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來臨,物聯網發展按下快進鍵


自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列為經濟建設重點任務以來,短短一年多時間,已有7次中央會議強調加快新基建部署。物聯網作為新基建中實現萬物互聯和智能化的關鍵基礎設施,是激發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催化劑。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發展需求旺盛,5G商用解決了長久以來制約物聯網發展的網絡連接瓶頸,在政策加持下,物聯網必將在新基建的浪潮中迎來爆發式增長。


一、疫情期間物聯網大顯身手


在新冠肺炎防控關鍵時期,物聯網在疫情防控、企業復工復產等方面成效顯著,為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保障我國經濟平穩有序運行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全方位硬核支撐疫情防控。在社區管理方面,人臉識別、熱成像測溫等在社區人員身份識別、“無接觸式”體溫篩查及門禁無人化管理方面得到普遍應用;手機APP實時發佈疫情防控信息,並協助業主遙控“無接觸”乘坐電梯;智能攝像頭高效協助小區人員管理,對人員聚集等違規行為實時監控並預警。在人流管控方面,車牌智能識別、紅外測溫等技術在機場、車站、高速公路卡口等人流密集區域大量投入使用,大幅提高排查效率;無人機巡查、高空喊話在城區、鄉村疫情防控中靈活應用,成為亮點。

在醫療救治方面,定位標籤在醫護人員、患者、醫療設備上得到應用,不僅實現了對活動位置、運行軌跡的實時監測和越界預警,還為患者提供了一鍵呼叫功能,提高了醫療救治、患者管理效率。


多環節高效助力復工復產。在物流環節,物流信息自動匹配與智能拼單,提高貨物運輸效率;司機端與用戶端實時查看訂單物流信息,及時掌握生產類物資運送情況;最後一公里倉儲設施+無人配送物流系統,有效避免人員直接接觸造成交叉感染。在生產環節,企業通過物聯網技術將機械臂、AGV智能車等生產設備和智能裝備高度互聯,構建無人化生產線,可顯著緩解疫情期間人員到崗不足的壓力;將生產工藝、生產動態的實時數據與雲平臺打通,可對生產線可視化遠程操作並優化生產工藝流程和設備參數。在運維環節,智能攝像頭與物聯網終端實時採集生產設備數據和現場監控畫面並上傳平臺,工作人員使用工業APP即可實時掌握設備狀態與生產現場情況,遠程把握生產進度,並對事故進行監測和預警;靈活運用巡檢機器人,對能源管線,電力機房、工廠內生產、消防設備等進行巡檢管理,可實現遠程運維。


二、物聯網全面爆發機遇來臨


產業端,5G商用與多種技術融合創新為物聯網發展奠定堅實基礎。5G是名副其實的物聯網成就者,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曾表示:“5G用於人與人通訊的只佔到20%,80%可能將用於物聯網”。當前,5G商用步伐不斷加快,2019年底全國5G基站數量達到13萬個,預計2020年底將超過80萬個。同時,5G、物聯網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先進技術互促融合發展趨勢日益凸顯,將促進物聯網朝著萬物智聯、雲邊協同、智能決策方向發展,既可滿足自動駕駛、工業精準控制等低時延、高可靠類應用場景需求,又可滿足智慧安防、智慧水務、城市管網監測等對時延不敏感類應用場景需求。


需求端,多重驅動力疊加激發物聯網發展新動能。物聯網具備全面感知、可靠傳遞、智能處理三大特徵,是傳統領域智能化轉型、信息消費升級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傳統領域智能化轉型成為政府、行業、學術界關注焦點,央地政策迭出,科研成果不斷湧現,推動智慧交通、智慧水利、能源互聯網、智能製造、數字孿生城市等建設提速;信息消費在互聯網技術與經濟社會加速融合的浪潮下,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零售、智能家居、智能穿戴、共享經濟等信息消費領域迅速崛起。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在新冠疫情的催生下,迅速壯大,線上下單線下提貨、無接觸購物等模式創新成為引領大眾消費新趨勢並加快普及。這些領域的高速發展需求,將牽引著物聯感知終端規模部署,為物聯網發展帶來更大機遇。


政策端,各級政府大力推進新基建激發行業發展熱情。近期,中央部委和各省市積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新基建的決策部署,支持物聯網等新基建發展。國家發改委和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關於組織實施2020年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寬帶網絡和5G領域)通知》,明確了5G+物聯網垂直行業應用建設量化指標要求。全國多個省市相繼開展新型基礎設施相關規劃或研究,並陸續發佈了各類政策文件,如上海市制定了《推進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助力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深圳市印發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總體方案》、北京市印發了《5G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19-2022)》、重慶市發佈了《統籌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物聯網建設指導意見》等,均將物聯網列為今後發展的重點任務。伴隨著全國各省2020年投資計劃的公佈,5G、物聯網等“新基建”成為投資新亮點。


