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下藥,才是因材施教


對症下藥,才是因材施教

衡量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有三個維度:一是看他是否清楚地知道到自己該學什麼、要學什麼、想學什麼,二是看他是否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怎麼樣去學,三是看他是否能夠清楚地評估自己的學習結果。

一個人診斷自己的學習,跟去看病是一樣的道理。我們有了病,感覺不舒服,一般的小毛病,傷風感冒,有時候自己拿點藥吃一吃,甚至身體好的抗兩天就過去了,就好了。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有了病痛,是不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更不知道應該如何治療,我們需要專業的醫生幫助。醫生對我們的身體做出診斷,告訴我們是什麼病,然後開出藥方或者治療方案,我們要嚴格在醫生的藥方或者治療方案的指導下去吃藥、打針、治病。治療一段時間之後再找醫生複查、診斷,如果病癒,就萬事大吉,如果病沒有好,那還需要調整治療方案,實施進一步的治療。


對症下藥,才是因材施教

同樣的道理,學生學習也是這樣。我們經常跟學生談話,鼓勵他們要好好學習,要積極向上,要放下思想包袱輕裝上陣,要全力以赴拼搏進取,可後來我們發現,這些談話好像沒有什麼明顯的作用。我們抓紀律,說要培養學生的習慣,嚴格要求,強化管理,結果可能是學生迫於老師的管束暫時安靜下來,好學生學習狀態很好,差生表面上坐下來了,安靜下來了,可是一考試,成績沒有變化,時間長了,這些學生連紀律也不願意遵守了,他們開始嘗試著跟老師打游擊戰,甚至是正面對抗。對於一些所謂的努力刻苦而成績卻不見提升的學生,他們的心裡更加苦惱,而此時,我們卻還經常抱怨說這些孩子太笨,或者基礎太差。我們不知道的是,他們的心理更痛苦,甚至想要放棄,更甚至不得不走向差生的行列。

這是為什麼啊!

我們要研究現象,從現象發現問題,從問題找出對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學生沒有學習能力。教育不是培養習慣,教育不是灌輸知識,教育更不是像警察一樣管束學生。教育,應該是培養學習能力。


對症下藥,才是因材施教

我們對照著醫生治病來看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學生走上學習之路。學生成績差,如果他知道差在何處,哪是他的薄弱點,他就可以有針對性的強化學習;如果他不知道,怎麼辦,這就需要老師來診斷,通過他的課堂和課下的學習表現,他的成績,我們來給他診斷,他的問題在哪裡,這就是醫生在診斷病人的病情,得出有關病症的結論。診斷完了之後,告訴學生問題所在,如果學生知道怎麼樣去補充、提升,那他就可以自己完成後繼的事情了;可是,如果他不知道該怎麼做,就需要老師來開藥方了。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問題表現,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提升方案,這個方案就是治病的藥方,上面要說清楚吃什麼藥,還要說清楚怎麼吃。方案實施一段時間之後,我們要再來個複查,看一看結果怎麼樣了。如果效果很好,可以在此基礎上實施進一步的提升計劃;如果效果不好,那就再調整方案。這整個過程,就是一個診斷、開藥方、複查的完整的治療過程。我想,老師就應該是這樣的一個會“開藥方”的人。

當我們的藥方的療效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會很好了,學習能力有了,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就不在話下了。因為這個時候,他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到自己該學什麼、要學什麼、想學什麼,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怎麼樣去學,並能夠清楚地評估自己的學習結果。

對症下藥,其實這才是因材施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