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耍賴,倒地大哭到底要不要哄?

蘇紅育兒


您好,您可以看一下我今天發的視頻,孩子3-5歲對你說”不“時,父母該如何應對?

孩子在這個時期屬於人生當中第一個叛逆期,有了自己的思維邏輯,知道什麼事情是我願意的,什麼是不願意的,只是在這個年齡段孩子沒有一個度,而且這樣的“毛病”會愈演愈烈,因為有時候我們家長在忙事情的時候也許會為了讓孩子在無理取鬧時安靜一點,就敷衍滿足,還有就是老人也會滿足他的需求,會助長這個行為。

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對孩子做到“四不要”去引導,一次兩次三次去做,期間老人可能在你不在的情況下去滿足,但是父母要堅持。

什麼是四不要?

第一,不要打。第二,不要罵,第三,不教育。第四,不要走開。

看著他鬧完以後,事後再去給他講道理,期間安靜的看他鬧,因為他是鬧給你看的,一直但他精疲力盡的時候給他擦乾眼淚,問他,還鬧嗎?最後再告訴他不行的事情就是不行,以後有什麼事好好說,能夠說服你,你或許可以考慮同意,這樣以後即使他耍賴有無理的要求,會思考怎麼才能讓你同意,從而滿足他,也可以提升他的邏輯思維,視頻裡我講的還是比較清楚的,如果回答沒有那麼清楚,你可以進主頁看一下,[可愛],一定要堅持,這個辦法一次兩次肯定不會有明顯效果的。



她說教育


寶寶耍賴,倒地大哭到底要不要哄?

對於寶寶耍賴要不要哄,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

孩子養成倒地就哭的習慣肯定是不好的,很多的時候大人覺得孩子倒地就哭自己很沒有面子,尤其是在公眾場合,所以只要是孩子使用這個絕招,一般的家長都是招架不住的,不管孩子提出什麼樣的請求都是會立馬答應孩子的,但是孩子往往都是一個有老靈魂的小傢伙們,一旦他們發現這招兒對大人比較有用,那麼就一直使用,所以要破除孩子的這個理念,就是在孩子 苦惱的時候採取不予理睬的方式,冷處理。

孩子知道自己的方式不奏效,指揮不了大人的話,他們就不會頻繁的使用這樣的招數,所以冷處理需要家長一步一步的修煉。

1、放下自己的面子

家長放下自己的面子,不要再孩子倒地哭的時候被他們要挾,只有有一兩次自己真的拉下面子讓他哭。不要管周圍人的閒言碎語,畢竟孩子是自己的,丟面子一兩次是為了以後孩子更好的發展,如果是這樣的想法的話就讓孩子倒地哭一兩次,按下暫停鍵,不要去哄。


2、冷靜面對孩子的情緒

冷靜面對孩子的情緒,孩子之所以倒地就哭就是因為他們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才會採取這樣不合理的方式,面對孩子的需求要合理的評估,自己不要被孩子的情緒帶著跑偏,不然自己陷入情緒的沼澤,處理問題就會不冷靜,不客觀了。

3、教會孩子正確尋求滿足需求的方式

教會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告訴孩子自己有需求可以提出來,不要倒地哭,採取這種方式自己不會滿足孩子的需求,如果合理的家長協商,說不定就家長會滿足他們的需求,根據孩子年齡階段選擇合適的繪本故事或者選擇合適的動畫片等等對孩子來教育,搞事他們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小怪獸!


親子成長手冊


可以以彼之道還之彼身,讓他自己感覺這樣做好還是不好。畢竟愛倒地耍賴的孩子往往聽不進去道理,只有讓他覺得如果所有人都像他這樣做,將會是什麼樣的局面,他才能明白自己的做法是否欠妥,並主觀改正。


城市發展報告


孩子生氣耍賴倒地大哭的情況很多,主要是孩子第一次這樣耍賴達到了他的目的,才會出現第二次第三次,這種情況不可以縱容,對孩子以後的發展很不好。

我的孩子也出現過,我是這樣處理的:

孩子有一次跟著爺爺奶奶去超市要玩具,倒地撒潑哭鬧,他爺爺給他買了,後來我們帶著孩子一起去遊樂場玩的時候,他看到一個玩具槍,非要買,不買就哭,越勸哭的越兇,最後躺在地上不起來。我給老婆說了幾句話,老婆去一邊躲起來,我就坐在他旁邊看著他,我也不說話,我老婆還拿個超塑料墊過來,我給孩子墊上,怕他著涼!我告訴他:好好哭,我在這陪你哭,哭完了告訴我!我就這樣陪著他,哭一會用眼睛瞟我一眼,但是我就是坐在那看著他,哭了幾分鐘,我把水壺遞給他,他不喝!接著哭!我就告訴他一句話,我說:我好像看到你班裡的同學過去了,還看了你一眼。他還是哭,但是明顯聲音小很多,後來就變成了哼哼!我看時機到了,我就把他扶起來坐好,告訴他這樣做不但得不到玩具,而且還會讓別人笑話,爸爸媽媽也會被別人笑話,如果你真的想要那個玩具,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但是不能用這種方式威脅父母。他問我怎麼努力,我順勢就把他扶起來,讓他自己把墊子還給人家!後來我給他制定了一個“一週完成任務表“,內容包含自己起床穿衣、洗漱、穿鞋等等。完成的很好,我帶著他把槍買了。

當孩子出現耍賴倒地撒潑的情況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發脾氣吼孩子,更不能當眾打孩子,這對孩子沒有任何的幫助。孩子哭鬧撒潑是和你玩心理戰,他知道父母會委曲求全答應他的要求。父母不打不罵,讓孩子盡情的發洩,哭完以後要給孩子喝水。堅信一點,孩子是哭不壞的!如果父母礙於面子,可以將孩子帶到沒人的角落給與教育,千萬不要當眾教育孩子或者吼孩子,照顧孩子的自尊。讓孩子知道這種方式行不通而且還不對,引導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得到它心愛的玩具,這種方式即教育了孩子,也鍛鍊了孩子!


牽著螞蟻逛街


寶寶耍賴,倒地大哭……(後面一萬字)這場景很多家長們會經歷,面對滾地又嚎嚎大哭的寶寶,該怎麼辦呢?

首先,請家長們自行判斷寶寶嚎嚎大哭的原因,搞清楚寶寶為何而哭。我們的寶寶的訴求點在哪裡?如果這個訴求點只是短暫隨意性的,也僅僅是因為好奇,那可以選擇和寶寶談條件,如果能聽得懂大人的話,可以先對寶寶提要求,然後再延遲滿足。

其次,如果不能滿足寶寶或者覺得沒有必要的情況下,在寶寶沒有危險的情況下,適量讓寶寶哭一會兒,不要急於哄勸寶寶,因為這個時候,寶寶可能在假哭,現在寶寶可聰明瞭,他們很會來這一套。當家長不理的時候,有些寶寶會收斂,有些寶寶則還會繼續犟。有必要可以等等看看看。

第三,這個問題,可能是寶寶觀察到的結果,正所謂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寶寶也在日常中嚐到了甜甜的滋味,比較容易用他的眼淚獲取他所需的。本人不建議長時間讓寶寶哭,家長要適可而止,這個改變要時間,不是一次兩次就能改變的,在生活中日常教導吧。

最後,所有的回答都只是僅供參考,每個人的性格和成長環境不同,家長們對孩子一定要多些耐心才是。



媚雨傳說


以前我家寶寶不知道不高興躺地上耍賴,但自從住了一次院,看到別的小朋友這麼幹以後,就開始了。

起初,他跟他奶奶耍賴打滾,老人心疼孫子次次都直接抱起來,寶寶屢試不爽。

後來我在家休息,寶寶一不高興耍賴躺地上了,我就跟他說“你躺著吧,媽媽要出去玩了。”然後就假裝離開。當然,過程中你要確保孩子不會受傷,碰著頭之類的。然後他一看我離開了,立馬不哭爬起來了,什麼事都沒有了。

試了幾次後,他奶奶也慢慢學著不理他,孩子又逐漸把這個壞習慣改掉了。

育兒過程中,我們也要學會跟寶寶鬥智鬥勇哦[大笑]



北極的雨1987


首先我們經常會把孩子哭鬧看成是正常現象,也經常用那句“他還是個孩子”來替寶寶們開脫。而很多時候並不是一句話就能解決所有問題,比如孩子出現這個哭鬧的事情是什麼?每次因為同一個原因哭鬧,經常哭鬧,習慣性哭鬧,那就是個問題,和家長,父母監護人就有關係了。

恰恰是因為孩子,所以他很多東西都是在試探中學習,現在多數家庭都是6個長輩甚至更多人圍著一個孩子,所以不用人說,也不用誰特意告訴,孩子自己就會因為這個環境感受到十足的“小皇帝”氛圍。

孩子很多時候達不到目的或者遇到困難時很容易去用哭鬧解決,因為他還沒學會或者還沒被引導用其它方式處理。

這時候就是大人去根據環境,原因處理了,他是非要用這種行為讓你滿足他的無理要求?還是隻是發洩一下他沒有得到滿足的情緒?

