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疫情存在被低估甚至成為“盲區”的風險

非洲疫情存在被低估甚至成為“盲區”的風險

文/明亮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城市化研究所

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速蔓延,非洲形勢更是撲朔迷離

非洲新冠肺炎疫情撲朔迷離。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非洲當然也不能倖免。儘管目前整個非洲相比其它地區而言,報告確診病例不是最多,但考慮到其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內部南非、北非與中非、東非、西非之間巨大的發展差異和不平衡,特別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嚴重的經濟貧困現狀,粗放鬆散的社會管理和防控方式,其它多種傳染病時常暴發以及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幾乎空白的檢測和處置應對能力等因素,因此,非洲真實的疫情情況和今後變化發展始終讓外界感到撲朔迷離、憂心忡忡。一些專家和媒體人士則認為,非洲疫情存在被低估甚至成為“盲區”的風險。

南非、北非地區首當其衝,其它非洲地區也值得關注。根據非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Africa CDC)3月24日的推特報道,非洲大陸已至少出現1788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死亡58例。疫情地涉及非洲43個國家和地區,達到所有非洲國家數量的八成。但僅僅過了兩天,26日,非洲累計確診已經達到2801例,死亡70例,並且進一步擴大蔓延至非洲48個國家和地區,基本上覆蓋了整個非洲大陸及周邊群島。

其中,位於南非、北非區域的南非共和國、埃及、埃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等國報告疫情相對嚴重。此外,南非的留尼旺(法屬)、毛里求斯,西非的布基納法索、塞內加爾、科特迪瓦、加納,中非的喀麥隆、剛果(金)等國家和地區報告確診病例也較多。目前,在我國廣東省報告的境外輸入確診病例中就有來自非洲的布基納法索和剛果(金)。

非洲疫情存在被低估甚至成為“盲區”的風險

數據來源:根據相關媒體報道彙總整理,截止北京時間2月26日10時。

二、非洲各國的防疫基礎和條件更薄弱,或需要更多國際關注和援助

極其脆弱的公共衛生體系。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地方財政能力等與醫療衛生條件密切相關,而基本的公共衛生體系和服務能力又是醫療衛生水平的重要體現。根據聯合國以及其它國際組織的各類指標統計,目前全球經濟最落後的國家和絕大多數貧困人口都集中在非洲,特別是撒哈拉以南的廣大非洲地區,目前在非洲還有40%以上的人生活在極端貧困線以下(生活費用小於每天2美元)。因此,在生存壓力下,非洲絕大多數國家難以建立基本的公共衛生體系,平時尚且捉襟見肘,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恐怕更是不堪一擊。

根據相關媒體公開報道,即便在非洲國家中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醫療條件較好的南非,該國公共和私人醫療系統中共有不到九萬張病床,其中ICU病床只有不到1000張;在擁有4400萬人口的烏干達,當地最大的穆拉戈國立中心醫院也僅有床位1500張,其ICU只能收治大約60人。目前非洲很多國家的公共衛生體系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西方國家針對某個群體或某種特定疾病的專項援助。例如,援建一個母嬰診所或者建一個艾滋病診所等。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非洲區域主任莫耶迪也不得不表示,“新冠病毒帶來的威脅令非洲區域健康體系的缺陷暴露出來,各國必須在緊急狀況應對上有更好的準備”。

社會管理和防控能力整體薄弱。雖然在嚴峻的疫情形勢下,非洲各國也都採取了一系列嚴控境外輸入的緊急措施。但非洲各國內部以及各國之間的管控依然非常薄弱。總體上看,非洲除個別國家的管理和防控能力相對強一點,其它絕大多數國家基本處於被動應對狀態。首先,由於歷史和現實等方面原因,非洲很多國家間的邊界管理相對鬆散,大規模的人員流動和遷移難以掌控。其次,很多非洲國家,除首都等個別大城市外的廣大地區,其社會結構更加複雜、多元,管理和防控難度更大。再者,非洲家庭人口數量普遍較多,群聚式的生活使社交隔離變得困難。此外,受制於口罩等防疫物資短缺、很多家庭沒有自來水等因素,戴口罩、勤洗手等日常防護手段都面臨巨大挑戰。

