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這個社會,近體詩還會發展下去嗎?

情感愛情方程式


近體詩是中國古典詩歌藝術寶庫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更是古典詩歌的典範,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下去。

"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裡"。近體詩發展迄今,它不僅是一種文學載體,它承載著一個時代人民豐富深厚生活內容,更是反映了那個時代社會的世態萬象,由巍峨高山到滾滾長江、由欄杆到平原、由人間到天堂、由現實到理想等,塑造出絢麗多彩的藝術形象,表現詩人千姿百態的真情實感。

當我們在讀古詩時,或是李白詩自由豪放、不拘一格,或是杜甫沉鬱頓挫、激越悲壯,或是白居易通俗易懂、膾炙人口,或是杜牧的語言清麗、情韻綿長,又或是李商隱的豔麗精深、含而不露等,今天我們依然從中感受到每位詩人內心情感世界,觸動我們心靈深處,這就是詩的生命。"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蕩氣迴腸的那種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感染我們。

有人說近體詩是"帶著枷鎖在跳舞",格律束縛了人們的思想表達,存在侷限性,可能因此走向湮滅。但我想說格律從來都不是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恰恰相反,正因為格律獨特的存在,才體現出最美的韻律,獨一無二的,讓我們在吟唱時朗朗上口,給人以美的享受。

在這個新時代社會,對於近體詩我們既要傳承更要發揚,我們繼承前人的豐富藝術經驗,並不是簡單地拿來,或者一步一趨的模仿,我們應該要有所取捨的。如:杜甫,他就善於學習前人創作中的長處,但很有自己主見,正是這種兼容幷包"轉益多師"的學習態度,在自己的詩歌創做中才能別出新意,登上了更高德峰在。所以在遵守格律前提下,應該在創作中要別出新意,另鑄新詞,開拓這個時代的新的意境,作出反映這個新時代生活的嶄新篇章,未來的中華定會處處有詩意。


夏小柒


我認為,傳統詩詞(主要是近體詩)是我們民族的正統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占主導地位的一直是詩歌,尤其是古典詩詞。幾千年來,炎黃子孫,人生起步是詩,終極仍是詩,生於詩,死亦於詩。孔夫子說過“不學詩,無以言”!在過去,小孩一上學就首先學“人之初,性本善”,陸游臨死時還寫篇“示兒”,足以說明我們中國人的內涵是多麼深!

1965年夏,武漢市文聯主席梅白曾就舊體詩問題,在武昌向毛澤東請教過,毛澤東當時確實說過:“舊體詩有許多講究,音韻、格律很不易學,又容易束縛人們的思想,不如新詩那樣自由。但另一方面,舊體詩淵源流長,不僅像我們這樣的老年人喜歡,而且像你們這樣的中年人也喜歡。我冒叫一聲:舊體詩詞要發展,要改造,一萬年也打不倒。因為這種東西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可以興觀群怨嘛!怨而不傷,溫柔敦厚嘛!”這確實是毛澤東的原話,我見過幾個版本,確信如此!還是與梅白談話時,毛澤東曾經這樣說:“就我的興趣說,則偏愛格律詩……我不喜歡新詩,也不反對人家寫新詩,豆腐炒青菜,各人心裡愛嘛。”他還進一步說;“格律詩是打不倒的,除非有更好的東西代替它。至於新詩,也打不倒,青年人喜歡嘛。”於是,這就有了毛澤東“新舊詩並存”和“都應該改造”的理論。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改造呢?對此,毛澤東又多次這樣闡述:“用白話寫詩,幾十年來,迄無成功。民歌中倒有一些好的。將來趨勢,很可能從民歌中吸取養料和形式,發展成為一套吸引廣大讀者的新體詩歌。”(見《致陳毅》與《梅白回憶毛澤東論詩》)由此可見,中國格律詩與現代白話詩都是需要不斷改善,不斷髮展的文化瑰寶,也是永遠打不倒的優秀中華文化傳承形式與載體!我們需要發揚光大,弘揚優秀文化傳統,提高人民文化素養,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不斷豐富的文化生活需要!


平潭老兵曾7089889


答案是肯定的!隨著我國“文化強國”的不斷推進,近體詩不僅會發展下去,而且還會長盛不衰!