三、物聯網發展展望


產業、需求、政策等多層面發力,為物聯網發展注入新動力,推動物聯網進入爆發式發展階段,萬物互聯將逐漸成為現實,預計未來幾年聯網終端設施數量將呈現指數級增長。根據Statista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物聯網設備將達310億個,2025年將增長至740億個。中國是最大的物聯網連接市場,佔比將近全球30%。


消費物聯網進入大普及階段。在消費物聯網中,基於Wi-Fi、藍牙、Zigbee、Z-Wave等短程連接技術的消費電子、智能家居等應用成為主力。其中,消費電子產品日益豐富,以TWS耳機、智能穿戴、智能音箱等為代表的各類“電子+”產品將全面滲透到人們生活、娛樂、健康等方方面面,成為繼手機之後新的生活必需品,帶動消費電子新一輪高速增長。根據相關預測,2024年我國僅智能可穿戴設備需求量就將達到1.4億臺,未來發展空間廣闊;智能家居正處於發展初期,未來將步入快速發展、加速普及階段,相關智能產品朝著更多更深層次延伸,滲透到家庭娛樂、家居控制、安防消防等領域,加速全場景智能化發展,給人們帶來全新的生活體驗,據相關預測,2022年中國智能家居設備數量將達到2.8億臺,智慧家庭市場規模將超過250億美元,增長空間廣闊。


智慧城市物聯網進入大發展階段。經過多年探索,我國智慧城市物聯網商業模式逐步明晰,這使得智慧城市物聯網規模建設成為可能。當前,在政策、技術、需求等多重推動下,智慧城市物聯網建設已進入快車道,未來以智慧杆塔為重要依託的視頻監控、車路協同、環境感知、應急呼叫、信息發佈等智慧城市各領域感知設施將面臨大規模部署,城市部件將加速標籤化、感知化、智能化改造,共同組成城市的“神經傳導系統”,推動城市治理邁入數字孿生時代、使得公共服務變得觸手可及。同時,還將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預期,以智慧交通為例,感知設施部署涉及城市路口、城市道路、高速公路三種場景,以全國各大城市25萬個交通路口計算,僅此部分的市場規模就將達到2000億元。


生產性物聯網進入大跨越階段。工業物聯網將深入車間、產線、設備,構建人、機、物全面互聯的新型生產製造和服務體系,推動柔性生產與智能服務全面落地。據GSMA估計,到2025年全球工業物聯網連接數將達138億,其中中國佔65%,市場規模巨大;農業物聯網將滲透農業品投入、種植、養殖、加工等全過程,創建智慧化農業新模式,助力精準投料、災瘟智能防控等應用遍地開花。據農業部預計,2020年我國農業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應用比例將達17%,未來增長空間依舊廣闊;電力物聯網將打通發電、輸電、配電、儲能與用電等電力系統全環節,打造泛在電力物聯網,促進配電自動化與智能無人巡檢等應用加速普及。據國家電網公司規劃,2025年我國電力物聯網接入終端設備將超過10億隻,到2030年將超過20億隻。海量的終端設施接入需求旺盛,生產性物聯網騰飛在即。


四、發展建議


1、加強統籌協調

在物聯網政策制定、規劃編制、設施建設、支撐服務等方面進行跨行業跨部門統籌協作。當前我國物聯網發展的突出問題就是各領域獨立建設、條塊分割嚴重,導致物聯網發展呈現出散部署、淺應用狀態,應進行橫向整合,促進感知終端朝著單體多能滿足多行業應用方向發展,加強感知設施共建共享,數據互聯互通。


2、完善標準體系

物聯網標準規範是物聯網大規模發展的重要條件,物聯網具有多設備、多網絡、多應用的特點,必須建立健全物聯網標準體系,進一步促進物聯網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的協調發展。加強編碼標識、數據、接口、信息安全等各領域物聯網應用標準制定。特別是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領域,都需要進行全國性、跨地區聯網運營,從平臺側到終端側涉及身份標識、邊緣計算、平臺數據等一系列的行業層面、全國層面的標準統一。我國要爭取儘快形成“共性平臺+應用子集”的標準架構,以國家和行業標準指引行業發展。


3、優化發展環境

物聯網很多領域的商業模式還在積極探索階段,產業鏈的界限和分工也不明確,良好的生態發展環境至關重要,建議各級政府部門不斷建立健全支持物聯網發展的政策體系,制定完善網絡與信息安全、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快物聯網相關檢測、認證、評估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支撐服務體系。有條件的地區或部門可以成立政府專項資金,建立引導社會資本積極進入的多元化市場機制。特別是要抓住當前5G發展風口,在一些重點領域開展基於5G+物聯網的試點示範,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並大範圍推廣。


甯越,現就職於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產業與規劃研究所寬帶網絡研究部,軟件工程碩士,長期從事ICT國際合作、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相關領域研究。

聯繫方式:[email protected]


王彪,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產業與規劃研究所寬帶網絡研究部高級諮詢師。主要從事基礎網絡、物聯網、車聯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聯繫方式:[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