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億粉絲17年痛哭,世間再無程蝶衣,何人記得張國榮?

上億粉絲17年痛哭,世間再無程蝶衣,何人記得張國榮?


圖/網絡侵刪


在文華酒店的24樓,曾經有一個倔強的身影溫暖了整個世界,他輕輕地揮手,於是整個世界安靜了。

人的死亡分為三個階段:心臟的跳動意味著生理上的死亡,葬禮的結束意味著社會意義上的死亡。而最後一次死亡,是被世界上的最後一個人遺忘。

幸好,這世界上還有很多人記得他:有人叫他哥哥,有人叫他張國榮。


上億粉絲17年痛哭,世間再無程蝶衣,何人記得張國榮?


上億粉絲17年痛哭,世間再無程蝶衣,何人記得張國榮?

No.1 黑色幽默的愚人節


從那天至今,已經過去了17個年頭。每一年的今天,都有人在以文字、以聲音、以視頻的形式將他鋪陳於紙上,寫下一生的光輝和故事,驚起了記憶裡那些溫柔的情愫。

80、90 年代的香港,是屬於哥哥他們一群人的時代。那個時候,張學友紅透半邊天,譚詠麟頭角崢嶸。而暖心的哥哥,經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登上香港娛樂圈的神壇。


上億粉絲17年痛哭,世間再無程蝶衣,何人記得張國榮?


1956年,出生於香港的張國榮可能根本沒想到自己結局竟然會是自上而下,高空墜落。哥哥出生於富豪之家,卻從來沒有紈絝子弟的做派,隨時隨地臉上都是帶著微笑,和他接觸過的人都給他打上了“暖心”的標籤。在決定要往歌壇發展後,哥哥並沒有似其他人一般投機取巧,而是老老實實從底層做起。

1977年出道,硬是捱了十年才出頭,這期間還發生過往舞臺下扔帽子被觀眾扔回來的“慘劇”。換成現在任何一個小鮮肉,估計早早就放棄了。後來有人勉勵後生仔的時候就說,“張國榮都熬了十年嘞.......”

哥哥留下的經典歌曲數不勝數,《有誰共鳴》、《風繼續吹》、《沉默是金》等金曲是很多人年少時的青春記憶。在“張譚爭霸”的劇情上演後,他毅然決然地退出了歌壇,投身影視。一個厭倦娛樂圈名利的才子,開始了自己全新的生活。


上億粉絲17年痛哭,世間再無程蝶衣,何人記得張國榮?


當時的張國榮到底有多火呢?看完這些故事你就明白了.......


1993年,張國榮出席了上海大光明戲院《霸王別姬》見面會,當時,出現了萬人空巷、盛況空前的場景。他乘坐的汽車停在戲院門口,長達十五分鐘都不能出來,動用了四十五名保安,都未能阻擋影迷的熱情,張國榮出現後影迷更狂呼推拉,不少人都想抓張國榮。戲院門口的大玻璃被熱情的影迷逼爆,整塊玻璃碎裂,其中一個保安首當其衝,背部受傷.......後來,張國榮終於登臺亮相,記得女影迷集體發出驚聲尖叫,集體舉起一條橫幅,橫幅上醒目地寫著“張國榮,非你不嫁!”


上億粉絲17年痛哭,世間再無程蝶衣,何人記得張國榮?

從香港走到韓國,再走向日本。2000年底,他在日本舉辦10場巡迴演唱會,創下香港歌手在日本開演唱會的場次記錄。

到底怎樣的一個人,才能像哥哥一般造就一個時代的偉大?


1989年張國榮當選韓國最受歡迎國外歌星第一名。

1989年張國榮當選韓國最受歡迎國外影星第一名。

1989年張國榮獲得亞洲十大最受歡迎藝人第一名。

1994年張國榮當選韓國最受歡迎國外影星第一名。

2003年韓國舉辦百大影星選舉,張國榮位列海外影星第一位。

當時在香港的娛樂圈裡,很多人說,西方人氣最高的明星是邁克爾.傑克遜,而在中國是他!


上億粉絲17年痛哭,世間再無程蝶衣,何人記得張國榮?


