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到了中年,覺得婚姻不再是必需品”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當然不是

1.婚姻是必須品,會裹挾人生

真的很討厭“婚姻是必須品”這種說法,這種觀念裹挾了多少人的人生。

在諮詢中,我經常遇到這樣的案例:

相親認識一個男生,他條件還不錯,但也喜歡不起來,但是擔心錯過了年齡大了找不到更好的了。

很多女生都會遇到類似的困擾,面對一個不那麼喜歡的人,和年齡帶來的焦慮,來問自己要不要將就。

這個觀點的背後,就隱藏著一個“婚姻是必需品”的邏輯,

你是女孩子,即便你活得精彩,即便你事業有成,即便你愛好廣泛,

可是如果你不結婚,你就要遭受這個規則的敵意和歧視。

都2020年了,還有太多太多身邊的女生,不依賴感情,不向往婚姻,可是還是要嫁入,僅僅是因為如果不嫁人,父母“顏面無光”。

所謂的“大齡剩女”,也是“婚姻是必需品”這個觀念給我們的裹挾。

2.婚姻是必須品,會降低婚姻的質量

我們這一代人,其實都沒怎麼受過完整的戀愛教育,所以才有我這種蹩腳的“情感達人”給大家寫一些情感攻略。

學校和父母在做一些什麼,

18歲之前,甚至大學之前,父母耳提面命告訴我們“學業為重,不要早戀”,

畢業之後,父母又像著急配種一樣,把孩子推向婚姻市場,進入婚姻。

好像只要找到一個門當戶對的人,就可以獲得感情中的幸福。

怎麼可能呢?

一直有一個觀點:愛不是一種意願,而是一種能力。

好的感情,從來都不是遇見一個所謂”對的人“,而是遇見在感情中”對的自己“,

那個坦蕩的自己,赤誠的自己,那個懂得如何表達和聆聽的自己,那個知道自身在愛中優劣的自己,那個清楚想要什麼的自己。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才願意為之努力,而把婚姻當作擺脫現狀困境的階梯,只能讓自己墜入失望。

從來就沒有需要結婚的年紀,只有值得結婚的那個人。

這些年,中國離婚率一直居高不下,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的統計數據,自2013年開始,全國結婚率逐年下降,與此同時,離婚率卻是逐年攀升,離結比(離婚率與結婚率的比值)的逐年上升。

恰恰是因為,我們被一些觀念裹挾著進入婚姻,

可是進入婚姻後又覺得那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於是匆忙逃離婚姻。

最近在閱讀一本書,武志紅老師的《中國式的情與愛》,其中有這樣一段,也揭示了離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對很多人來說,結婚的原因只是由於自己心裡有太多來自原生家庭的“不滿足”和對現實利益的“不安全”, 自己在心理上還是個需索無度的“孩子”,於是婚姻便成了“父母”,結婚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來要”,而不是“來給”的。

我們放大了幼童時期未能被滿足的自戀的需要,走進一段婚姻裡,期待被對方看重、被對方拯救、被對方成全、被對方給予,而不是重視自己在經營關係上能做的努力

婚姻裡的種種不可愛,是因為初心不是出於“我愛你”,而是來自“你給我”——不是婚姻有錯,是“巨嬰”們向婚姻要的太多了!

因此,看上去兩人養著小孩子,過著小日子,其實是結了一個“假”的婚,只有相互抱怨,不肯成長和推卸責任,沒有彼此支持,讚賞和親密,

那些對婚姻的失望,其實是對自己的失望。

——關注 ,為你分享正能量美文


深林思想


我是白天不懂夜的黑,我覺得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道理。

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突然壓力巨大,婚姻生活一團糟,彷彿婚姻帶給自己的是壓力,身體累的同時心也很累。

我一個年長的哥哥,夫妻倆五十歲的樣子,但是基本聚少離多,為了生計為了孩子為了掙更多的錢?孩子上大學開銷大,家裡還有老人,好像無形的壓力壓的他喘不過氣。他們的婚姻生活一般,一見面就吵架,彷彿婚姻又成了負擔。

也許這樣的中年危機每個人都會經歷,但我感覺好可怕。為什麼選擇了婚姻,卻婚姻也被忽略?