多重傳染疾病併發引發多重感染的風險。長期以來,非洲特別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一直是全球經濟最落後和最貧困的地區之一,不少婦女兒童更是存在嚴重的營養不良問題。而且很多國家又是瘧疾、艾滋病、肺結核、埃博拉、麻疹、霍亂等多種傳染病的集中地,有的國家艾滋病感染者甚至達到30%。而在2014年至2016年間爆發的埃博拉疫情已經給利比里亞、塞拉利昂和幾內亞等西非國家造成重創。如果一旦新冠肺炎疫情再蔓延流行,將可能存在雙重甚至多重感染風險,那對於某些非洲國家而言將是災難性的打擊。

非洲疫情存在被低估甚至成為“盲區”的風險

三、積極支持社會組織參與援非防疫抗疫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升級,在上述壓力和挑戰下,非洲各國一方面紛紛採取了諸如宣佈進入“緊急狀態”、控制人員流動、暫定國際航班、入境限制、限制國內商業活動等各種緊急和應對措施;另一方面也通過各種渠道向國際社會尋求各種援助和支持。

國際組織在行動。以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代表的國際非政府組織積極支援,一方面對非洲國家的防疫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指導和建議;另一方面幫助非洲各國建立和改善檢測實驗室,並運送檢測試劑盒。總部設在埃塞俄比亞的非洲疾控中心(Africa CDC)也幫助非洲多個國家培訓檢測人員,提升當地檢測能力。

在支持非洲國家防疫抗疫過程中,中國政府、駐非洲國家使領館、駐非中資企業和機構以及國內眾多愛心企業、社會組織等都積極參與,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充分體現了國際責任和大國擔當。

中國政府、中資機構等在行動。首先,中國政府加大對非洲國家疫情防控的支持。一方面,積極組織向非洲國家和非盟提供包括檢測試劑、醫用防護品等各類物資援助;另一方面,組織專家同非方召開抗疫經驗交流視頻會議,動員援非醫療隊積極參與所在國抗疫行動。其次,中資駐非企業和機構也在行動。除了做好自身疫情防控外,他們還積極援助所在國建造或改造非洲版的“小湯山”、“火神山”。

社會組織開始活躍在非洲防疫抗疫的前沿。

早在2月底,由深圳幾家知名企業發起成立的猛獁公益基金會就通過中國駐安哥拉使館協調,向安哥拉衛生部下屬的國家衛生研究院捐贈了一批檢測試劑盒。

3月22日,中國著名企業家馬雲又通過馬雲公益基金會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向非洲國家捐贈包括540萬隻口罩、108萬套試劑盒、4萬套防護服和6萬個防護面罩等在內的防疫物資,這批物資將平均分配給54個非洲國家。此外,馬雲公益基金會的發佈還稱,馬雲公益基金會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還將與非洲各國醫療機構合作,提供新冠肺炎臨床治療網上培訓資料。馬雲也在微博中寫道:“今天我們都生活在同一片著了火的森林裡,我們必須有所行動”。

非洲疫情存在被低估甚至成為“盲區”的風險

盧旺達總統對馬雲和馬雲基金會慷慨捐贈表示感謝!圖片來源:互聯網

眼下非洲新冠肺炎疫情危機不可小覷,歐美等西方國家正處於疫情爆發期,無暇顧及。這為中國政府特別是國內民間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援非防疫抗疫工作和全球公益慈善事業提供了機會。這也有助於將中非合作關係從上世紀70、80年代,以鐵路、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援建為主的1.0階段;到“一帶一路”倡議,以大規模直接投資和產能合作為主的2.0階段;逐步提升到政府、企業、民間社會組織共同參與、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公共服務等多領域全面合作的3.0階段。

社會組織參與援非防疫抗疫更加體現國際慣例和人道主義原則。以往國際社會對於非洲各國的專項援助主要由國際和歐美各國的社會組織(NGO)具體承擔和執行。因此,在援非防疫抗疫過程中,無論是馬雲先生個人還是深圳若干著名企業,都是按照國際通行做法以“公益基金會”這種社會組織類型進行捐贈和實施公益慈善行動。

