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執甲逆風行——中南大學332名湘雅護士湖北戰疫紀實

白衣執甲逆風行——中南大學332名湘雅護士湖北戰疫紀實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馳援湖北醫療隊的合影。

紅網時刻記者 張興莎 通訊員 唐四元 李映蘭 袁世平 嶽麗青 李亞敏 嚴謹 劉少龍 長沙報道

誰是最可愛的人?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答案!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呼嘯而至,全國4萬多名醫務工作者從祖國四面八方集結湖北。在近60天的時間裡,湖南馳援湖北的中南大學湘雅系護理工作人員共332人,爭分奪秒戰鬥在搶救生命的戰場上。

在這個時代裡,逆行的他們是最美的天使,是最可愛的人。

主動請纓奔赴戰場

白衣执甲逆风行——中南大学332名湘雅护士湖北战疫纪实

李麗(右)出征前與家人告別。

2月6日晚,醫院發出了支援武漢的集結號令。“急診急救的多年鍛鍊,早就鑄就了我豐富的臨床危急重症護理經驗,我去!”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護理教研室副主任李麗主動請纓,醫院領導決定將馳援湖北的湘雅護理旗幟交到她手中,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是一份生命的囑託,更是一份生死搏擊的戰令。

新冠肺炎暴發後,李麗全程參與篩查、病區調整、制度建立、路線安排,積累了一定經驗。同時,她還是護理教研室副主任,熟知多部門協調的程序,熟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的程序。在抗疫一線,經驗豐富的她有能力應對各種困難情景。

緊盯重症危險陣地

白衣执甲逆风行——中南大学332名湘雅护士湖北战疫纪实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護理部科護士長曹嵐。

作為一名在重症護理領域戰鬥了20年的老兵,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護理部科護士長曹嵐被委以重任,擔任武漢協和西院湘雅病房的護士長。

“要讓大家有信心,必須要充分發揮重症護理專業價值,我作為重症護理老兵,理應做出表率。”2月13日,穿著厚重防護服,戴著三層防護鏡的曹嵐藉助超聲引導,成功為一名93歲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進行外周靜脈穿刺,通過超聲評估血管的深度和直徑,採用短軸穿刺法順利地一針見血,被老奶奶直誇“湘雅的護士打針水平高”。

個個都是發明家

白衣执甲逆风行——中南大学332名湘雅护士湖北战疫纪实

重症病房裡的護理人員。

戰疫現場,各種困難層出不窮,湘雅護理團隊發揮能動性,創新護理,就地取材解決難題。

2月16日上午,醫生為病危患者李先生(化名)查房時發現,患者氧合持續較長時間上不來。“而一旦低氧血癥長時間多次發生,患者的各個器官保護治療無法得到保障,我們必須要解決這個‘難題’。”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張麗娜說。

查房後,鄧桂元護士長提議了一個很好的想法“自制臨時尿壺”。礦泉水瓶秒變尿壺,這是降低氧耗的有效妙招。簡單的礦泉水瓶,剪下瓶口,稍作設計,畫上刻度,就製作完成了。“之後尿壺在整個病房都得到推廣應用,小小的手工製作,可以很好地使我們的治療理念得到落實,治療效果得到改善。”

心理撫慰緩解患者壓力

對確診的患者來說,疫情帶來的不僅僅是短暫的不良情緒,更是長久的心理傷害。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支援武昌方艙醫院醫療隊護理團隊在護理部張慧琳副主任的帶領下成立了心理護理小組。

心理護理小組推出“心語心願”團體心理治療,鼓勵患者和醫務工作者把自己最希望的、最擔心的、最想表達的,勇敢地寫出來,並匯成了“心語心願”牆。

2月18日,護理部副主任張慧琳、精神科護師及心理諮詢師劉進,組織了8位武昌方艙醫院患者圍桌而坐,開展心理輔導。傾聽患者的聲音,緩解其焦慮情緒,灌注希望,增加信心,鼓勵大家勇敢表達愛。

快速建立方艙護理管理體系

白衣执甲逆风行——中南大学332名湘雅护士湖北战疫纪实

深夜還在討論護理方案的護士們。

面對可怕的病毒,陌生的方艙模式,簡陋的醫療條件,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支援武昌方艙醫院醫療隊副隊長、護理隊長張慧琳胸有成竹,將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護理管理模式與方艙實際情況相結合,初步建立“1M2C3S護理管理體系”。

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加強規範管理、提高業務水平和工作技能、強化服務和安全意識、多團隊多部門有效溝通配合、改善服務等措施,提高護理質量,確保患者安全的一套管理體系。

張慧琳結合大家的優勢和特長,將每個人安排在最合適的位置。蔣儷是眼科的一名護士長,由她主要負責排班、每日護理工作總結、開展培訓等工作;劉進是精神科的一名護士,也是一名心理諮詢師,以他為主成立心理護理小組……在張慧琳的帶領下,每個人都發揮出巨大潛能,方艙護理工作的開展卓有成效。

開展整體護理的湘雅模式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護理領隊、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護理部副主任鍾竹青,一到駐地就投入緊張戰鬥中,將戰疫護理人員分為6個組,劃分駐地酒店感染防控區域,規範出入路線,考核穿脫防護服的實操練習等等。

戰疫進入相持階段,隨著對患者治療的深入,護理方案變得更細節和完善起來,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護理團隊根據武漢戰“疫”的實際提出了整體護理湘雅模式。

“出院後,我要帶很多鴨脖子和熱乾麵去湘雅醫院看你們。”“為了我們患者,你們冒著感染的危險,給了我們鼓舞!”“我知道你們是湘雅的醫生,是最強的。”……這些都是患者發自肺腑的感謝,他們一同戰鬥,也逐漸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