可惜在2003年的4月1日,哥哥走上了文華酒店24樓,縱身一躍。從此以後,世界上少了一個靈魂歌者,卻多了一個孤獨的遊魂。


世界有時候就是這樣的。海子臥軌死了,大家才知道他是一位精緻的詩人;哥哥縱身一躍,大家才瞭解了他的可貴。

在那個具有狂熱追求偶像精神的年代,他的離開,是對粉絲最大的打擊。

當時香港電臺曾說:“在最不應該死人的日子,500年才出一個的名優竟然死了。”那是一個具有黑色幽默的愚人節。


上億粉絲17年痛哭,世間再無程蝶衣,何人記得張國榮?

No.2 我不是同性戀


“我不是同性戀,只是愛上了你。”


這句話貌似是對哥哥和唐先生故事最佳的解釋。


在熙熙攘攘的娛樂圈裡,人心叵測的事件早已經眾所周知。最難的是在這個世界,有一個真正愛你懂你的人,一直陪著你,直到生命的盡頭。溫柔暖心的哥哥,默默堅守的唐先生,是那個時代最亮麗的一抹顏色。


上億粉絲17年痛哭,世間再無程蝶衣,何人記得張國榮?


和唐先生認識的時候,哥哥已經在歌壇享有盛譽了 。兩人一起出席很多場合,唐先生經常對哥哥照顧有加,哥哥也毫不避諱這段感情。作為知名的銀行家,唐先生曾拿出自己所有的積蓄為哥哥實現夢想,而自己卻以盒飯度日。作為歌壇享有盛譽的明星,哥哥也曾帶著唐先生在加拿大歸隱山林,兩人曾在寂靜的山頭渡過一段美好而浪漫的時光。

那時候,他們有夢,也有愛,在吵吵嚷嚷的煙火氣息裡,兩人靜默成一幅明媚的山水,身邊那些窸窸窣窣的聲音,他們也曾經視若無睹。

可是,有些感情,就只能是掩於唇齒,止於歲月的故事。一個當紅巨星拋棄了他的粉絲,居然愛上了一個男人,在當時的人看來,無異於是晴天霹靂。於是,很多曾經一步一步捧哥哥走上前臺的人,開始把他推入深淵。


上億粉絲17年痛哭,世間再無程蝶衣,何人記得張國榮?


也許是真的為愛所累,也許是急著給唐先生的多年守候一個名分。哥哥並沒有掩藏這段感情。面對電臺和報紙鋪天蓋地的評論,哥哥只是淡淡地笑了笑,在1997年的復出演唱會上,用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感謝了媽媽,也公開了自己和唐先生的愛情。

誰說這個世界只能和異性戀愛,有些愛情,真的無關年齡,無關性別,只要有手牽手一起走過的勇氣,便已不負此生。


上億粉絲17年痛哭,世間再無程蝶衣,何人記得張國榮?


曾經坊間有傳言,哥哥曾經和梅豔芳有一個“40歲之約”。“等到40歲,倘若你未嫁我未娶,我們就在一起。”

可惜當哥哥從這個世界離開的那一年,梅豔芳剛好40歲,也因病去世。這段話被流傳為佳話很多年,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40年之約”也只是個美麗的誤會而已~


上億粉絲17年痛哭,世間再無程蝶衣,何人記得張國榮?


時至今日,很多人都在冥想哥哥的真正死因。一場舉世矚目的“告別”儀式,一場轟轟烈烈的同性戀愛,一個陷入旋渦的哥哥。


抑鬱症是這場黑色事故的源頭。

當一段不為世俗所容的愛情被擺上檯面時,終究招惹了很多閒言碎語。於是,一波一波語言攻擊開始在網絡上,在現實中流傳。

有些粉絲愛而不得,咄咄逼人;

有些宵小高舉檸檬,暗箭傷人。

於是,曾經的那個大男孩慢慢變成了一個敏感而脆弱的“野獸”,不傷及他人,卻誤傷了自己。


上億粉絲17年痛哭,世間再無程蝶衣,何人記得張國榮?