我是白天不懂夜的黑


高興邀請回答問題。我是小墨也花香。

其實上述的問題與一句俗話:“走進婚姻的想走出,沒有走進的想走入”差不多。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覺得上述問題還是代表少數或者個人。

首先,“中年”:大家現在越來越長壽,和遠時代相比,現在的中年身體、精神狀態顯得還比較好,有的比年輕人還好。

其次,“婚姻需求”:現在不是一個封閉的社會,通過網絡和現實,我們會對生活以及精神有較強的感知和需求。最害怕的就是處在不穩定狀態和沒有家庭的溫暖,會覺得孤單,可能快樂,但沒有幸福感。

再說,“經濟條件和家庭關係”:平時壓力是有的,如果走進婚姻造成更大壓力,或者關係變得複雜,可能有的人就不去觸碰婚姻,但並不代表不是必須。現在比起以前,我想大多數人的收入還是能滿足基本家庭的需要。

我覺得,那些認為:“婚姻不再是必需品”的朋友們,我想可能存在以下幾種情況:1、自己體驗過婚姻,短期內沒有走進合適婚姻或者受過婚姻傷害,時間長了,也就對婚姻沒有那麼了強烈了。2、單身生活時,感受自由和舒服,覺得婚姻是自己的負擔或者束縛,或者對以後的婚姻生活不能把握,或者覺得與單身比會降低生活品質。3、有的對自己中年生活狀態,各方面都比較滿意,而且自己過得非常充實,其他方面暫時沒有帶來愉悅感。所以,在沒有婚姻的情況下,順其自然。4、面對經濟壓力,婚姻一直沒有緣分,時間長了,也就不那麼迫切了。

綜上,我覺得那些認為“中年,婚姻不再是必需品的朋友”,是沒有婚姻幸福快樂的體驗或者對晚年孤獨沒有概念或者無奈之舉或者上述所講。但不管怎麼樣,上述問題不代表多數。也希望有上述問題想法的朋友,能開心充實快樂的生活。不管怎麼樣的生活狀態,幸福感很重要。





山東小墨也花香


不會吧,應該是被工作,家庭瑣事,心情,身體亞健康拖累,精神有所下降而已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是人一生中最繁忙又勞累的一個階段,子女正在唸書,生活開支與日俱增,父母身體不比從前,彷彿瞬間衰老了,而自已身體也是亞健康,不比年輕時激情衝動,加上煩惱的家庭瑣事,人情世故,還有幾年的房貸要還,經濟也不太富裕,所以精力分散,對夫妻感情有些淡漠,也屬正常,似乎可有可無,其實是力不從心了,畢竟年齡已有一把了,不比年輕人了。

然而夫妻生話還是必須的,正常的夫妻生活對身體健康有好處,對人的新陳代謝有益無害,又加深了夫妻感情,夫妻生話是潤滑劑,夫妻恩愛,和氣生財,人心齊泰山移。

然而人的精神精力受經濟影響,受家務所累,受心情左右,或丈夫,或妻子提不起精神,沒勁,沒衝動,

妻子不想,夫妻爭論無奈,丈夫只能敗北,強扭的瓜不甜,象這種事情夫妻要儘量融合,否則容易傷夫妻感請,容易無限暇想,當然有情況丈夫也應該願諒。反之亦然,以為丈夫不愛我了,也許外面有小美人了,容易讓人想入非非,所以夫妻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否則會矛盾擴大化,夫妻要相互諒解,相互寬容,不是一味的責怪,才能和睦相處

夫妻要變換環境,調整生話,旅遊,下館子戳一餐,改變一下生活方式,增加夫妻情感

所以夫妻可以調整生話,調節情緒,改善一下生活方一式,或旅遊,或定期野外去賓館戳一餐,增加刺激,激發夫妻感情過浪漫的夫妻生話是不錯的選擇,

這對夫妻感情,陶益情操有一定的幫助,動動腦子,想出點新花樣改善夫妻生話,加深夫妻感是不錯的選擇喔!


