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認為《二泉映月》、《梁祝》、《英雄的黎明》、《故鄉的原風景》這幾首曲子怎麼樣?地位又如何?

言之有理即可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不能用地位來評定,應該算個人喜好那首曲子,本人很少聽曲,偏愛K歌,偶爾聽過二泉映月,此曲很動聽,扣人心絃。


用戶1442049437679


單從譜子本身的難度上看,《二泉映月》的演奏難度明顯高出一籌,因為曲子本身的音域要廣,低音5到高音5跨越兩個八度,這就使得《二泉映月》這首曲子非雙八度壎和副管陶笛不能演奏(單以壎和陶笛論)。中間涉及的超吹和換管的吹奏技法比普通的曲子更復雜。《英雄的黎明》、《故鄉的原風景》這兩首曲子嚴格來說,音域也很廣,不過具體演奏時是可以通過換樂器來調和的。比如宗次郎大師在演奏《故鄉的原風景》時,就用了AC調陶笛和SC調陶笛來完成這曲子的演奏(間奏時換的樂器)。

《二泉映月》、《梁祝》這兩首曲子家喻戶曉,基本上大家都知曉它們的來歷,這裡就不再贅言。《故鄉的原風景》和《英雄的黎明》相對陌生一些,不過我敢肯定這兩首曲子大部分人都是聽過的。因為這兩首曲子都在古天樂版《神鵰俠侶》中被引用為配樂,看過這版電視劇的人都能認出這熟悉的旋律。《故鄉的原風景》和《英雄的黎明》這兩首曲子都來自日本,前者是陶笛大師宗次郎的代表作,主要由AC調陶笛和SC調陶笛吹奏,後者是日本卡通電影《三國志》的開篇曲,由合成器配合以多種中國民樂樂器演奏。

《二泉映月》是盲人樂師阿炳所創作,曲風悲涼悽愴,又有歷經滄桑後的淡然。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能說生活閱歷越豐富的人越能從中感受到更多的東西。

《梁祝》一曲是根據我國著名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所創作,以音樂的形式演繹了梁山伯與祝英臺兩人的曠世之戀。相信讀過這故事,並有充實真摯的感情經歷的人會從中聽出曲子的真諦。

《英雄的黎明》主要渲染了三國亂世,英雄輩出之際的大時代,其中既有氣勢恢宏之處,也有俠骨柔情,還有民生艱辛的悲嘆。也正因為如此,這首曲子才被多次引用於以《神鵰俠侶》為代表的中國武俠影視中。

《故鄉的原風景》曲風寧靜祥和,是一首充滿禪意,能淨化人心的曲子。曲子雖然旋律簡單質樸,卻意境悠遠(個人練習感受:明明旋律吹對了,但總沒有宗次郎大師的味道)。


我是靈沖霄,一個業餘的壎、陶笛愛好者。歡迎關注評論!


靈沖霄


聽過三首,寫一點自己的個人看法吧。

《二泉映月》,給筆者的感覺,是苦難中的清流。作曲本身絕對不是輕快、歡樂的。但又遠遠夠不上悲傷,樂曲氛圍在哀嘆中,有著一中清新。一般情況下,如果遇到了大喜,有些得意忘形的時候,筆者會推薦相關朋友聽二泉映月(儘管這個操作有很大的功利性)。

《梁祝》可以理解為一首弘大的愛情敘事曲,從最開始對故事敘述性的旋律,到中間的情況,到後面緊張到最後有些弘大的烘托,樂曲概括的很全。有精力沒事做的時候,聽一聽,享受一下是很不錯的。

《英雄的黎明》筆者沒聽過,不做描述。

《故鄉的原風景》是一首描寫記憶中的,恬靜、安然,並且再也回不去的故鄉。曲子很靜,很甜,有點點的哀愁。感情氛圍跟《二泉映月》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但卻比《二泉映月》更加單純。《二泉映月》中,有著一定的壓抑的抗爭,而《故鄉的原風景》更多的是一種嘆息。

以上,個人觀點。


縱侃天下


說實話前兩首非常熟悉,後兩首不熟悉,古典樂之所以能流傳百年甚至更長時間,其中集合了中國的民族文化、歷史人文等等。是集大成為一體,是中國歷史人文、文化的精髓,我不想說古典樂好還是流行樂好,我認為自己喜歡的就是好的,我作為七十年代的中年人,古典樂,很多的戲曲,樣板戲都是我喜歡的。純屬個人喜好,歡迎大家指點。


簡單zhu123


民族樂曲,中國遺風。


一休光明藏


不錯


海精鹽雕


不錯的曲子,不過只聽過樑祝


小夫妻的採耳店


我不太懂音樂


靜若繁花14536810燕


《二泉映月》,《梁祝》二者都以堪稱經典而享譽國內外。《二泉映月》以淒涼,哀傷的二胡獨奏再現了盲人阿炳悲慘,流離的一生。令人落淚而深深同情。《梁祝》是以梁山伯與祝英臺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為題材用各種音樂樂器,演藝成美妙動人的樂曲廣泛流傳。成為人們對忠貞不二,生死相依,相伴一生美好愛情借喻的流露。是一首快炙人口。老少皆宜的音樂作品。


星月890


梁祝認知度更高,被改編為小提琴曲,鋼琴曲等一系列音樂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