張國榮曾積極配合治療,一直都希望能儘快地用自己的毅力抵抗病痛,殊不知大腦病變並不是靠意志力以改變的,長年累月的內源性抑鬱症折磨著他,更何況自己的意志力本已備受摧殘。更令人發愁的是,當時他胃酸倒流的舊疾不斷反覆,用醫生的話說是“嗓子腫的像個蘋果",胃疼常常使他直不起身來,以致不能正常工作。出席活動都只能儘量不出聲,以微笑應對。而患上抑鬱症之後,和唐先生的愛情事件會被放大數倍,從而愈發加劇病症。


上億粉絲17年痛哭,世間再無程蝶衣,何人記得張國榮?


當時哥哥的抑鬱症到底有多嚴重,現在的我們不得而知,只知道他的伴侶曾驚險地救下他的一-次輕生;只知道他的大姐曾接到他幾次意圖say goodbye的電話;只知道他的幾位密友,得知他意外離世後並不感到特別驚訝。

那些沒有得到救贖的靈魂,終究獨自去了天堂。


沉心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時刻,難受、孤獨、抑鬱、憔悴、憤怒、憂傷,當這些詞語拼成一幅地圖時,可能已經支離破碎。但是我們不能放棄這個世界,因為世界上已少了一個張國榮,不能再失去任何一個“自己”。

他曾是不瘋魔不成活的程蝶衣,是純粹執著的寧採臣,是沒能出現在瀑布下的何寶榮,是敢為情而死的十二少.......


上億粉絲17年痛哭,世間再無程蝶衣,何人記得張國榮?

(霸王別姬—程蝶衣)


經典角色太多太多了,不知道哥哥是不是在角色中早已度過了無數春秋,所以急著和漫長無趣的真實世界告別,如果他還在,今年已經64歲了,曾經的“陌上人如玉,君子世無雙”,也該依然眉眼俊俏,精神矍鑠。


最喜歡哥哥的那一句歌詞:“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當時的大男孩站在屋頂,牽過愛人的手,仰望著深邃的夜空。如今唐先生站在身後,前面已經空無一人。

南康白起曾經在《我等你到35歲》中說過:“我們二十歲相遇,之前的日子便是空白,他不知道這世上還有一個我。 他的歡笑、眼淚、成功、失敗,都由別人來見證,沒有我的份,於是我嫉妒。 如果能再早些相遇那該多好!”


上億粉絲17年痛哭,世間再無程蝶衣,何人記得張國榮?


對於唐先生來說,哥哥的離去也是心中難以言喻的刺痛吧!他去世後,每年的愚人節,唐先生都泣不成聲。


上億粉絲17年痛哭,世間再無程蝶衣,何人記得張國榮?

(唐先生替哥哥代領金像獎)


上億粉絲17年痛哭,世間再無程蝶衣,何人記得張國榮?

No.3 風繼續吹,吹落一地故事


很遺憾,沒有生於長於哥哥的那個年代,可是還是被這種情懷所感動。放眼望去,如今有多少人可以活成哥哥的瀟灑,又有多少愛情可以比得過哥哥和唐先生的曠世絕戀?

曾經的愛情是:愛一個人,註定陪他戎馬生涯;

如今的愛情是:愛一個人,註定此生單槍匹馬。


有多少感情敗於現實,死於距離,輸給年齡。《孟子》曾有云:“知好色則慕少艾。”可是現在的飲食男女,愛的時候你儂我儂,不愛的時候刺刀見紅。

上億粉絲17年痛哭,世間再無程蝶衣,何人記得張國榮?


相愛過後,留下一地的支離破碎。


就在前兩天,聽了一遍Beyond,黃家駒的歌聲成為那個時代勵志的伏筆,看了一遍張國榮,記憶裡的影子揮之不去。細看下來,如今的小鮮肉很多並沒有歲月沉澱的意蘊,一陣風吹過,便再也記不起這個人是誰了。


在這篇文章背後,我重新學習了20世紀後期的香港歷史。目光掠過5萬餘字,穿過知乎、跨越報紙,重新認識了張國榮、梅豔芳、張學友、譚詠麟等等。


一紙遺書上,淡淡墨痕未乾:“我一生未做壞事,為何會這樣?”也許,只有時間才能給哥哥一個答案。


在今天這個特殊日子裡,願每一個人,都能淌過世俗的渾水,仍能不沾一身世故。



作者:一世沉心,用銳利的筆鋒刺入世界的心臟,做生而逢時的情感擺渡人。你好,陌生人,如果你有故事,可以講給我聽.......原創文章,禁止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