如果是前者,我建議家長控制好自己堅持原則,可以的就是可以的,不行的也不能因為哭鬧將就,很多時候就是第一次沒處理好,孩子是很聰明的,他下次就知道了,這個方法是可行的,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而且也會出現愈演愈烈的情況。

而如果是第二種,我們應該知道哭是一種很好的情緒發洩方式,不好的情緒積壓起來也會對性格產生影響,所以只是簡單的發洩的話我們可以不用太緊張,也可以不用急於用去哄了。

那麼一定會說,怎麼去判斷呢?

第一作為父母,我們和孩子的接觸會對他有一定的瞭解,最普遍的就是他沒玩夠,沒得到想要的玩具或者其他東西。家長們都知道不能隨意滿足孩子的所有想法,他是最容易“朝令夕改”的。這個時候就是不能滿足,你可能當時覺得很丟人,尤其在很多人的公共場合。但孩子總要成長的,所以第一次處理好了,就會減少時候哭鬧的次數。這就是規則(我和寶寶都有一些我們都會遵守的規則)。你總不想這樣的場景以後反覆出現吧。

第二,如果是純屬發洩情緒,比如磕碰,比如打架,比如真的很喜歡,沒有得到很傷心(而不是不管怎樣你不滿足我我就哭鬧)。

無論哪種孩子都不會一直哭,他也累,但是他邊哭你邊和他說話(不論是嚇止還是安慰)他都是聽不進去的。所以他一哭你就去立馬制止,立馬去哄,不見得有效果。說到底這都是日復一日我們和孩子接觸過程中的每一個點滴造成的,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天生就會和孩子相處,也不可能馬上對孩子瞭如指掌,所以你平時和他的接觸會讓孩子倒地大哭這個行為找到答案。

這個問題,和父母本身是有關係的,哭鬧不一定都是孩子的問題,就像我們總會聽到老師說“孩子就像一張白紙”這樣的話,畫出什麼樣的畫卷,變成什麼樣,哄不哄孩子不在這一刻,這一時,而是以後怎麼能減少或者不再發生這樣的情況。

和孩子相遇也可以說是為人父母的一場修行,不管之前怎樣,從意識到開始修好每一天與他一起的時光,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不負光陰。



蝸牛育兒記


大家好,我是胖媳婦小何,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現在我就跟大家說說自身經歷!

寶寶最近脾氣越來越大,有一點不合他心意的馬上就倒地大哭,我就吶悶了,原來也不是這樣的啊,可是今天我算是知道了,原來一切都是婆婆言行不一造成的!

作為一個媽媽,我瞭解過作為長輩“言行一致”對於孩子來說到底有多重要,所以一直以來我對寶寶都是,不能給的東西堅決不給,哪怕大哭,我都是讓他一個人哭一會,等一會再去哄,讓他知道哭是沒有用的。我的這種想法,全家都很認同,可是婆婆卻是說到做不到,嘴上說著不給,一聽到寶寶哭馬上就給他,還美名其曰不哭的小孩才好看……[鄙視] 我家寶寶從小到大一直都是我帶,寶寶小的時候每天夜醒五六次,每次都大哭不止,然後婆婆就以為寶寶怎麼樣的,有段時間老是跑上來看,奇葩的是,讓她帶又不帶,寶寶看她走了又哭,每次都要哄個半天…… 昨天晚上又是這樣,寶寶半夜被熱醒了,迷迷糊糊的哭,我正抱著哄呢,婆婆又噔噔噔跑上來,寶寶一看到她又要她抱,沒辦法就讓她抱下去了。說實話,我真是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婆婆說聽到孩子哭了,不上來看看不太好。我就不明白有什麼不好的,又不是不讓你帶,是你自己不要帶的,現在又這樣[升起]……記得前段時間,她說幫我帶孩子睡覺,結果沒帶兩天,又是抱怨沒辦法做事了,又說她帶孩子就該我做飯了……各種難聽的話都出來了,差點鬧的我要跟寶爸離婚!