一、首先向朋友們分享一下我自己按照近體詩格律要求原創的七絕•《春柳》三首:

〈一〉

(中華通韻)

金嫩先攀楊柳枝,絲絛濃翠欲沾衣。

和風麗日春煙醉,倩影婀娜入碧池。

〈二〉

(平水韻•孤雁出群格)

金嫩絲絛欲換衣,纖纖倩影入清池。

晴空麗日春煙醉,碧翠先沾岸柳枝。

〈三〉

(平水韻•孤雁入群格)

金嫩先沾岸柳枝,纖纖倩影入清池。

晴空麗日春煙醉,碧翠絲絛欲換衣。

三首寫柳詩都是仄起首句入韻式七言絕句,意境、字句基本相同,但格律卻大不相同。〈一〉首依照中華通韻“枝、衣、池”屬於同一韻部“四支”,〈二〉、〈三〉首依照平水韻“枝、池”屬同一韻部“四支”,而“衣”則屬於“五微”,“衣”為近體詩“孤雁格”中借鄰韻。〈二〉首中,借鄰韻“衣”為首句入韻是孤雁出群格,〈三〉首中借鄰韻“衣”為尾句入韻是孤雁入群格。當然還有近體詩“替、對、粘”平仄格律要求、起承轉合等等,由此可見近體詩的博大精深,韻味無窮,引人入勝,值得學習、傳承、發展!

二、近體詩又稱格律詩,包括律詩(五律、七律)、絕句(五絕、七絕)、排律,字數、句數、平仄、對仗等都有嚴格的要求,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民族文化藝術的精華,承載著幾千年的中華文化藝術和文明,僅唐朝三百年中,就流傳下近五萬首左右的近體詩,在某種程度上講,近體詩就是一部中華文明史!為了有利於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更加熱愛、學習和創作詩歌,適應語言發展變化和時代的進步,國家提倡和引導使用《中華通韻》,推動中華詩詞新韻使用的規範化,滿足新時代韻文需求,助力全民族文化素養的提升,促進中華優秀語言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蝴蝶夢來


我覺得不會了,詩歌似乎死於九十年代某一年。散文不斷髮展,可您看到過21世紀的詩歌嗎,真正的富有衝擊力的,高度凝練的語言嗎?看到過誰還用這種形式表達對愛情,對人生,對社會,對自然深刻的思考嗎?所見只是來打油的,來調侃的,來無病呻吟的。現代社會似乎覺得人生、社會、大自然太沉重,只適合想想,不適合表達,不約而同的迴避了過去,詩歌自然隨之而去了。根本原因不是詩歌形式的問題,是社會只願沉湎輕浮思考,放棄仗義抒懷的表現。


青杉風語


答案是:肯定會。近體詩是中華文化特有的產物,是伴隨中華文化的興衰不斷地生根、生長、成熟並發展起來的,於唐宋時達於巔峰,明清以後漸有回落,五四後步入低谷,但從來都沒有消亡。因為它給予中國人的印記太深刻,留下的成就太過於璀璨。

天道輪迴,亙古時易,現代社會的物慾人情使人疲憊不堪,傳統至簡文化的迴歸已是大勢所趨,與現代詩的五味雜糅相比,近體詩、古體詩的空靈意蘊,純美境地也是現代人夢寐以求。近代科技的發展消禰了人內心的純真,空虛的積澱使人仿徨無依,古典的迴歸是必然趨勢。但發展也是不易,原因有很多。

比如,古文化的基礎不夠,現代的教育體制對古代聲蒙音律不夠重視,平仄韻律的規矩過於複雜,不好掌握,都是現實的原因。不過,文化基因的力量不可小覷,古詩詞的魅力不可小覷,越珍稀越美越珍貴,‘’需求——人們內心的渴望,才是永遠的源泉‘’。

‘’需求是原生力,社會的提倡是發展的動力。‘’不是人們不要,是有時候靜不下來,有時候不懂得,有時候又找不到學習的方法。科技的發展已入瓶頸,人類的發展面臨很多的問題,而中華文化就是解開這個瓶頸的鑰匙,古典詩詞就是這把鑰匙上關鍵的密碼。古詩詞的學習與創作不會消亡,因為它不僅是民族的符號,還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洗去喧囂,只有寧靜‘’。這裡就是現實中的避風塘,定海針。古詩詞,只要你來了,就會有發現,就會有所悟,就會慢慢琢磨,入門之後就會有很多規律可循了。學識積累越多,越會精於此道。古詩詞最難得的還是追求一種人與萬物的和諧共生,追逐藝術與生活的精緻之美,追逐生命的本真和人生的真諦,對於對人世人生社會的感悟與體悟。人生積累越厚,古詩詞寫出來愈發地深切和有溫度。古詩詞是大愛,近體詩是大美,不信,跟著我來吧![開心][蠟燭][蠟燭]

假以時日,古詩詞(包括近體詩,古體詩的創作與發展)必會發出璀璨奪目的光彩,伴隨著中華古典文化的全面復興而不斷地深入人心。[費解][費解]