情感三農扭坤


人到了中年,因為經歷得多了,感覺沒有了激情,很多事情看了一個開頭,似乎就知道了結尾。

婚姻裡的事,或多或少的都瞭解了一些,正面的太少,都是些被生活壓迫的故事,愛恨情仇,荒誕卑劣的都不少。

其實每個人都掙扎過,都想著好好善待他人,以一己之力帶動整個家族甚至整個社會愛意滿滿,仁義禮信,孝讓智簡,結果,都在鬱悶中喪失了希望,然後又在規矩謹慎裡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中年人的婚姻生活,已經被孩子,老人,工作佔據了大半,朋友的小聚已經成為了奢侈,有時候就連配偶都疏於了照顧,造成了互相冷漠的錯覺。

當下的一句話,比較能表現這種尷尬:白天是親戚,晚上是鄰居,吃飯是兄弟,孃家是小婿;床頭玩微信,床尾刷抖音,三天不打屁,幹活像討薪。

這就是孤獨。

這與抗壓能力,心思敏淳無關。

人到了中年,就開始感覺到了孤單。不被人瞭解的自己和不能瞭解透徹的別人之間有了一層膜,這層膜很薄,也很堅韌。

人人都習慣了這層膜,大家都需要這層膜,這是一種保護,也是一種尊重。

每個人心理都有一座佛,還有一個惡魔。

讓我獨處,一點點就行,獨立的,封閉的,短暫的時間,狹小的空間,用來獨處,用來調整情緒,淨化心靈。

婚姻當然是必須品,她決定著你的家庭是否完整,你的責任是否落實,你的人生,是否偏差。

牛頓第三定律,你得到了什麼,就要留下些什麼。

你對生活的態度決定了你的狀態。頹廢?熱情?怨恨怒惱煩?仁義禮智信?天天難過還是天天過,凡人在世,處理不了所有的事,等到了能收尾的那天,就是睡大覺的時候嘍。百萬劫苦修得一世為人,今生的所有遇見,來世都無可奈何。

好好活,好好珍惜每一個瞬間,好好對待每一個與你擦肩的人或事,好好對待蝴蝶的翅膀,誰也不知道下一個瞬間是什麼。

欣賞一下,偉人哄老婆的方式:

周總理對鄧穎超說:“我這一生都是堅定不移的唯物主義者,唯有你,我希望有來生。”


李慢鏝


很多人到了中年,覺得婚姻不再是必需品,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說一說這到底是為什麼?原因無非有以下幾種可能。

  1. 中年危機讓人精疲力盡

人到了中年工作,生活,子女,讓人精疲力盡,在工作中可能你的業務能力,你的學歷,你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沒有剛剛來的研究生,博士生那麼強,上司處處找你的麻煩,讓你心煩意亂,在生活中,你身邊的朋友大部分都有了自己的事業,或者在自己相應的工作崗位中也有了一定的成就,讓你無暇顧及你的婚姻,一心一意的奔到了你的生活中工作中。

2.中年了追求和認知的改變

到了中年人們所追求的和嚮往的發生了改變,也可能就像人們常說的,夫妻在一起久了,相互瞭解了,相互熟悉了,就像人們常說的就像左手和右手一樣熟悉彼此了,有共同的目標和追求了,婚姻其實到了最後都不是愛情了,都是親情了,所以說已經不是婚姻了,而是親人了。

其實在我個人看來,人到了中年,婚姻不在是必需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愛情已經慢慢過渡到了親情,成為了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了,所以在人們的潛意識裡那已經不在是婚姻,而是真正的家人和親人。


祝祝的朵朵


也許現實中,的確很多人到了中年,就覺得婚姻不再是必須品吧。但我認為,那也是大多數人的無奈,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妥協和將就,但在其的內心世界,一定依舊深藏和眷念著對愛情的渴望與嚮往。

愛情,是我們能夠更美好生活的原動力,一個人,無論在什麼年齡,如果沒有了愛情,那他的生活一定沒有太多的活力,對生命的意義也缺乏必要的熱情,過一天算一天,或安於現狀,都是中年人存在的狀態。

而如果,一個人到了中年,依舊被愛情眷顧著,或者在婚姻生活裡,一如既往的有愛情的滋養,在我看來,這個人的生命感受一定是強烈而滿足的。

所以,我認為,婚姻的本質,還是需要愛情的。



笑如秋水


隨著時代的變遷,隨著人們閱歷的積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主觀看法就發生了變化,人們對現實生活的客觀態度也就隨之而改變。不要說人到中年,有了婚姻不在是必需品的感嘆。看看現實生活中的大男大女們,在婚姻問題上的漫不經心無暇過問,就應該明白,全社會都應該對現實婚姻狀態作出認真的謹慎的思考和嚴肅的負責任的正確對待。