昨天晚上,寶寶一開始在樓下玩,9點的時候,她把寶寶送上來睡覺,因為我當時正在收拾東西,就耽誤點時間,她就在樓上幫我看會兒孩子,快到9點半的時候,我說你去睡覺把,她就走了。結果被寶寶看到了,跟著就哭,放賴,倒地不起,我沒理他,想著讓他哭一會再哄,闆闆他的脾氣。沒想到,婆婆馬上就開了門,把孩子抱起來跟我說“你以為我走了吧,其實我就躲在門後,就聽著他哭沒哭,你哄沒哄呢”然後就把孩子抱走了。。 我一下就明白了,瞬間感覺心裡堵的慌。婆婆每天都要說寶寶脾氣很大,說我帶的不好,原來說了半天寶寶的脾氣是因為她才愈演愈烈!我忍著火下去抱孩子,跟她說,不要孩子一哭就抱,這樣脾氣會越來越大的。可是婆婆又是那句老話,“寶寶就要每天開開心心的,哭對嗓子不好,長大以後不好看”[噴] 這還是那個在我面前說著,這都是你慣的,只要寶寶一耍賴皮就打的婆婆嗎?原來她說的話只是針對我啊……



不管怎麼樣吧,現在原因我是知道了,相信改掉寶寶的壞脾氣只是時間的問題了,從今往後,只有儘量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了! 以此為誡


胖媳婦小何


轉自網絡:

當我們面對那個一言不合就倒地耍賴的小人兒,經常會顯得束手無措,哄也不行,罵也不好,到底該如何處理好他的情緒,再和他講道理呢?

小孩子就像電影裡的外星生物,動不動就溝通無力,一言不合還大哭大鬧、滿地打滾。在家裡打滾還算是給面子的,每當孩子當街奔潰,路人投來的目光已經很讓當媽的尷尬了,這時候再開吼兩嗓子感覺更丟人。

下面隆重介紹:三步對抗耍賴法

1

Stabilize your emotions

穩住自己的情緒,頂住壓力

人都是有情緒的,孩子有,我們也有。當孩子已經情緒崩潰了,媽媽能不能控制住自己就特別重要。就像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有的媽媽有疑問:我們又不是和孩子打架,存在兩個巴掌嗎?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在1962年創建的“父母效能訓練(PET)”中,就提出了這個觀點。PET傳授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技巧,其中就有一個“問題歸屬權”技巧。

假如寶貝想吃烤腸,你同意了,孩子情緒很好,你也很好——無問題;

假如寶貝想吃烤腸,但被拒絕,產生不滿情緒開始哭鬧——孩子擁有問題;

假如寶貝被拒絕後大哭大鬧,你想盡快制止她卻不成功,你生氣發火——你們雙方就都有了問題。

就是說,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只是孩子擁有問題,我們解開這個結就好。但如果家長也有了情緒,那就是產生了矛盾,真正升級為一場親子衝突了。

尤其在公共場所更讓人難堪,媽媽很容易為了速戰速決、擺脫丟臉的處境而點燃情緒。

到底該怎麼辦呢?

很簡單,臉皮厚一點。誰愛看誰看,愛怎麼想怎麼想,你在一個陌生路人眼中的形象,並沒有比你和女兒的親子關係來得重要。

想通這一點,就不會受外界壓力的影響,按部就班來疏通孩子的情緒。

2

Don't rush to take action

不急於採取行動

哭一會兒沒關係

整理好自己的心情之後,就是實際行動了。首先,不要著急制止孩子哭鬧、耍賴的行為。即使我們大喊著“別哭啦!”、“你別鬧了!”、“趕快給我起來!”,孩子也聽不進去。你想啊,小傢伙這會兒的哭聲多大啊?她的腦海中只能迴響著自己的聲音啊

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他陷入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目標設定,根本沒心思聽你的話,更不會照做。與其馬上採取行動,讓他覺得“使出這招我媽有反應了,管用啊!”進而變本加厲,不如就讓他哭兩聲。

