,應該年年進行。(題外話:基督教徒都能每週去教堂,中國人一年一次的祭掃,沒有理由不參加。)

我們的祭祖方式很傳統,老家在農村,爺爺輩及以上都不在了,且都是土葬。所以,清明期間,培墳、除草是必須項目,然後是準備祭拜用的酒水、食物等,燒紙、上香,作揖或跪拜,(鞭炮現在不能點了)點電子鞭炮,在墳旁插些花……上述儀式中涉及到用火的部分,必須注意安全防火(災),必需當地政府允許。

當然,祭祖的方式,根據時代的發展,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創新。


也說野說


清明祭掃的習俗是中國傳統節日和節氣一個重要部分。

這一段歷史由來已久。但是在近代前。清明節的習俗並不是祭掃。更多的是踏青尋春、觀雨: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現代社會人們把這個節日表達成對已逝者的追思。中國是傳統的國家更是現代化的國家。

人們追憶先烈追憶逝者,告訴年輕一代我們不能忘本!

但是祭掃的方式不侷限於焚燒紙錢冥鏹這一種。近幾年更是不合適。

一是因為今年“新冠肺炎”病疫未除,人流較大的地方容易感染使眾人努力功虧一簣;二是於鄉村山中焚燒容易造成山火,消防戰士抗擊山火鮮活生命頃刻犧牲,令人痛心!

因此我提倡文明祭掃、追思:可以佩戴口罩錯峰去墓地獻花;或是在心裡追憶緬懷先祖。

答案也許不對。但請不要攻擊、謝謝


做個好女生


這個基本上就是你是不是炎黃子孫的一個判斷。這是深入骨髓的一種文化,沒有了這些文化,怎麼證明你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人呢?

祭掃即是追思先輩,也是傳承。這樣中國文化代代相承,這樣才有自己的文化。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人要像個人的樣子,我們必須尊重和保持自己的文化。

至於代替我認為不可行,清明節有時候著火。這個沒有辦法了?現在為了環保地面上全都是溼的,而且二十四小時保溼。就不能提前預防一下,還有我們哪裡燒紙必須拿一個熱水壺(很大有熱水),點火後拿東西壓上,然後澆水。我們哪裡就這個程序,而且必須有水壺,我覺得這樣可以避免火災發生。


春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傳統的掃墓燒紙,燃放鞭炮,經常引起火災,汙染空氣。掃墓的核心是追思先人,傳承孝道。可以通過清理墓碑,獻花等方式。既美化環境,又移風易俗。


周運中醫針灸三通法


贊同。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統的清明祭掃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種傳承,是中華民族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

當然,我們在傳承文化和精神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焚燒”實際上在當前環境下是不利於環保的,甚至有點“封建迷信”的味道。

但是,瑕不掩瑜,追思故人,追思故人,追思歷史的過程是沒有問題的。當前中國進入新時代,全國上下進入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務必要堅持“銘記歷史”,勇於擔當“再創輝煌”。

所以,傳統的清明祭掃精神要堅持,個別不文明細節可以優化,做好中華文明的精神傳承。


詩酒逍遙客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1][2][3][4]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鬥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曆4月5日前後。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