婚姻是什麼?是二人世界的開始,是責任和義務的肩責,是一個嶄新的家庭的誕生。家庭又是什麼?是累了的時候,可以得到寧靜休息的場所。是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得到幫助支撐的力量。是獲得溫暖、享受幸福的港灣。

由於人們忙於工作,由於人們忙於應酬。最容易被隨隨便便疏忽輕慢的人,最容易被有意無意冷落傷害的人,並不是他(她)們的同士和他(她)們的朋友,而恰恰是那個自己願意將終身交給他的丈夫,而恰恰是那個自己承諾要用一輩子來呵護她的妻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夫妻關係最容易被他(她)們輕描淡寫地說成,沒關係!不要緊!管他(她)的喲!他(她)能爪子嗎!而有關係的,要緊的,管他(她)的,能爪子的,反到是外面的那些與自己沒有百年契約的人,反到是外面的那些只不過是人生旅途中匆匆過客的人。這種表態,還常常得到大指母哥的點贊,號稱為真爺們。自私自利,居心不良的歪風邪氣非常的時尚啊!想想都讓有情人心寒,想想都讓懦弱者淚目,還不要說那些讓夫妻們不願直面的林林總總。在很大程度上,所謂的我愛你,真的很愛你!其實就是他(她)們隱藏自己、放縱自己的掩飾臺詞。在今天的婚姻問題上,人們經常聽到的善言善語,為了娃兒,你就將就點嗎。湊合,已經成為維持現有婚姻狀態的把門神。

正是因為現今婚姻問題上的太多負面,讓本就匆匆忙忙的人們有點怕親近,人們開始思考婚姻存在的必要性,人們開始思考人生旅途中是否必須要找到另一伴。原本為人生大事的婚姻,就這樣成為了一件可有可無的,無需一定要辦理的尋常瑣事。這是認識上的一次進步,同時又是人類延續人命形態的一次倒退。


笊籬泚筆


應該說這是一部分人的想法。

但是,婚姻和情感又是兩回事了。不需要婚姻,不代表不需要情感,所以,這是打著婚姻的名義卻又夾雜著情感在裡面。從這個角度來說,就變成了人到中年,婚姻中的情感是不是必需品,假如婚姻不幸的話,那麼情感必然是非必需品,如果兩個人感情很好,那麼婚姻必然是錦上添花的存在。根本不會存在婚姻與人到中年的矛盾衝突。

當然,現代人的工作生活壓力都非常大,有時候可能不是感情出現了問題,

是壓力下,人們被異化了。婚姻本來是兩個人結合非常美好的事情。但是,前提是要有物質基礎,俗話說貧賤夫妻百事哀,這是貫穿於人的始終,可能人到中年尤甚,兩個人如果沒有辦法坐下來好好交流溝通,而是為一些生活瑣事或者工作消耗心神,那麼婚姻的質量就會大打折扣,人在這種情況下就容易迷失自我,迷失方向。這樣的婚姻,就會變成非必需品了。

相反,如果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相應領域工作得得心應手,生活中琴瑟和鳴,是兩個人能量疊加的過程,那麼這樣的婚姻,別說人到中年了,廝守一生,何樂而不為呢!


林伊凡


經歷過婚姻的人,嘗過了轉瞬即逝愛情的甜蜜過後,(或許壓根也沒體驗過,稀裡糊塗就結了)更多的就是柴米油鹽,和愛人和老人的磨合,有了孩子後更加現實的壓力,讓我們不得不去面對真實的生活和自己,而通常,我們都是喜歡逃避的,躲起來,誰都不管的,而因為婚姻家庭生活,內心的良知會把我們從那個內心的角落裡面拖出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人裝作泰然處之,有人焦躁不安,無論哪種,都有點被逼的成份,時間久了,或許就厭倦了,甚至後悔了

沒有結婚的人,雖然沒有體驗過真實的婚姻生活,但是他們本能的會聚焦於婚姻生活的負面信息來給自己大齡未婚的原因找一種慰藉,另外一種情況,獨身久了,真的會缺乏直面婚姻生活的勇氣,想想就覺得不寒而慄,慶幸沒有掉到坑裡,少了麻煩。

無論哪種,都可以理解,可以有豐富的內心世界,但是既然人到中年了,還是要負起自己的肩上的責任,婚姻可以不是必須的,但生活還是必須要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