不過,哭不等於放任,更不等於不聞不問。第一步永遠是共情,“共情”是為人父母的基礎。一個家長做父母的能力,說到底是他/她追溯童年的能力。

首先就是要讓她明白哭、耍賴是不解決問題的。

接著,清楚地告訴孩子我要做什麼。

然後就站在她旁邊安靜等著,讓她明白,哭對媽媽不管用,不是能幫你達到目的的手段。

這期間如果孩子需要,可以用肢體語言表示安慰,例如拉拉手、抱一下,讓她感受到媽媽的拒絕並不代表不愛她了。

3

Seize the moment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創造暫停緩和情緒

抓住時機有效溝通

暫停時,如果孩子接受溝通,我們就可以說明理由。

當然,天下沒有容易擺平的小孩兒,尤其是正在耍賴的孩子。大部分情況下,孩子會拒絕聽我們說什麼,甚至敞開嗓子,掀起新一輪“血雨腥風”。

試試用其他方法制造暫停,尤其是對孩子來說有遊戲性質的,可以緩解情緒。一旦孩子的情緒能從高峰迴歸到平穩,一切就好辦多了。

上面幾步看起來簡單,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可能經歷“哭鬧——溝通——哭鬧——再溝通”的好幾輪反覆。

每一輪反覆都讓我們懷疑,是不是又回到了原點,自己的努力一再白費,“怎麼說都不管用呢”、“一點兒也聽不進去”、“嘴皮子都磨破了”…心煩意亂之下,爸爸媽媽很容易發脾氣。

越是這種時候,我們越應該拿出耐心來。我在觀察老公、反思自己的時候發現,有時候我們按捺不住脾氣,是因為那一刻我們忘記了彼此的差別,而是在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一個兩三歲的孩子——“我給你講了好幾遍了,怎麼還是不聽?”、“也太不懂事了吧?”、“公共場合能這樣嗎?”

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思考方法都是和我們完全不同的,若我們簡單粗暴地要求孩子完全符合成人準則,不是強人所難嗎?

和娃溝通的過程中,這些坑必須繞過

除了上面說過的三個步驟之外,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我們還要繞過這些“坑”,以免前功盡棄。

堅持你的原則和底線

已經說好的原則和底線,一定要堅守。在和孩子反覆溝通的過程中,無論如何,不能因為孩子一直哭鬧、耍賴、滿地打滾就讓步。

不要用獎勵的方式達到目的

許多家長會在育兒中採用獎賞的方式,譬如“你聽話這樣做,媽媽一會兒給你買個XXX”、“你現在別哭啦,一會兒媽媽給你買巧克力”…但其實獎賞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是讓我們暫時獲得了對孩子的控制權。

教會孩子如何控制情緒

孩子出現情緒崩潰、大哭大鬧、耍賴,往往是因為願望不能達成,產生了強烈挫敗感,但不知道如何紓解。

教孩子如何疏導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例如藉助一些情緒管理繪本,或者教孩子感覺脾氣爆發時先深呼吸、冷靜一會兒再說話,等等。

注意:這個學習過程可能很漫長,不要急功近利,以為對孩子講一遍就有用了。畢竟在情緒管理上,我們很多成年人都依舊在進修呢!

過激行為要糾正,但不能以暴制暴

有的孩子在耍賴、發脾氣時,可能會有一些暴力行為,例如打人、咬人,甚至一些大孩子還會罵人。這些行為當然都是應該糾正的,但無論何時不要“以暴制暴”。

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孩子不擅長疏導情緒的表現。我們作為家長,應該做的是教給孩子如何面對自我、引導情緒的正確方法,而不是盲目用暴力制止。

有人說,但光講道理沒用啊,孩子根本不聽啊!——可這不是很正常嘛?不可能我們對孩子講一次道理就能奏效一輩子啊。

家長採取打罵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不是因為講理沒用,而是因為嫌太慢,總想速戰速決。但孩子的成長可沒有快進鍵啊。我們總想著快,傷的會是孩子的心。

其實,遠離對孩子“大吼大叫”也並不難。只要能真正理解:

“三步對抗耍賴法”的核心思路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疏導孩子的情緒

如果我們能做到這兩點,就能避免激烈情緒的碰撞,遠離甚至體罰的錯誤育兒方式。因為要快樂育兒,必須心中時刻有愛。而這,不正是我們為人父母該有的天性嗎?

未來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我們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件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更多孕產、育兒的資訊可以關注一下“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


可愛的嚶嚶醬


不要哄,這是孩子在試探大人的底線,一定要冷處理,別搭理他,如果心軟,孩子會得寸進尺,以後就會發生,只要不如意就會一哭二鬧,孩子的任性的壞毛病就是這樣養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