陳晨44855938


在現在這個社會,近體詩當然會發展下去。毛澤東說:“舊體詩詞源遠流長,不僅像我這樣的老年人喜歡,而且像你這樣的中年人也喜歡。我冒叫一聲,舊體詩詞要發展,要改革,一萬年也打不倒。”(參見董志英編《毛澤東軼事》第250~251頁,崑崙出版社1989年3月版)

毛澤東主席所說的“舊體詩詞”,其實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近體詩(也叫今體詩),二是詞。

下面,我想單就近體詩“一萬年也打不倒”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近體詩有植根於文化傳統和文人的生命體驗

近體詩是中國文化積澱過程中最美的結晶體。只要中國的文人存在,近體詩也就存在。近體詩創作是中國文人的文化生存的方式,是中國文人文化身份的認證,新世紀的詩詞必將是一種富於激情的文化迴歸。

二、近體詩有屬於自己的別人奪不去的“自留地”

每一種文體也有自己的專擅。沒有哪一種文體可以包打天下,承攬表達所有類型的情感。比如登高、懷古、感時、壯志、羈旅、田園、聚散、憂憤、隱逸、快意、思鄉、懷親等。這些情感類型,是近體詩最擅長的,別的文體奪不去。

三、近體詩有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表現力

近體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強大的適應性,可以反映時代生活,表現時代精神。特別是“五四”以後的一些新詩健將們如聞一多、臧克家,“勒馬回韁作舊詩”是很能說明新時代依舊需要詩詞的。聞一多1923年1月曾這樣袒露心跡:“我的唯一的光明的希望是退居到唐宋時代,西窗剪燭,杯酒論文”。他寫了六年白話詩後,卻曾寫下了這樣一首古體詩,直抒心臆:“六載觀摩傍九夷,吟成鴃舌總猜疑。唐賢讀破三千紙,勒馬回韁作舊詩。”

四、近體詩有便於記憶傳播的最佳單位句子長度

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揭示,短期記憶每次最容易接受的信息量是“七比特”(“比特”即byte,意為“信息單位”)。近體詩以五七言為主,正是最容易被人們記憶和傳播的。這是新詩無法比擬的。


王君敏


現代詩如果不改變其晦澀,謎語,隔閡,意向不明,指代不清的問題,就不可能突破小眾化的侷限,讀者不會為了讀現代詩費力地去考據論證解謎,更何況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的話語體系語言密碼,不像近體詩這樣標準統一,容易規範化,容易解讀。所以,對很多詩人的詩,讀者不理解,讀者很難發生共情同感,更何況現代詩圈子裡面都是詩人解讀詩人,詩人讚美同行,詩人吹捧詩人,還不如相聲圈子裡相互罵更能促進行業發現呢!


瘋狂的綠豆


這個答案是肯定的。

如今網絡發達,看看詩詞大會出了多少牛人,再看看那些牛人各行各業的人都有。就不難看出,我國的傳統文化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無可或缺的。所以,近體詩會繼續發展下去的!

近體詩,也稱為格律詩。是古代漢語詩歌的一種,在唐代以後形成了一定的規範。主要分為絕句與律詩,簡單的說包括:五絕、七絕、五律、七律,超過八句排律。

近體詩較古體詩而言,在用韻,平仄,字數方面更加嚴謹,平仄相間、相對、相粘都有一定的規律,律詩除首尾兩聯外,中間幾聯都需要對仗。近體詩一般來說都是押同一個韻部的平聲韻。

歷代近體詩用韻都有一個標準。唐代是以《唐韻》為官韻,作為科考中文人必須遵守的標準。宋代是《廣韻》與《集韻》的簡縮本《禮尚韻略》。而我們現在主要用的是《平水韻》。《平水韻》是按宋音,借鑑唐韻而確定的。

至於一部分人提倡用《中華新韻》或者《中華通韻》。我覺得應該歸在新詩一類。《新韻》也就罷了,《中華通韻》簡直是有毀詩之嫌,沒有了入聲字,而且還把不同的韻都糅合在了一起,不尊重傳統文化,少了韻律之美。

近體詩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需要我們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的。不懂古韻,如何傳承。希望我們都為中華的傳承而努力,讓我們的後代為我們的文化而驕傲!





風的羽翼


會的。社會需要文學以及詩歌的多樣性。


銘心夏


當然會。而且喜歡近體詩的人愈來愈多了。特別是央視詩詞大會以後更多。唐詩宋詞元曲,讀後感覺唇齒留香哦。[害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