社會組織參與援非防疫抗疫更易充分調動協調國內外各方資源。

在國內民間社會組織包括公益基金會、商會、協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眾多組織類型,具有廣泛的行業性、專業性以及國內外社會關係網絡。有些社會組織甚至與在非洲投資的企業、商會、當地華人(僑)社團等有直接關聯或正在參與與非洲相關的若干工作,能夠根據非洲防疫抗疫的實際需要,及時調動協調各方資源,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援助和支持 。

社會組織參與援非防疫抗疫更能提升自身參與國際事務和全球治理能力。在前不久國內新冠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各級各類社會組織也是積極行動,主動作為。公益基金會、商會、協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都結合自身定位和優勢,在公益慈善、企業服務、社區防控、志願服務等眾多領域發揮了特殊作用。一批民間社會組織也在積極利用自身海外渠道籌集、運送國內急需醫療物資的過程中,得到了新的鍛鍊和提升,積累了寶貴的國際公益事務經驗。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已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集體面對的全球危機,除了各國政府、企業外,民間社會組織也是國際合作防疫抗疫的重要力量。而國內民間社會組織參與援非防疫抗疫,不僅有助於提升自身參與國際事務能力和擴大全球影響,而且還有助於進一步加深中非之間的民間互信,為中非之間其它領域的深化合作創造更好的社會氛圍。

非洲疫情存在被低估甚至成為“盲區”的風險

四、為此,特提出以下幾點具體建議

1、加強對社會組織參與援非防疫抗疫的支持和服務。

積極支持公益基金會、商會協會、專業性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民間社會組織以及高校、科研機構等,相互協助、聯合參與援非防疫抗疫工作。對聯合參與援非防疫抗疫項目給予必要指導和支持;對援非防疫抗疫捐贈物資出口設立“綠色通道”,同時加強對相關捐贈物資的質量檢測和後續跟蹤;對錶現突出的民間社會組織以及參與愛心企業、企業家等給予表彰和獎勵;對民間社會組織在參與國內外防疫抗疫過程中遇到的政策障礙和實際困難,設立專門建言和服務渠道,及時協調解決。

2、支持公益基金會在援非防疫抗疫中發揮更大作用。

支持國內若干公益基金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非洲疾控中心(Africa CDC)等國際組織建立更加直接便捷的聯繫,圍繞非洲在防疫抗疫過程中的各類需求加強全方位的對接合作。支持各類公益基金會廣泛發會員及相關企業,繼續加大對口罩、手套、免洗洗手液、防護服以及其它急需醫療設備的定向募集。

3、支持國內商會協會等與駐非當地社會組織通力協作防疫抗疫。

支持國內相關商會、協會等與駐非中資企業、商會、當地華人(僑)社團等建立和形成“防疫抗疫協作網絡”。一方面配合當地使領館做好防疫抗疫工作;另一方面共同協助所在國、所在地區做好需求信息蒐集、援助醫療物資分發、臨時定點醫院修建和改造等防疫抗疫相關工作。

4、支持國內專業性社會團體依託互聯網平臺開展與援非防疫抗疫相關的各類“雲服務”。

支持國內若干城市以當地社會組織行業總會、慈善會、紅十字會等牽頭,建立由醫療衛生、中醫藥、社區服務、心理諮詢等領域的專業性社會團體參與的遠程服務支持平臺。加強與國內非洲商會、留學生社團組織等聯繫合作,依託網絡平臺開展對非防疫抗疫的各種“雲服務”。

5、支持國內高校、科研機構等跟蹤開展相關領域的學術和科研活動。

支持國內高校、科研機構等繼續關注和開展與非洲經濟社會發展相關的學術科研項目。建議以援非防疫抗疫為切入,設立與當前及後續相關的中非聯合國際合作研究項目,鼓勵國際政治、區域經濟、人文地理、公共衛生、民族宗教、社會學、人類學等相關專業和領域的研究人員進行跨國、跨學科合作,共同為國內民間社會組織參與援非防疫抗議工作提供政策建議和諮詢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