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感覺入不敷出?那是你沒培養出這三種職場意識

宅家兩個月,將很多人--特別是收入單一的人權--逼的原形畢露。提前消費的信用卡還不上,每月的房貸不知道去哪兒找錢補上,更可怕的是還需要擔心自己的公司是否裁員,即使不裁員是否被動降薪等。

總是感覺入不敷出?那是你沒培養出這三種職場意識

打開今日頭條類似的APP,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反思、在提供各種建議。譬如:

  1. 要開拓自己的副業,不能讓上班工資成為唯一收入。
  2. 要剋制消費,開始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儲蓄習慣。
  3. 要把身體健康當作第一財富,畢竟存款一百萬也只夠住三個月的ICU病房。

這些建議我非常認同的,我自己也要開始參照執行了。更深入想一想,這不就是闡明一個道路,每個職場人士都應在自己的職業生涯逐漸培養下面三種意識!

意識一、拼搏可以,但拼命就沒必要

在當下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下,從農村好不容易熬到大學畢業,並且通過自己的努力拿到進入互聯網大廠年薪超30萬的OFFER。入職後想得是如何讓自己的價值儘快得到體現,據此可以更快地獲得晉升與收入增長,儘快縮短買房的時間,所以整個人就像被按下了發條的鐘表,加班熬夜那是家常便飯,吃飯不規律也是常態。成就在付出的心血與汗水澆灌下茁壯成長,但不知不覺間,身體也在加速透支著。

所以,年輕人過勞死慢慢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可是沒有誰有時間停下來思考它為什麼成了一個問題。

直到在一個開源社區有人創建的996.ICU項目擴散後,無疑在當今中國的職場放了一顆原子彈。勞動者開始反思自己到底是在拼搏還是拼命,資本家開始慌了,怕它成為勞動力的意識覺醒的導火線,各種應對策略產生了各種金句。譬如,996是福報。

總是感覺入不敷出?那是你沒培養出這三種職場意識

職場人士必須要意識到,拼搏可以,但用透支身體去拼命則不要啦,畢竟拼命賺的錢可以不夠住ICU啊。

意識二、工資收入要有一部分轉為備用現金流

接著要說的就是如何使用收入的話題了。

當下的中國社會的誘惑實在太多了,各種提前消費的廣告滿天飛的同時,各種推動人們提前消費的貸款方式也是層出不窮--某某唄、某某條、某某付。

2020年春節之前,大部分的提前消費的人群都沒預估到自己有一天會被還不上各種借款而犯愁,因為從來沒想到自己會連續幾個月沒收入,更沒想到公司會降薪甚至面臨被裁的風險。

前段時間網上說到一位女孩,每月的收入都有七八千,家裡不用自己負擔任何開支,平時都是月光族而無任何積蓄。年底領了一筆近2萬的年終獎後,再從某渠道借款買了自己喜歡的一套化妝品、衣服、蘋果電腦,指望年後開工後用工資慢慢還。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最終讓自己陷入無力還債的窘境。

總是感覺入不敷出?那是你沒培養出這三種職場意識

縱觀他人種種行為帶來的窘境,我們每個收入單一的職場人士都應該培養自己的儲蓄習慣,具備將部分工資收入轉為備用現金流的意識,進而提升自己的理財能力。

意識三、主動拓展自己的收入渠道

此外,每個人都在潛意識力希望自己有多渠道的收入,畢竟靠工資收入過日子的,沒幾個不是感覺錢總是不夠用的。

早上7起床後各種洗漱後匆忙趕公交或地鐵,早餐都是在路上吃得,白天圍繞工作不停參加工作會議,與N多的同事溝通,好不容易熬到下班後又得在路上消耗一個多小時。回到住處,整個身體都在抗議,只想躺下不動,之後刷刷手機放鬆。讓我再去拿起書本學習,這真的很難啊!

我想上面說的是大多數在一二線城市打拼的上班族真實寫照。但真是這樣的真實把大多數的人帶進了總是感嘆收入增長慢而錢總是不夠用的窘境。

我所知的還有另外一部分人在對抗這些真實。

有的堅持去考一些證書,最後這些證書有的能為他們帶來更多的收入,有的能讓他們比其他更有優勢晉升職位以提高收入。

有的堅持去寫東西,慢慢地積累自己的讀者群,最終將自己的觀念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收入。

有的下班後跑幾個小時外賣、e代駕,雖然很辛苦,但總是能換來一筆收入。

總是感覺入不敷出?那是你沒培養出這三種職場意識

所以,我們要放下悲觀,重新審視自己能做什麼並立刻行動起來,在行動中不知不覺拓展自我的收入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