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悟“上善若水”的境界,對提高美文創作水平有哪些啟示?

皇城根下聽蟲鳴


上善若水,其實是指澤萬物而不爭,做人應如水,滋潤萬物,不與萬物爭高低。這是一個人的品格的至高境界。

若寫文也能達到這樣的境界,那麼肯定是不與凡俗爭高下了。到那時候,既然沒有爭強好勝的心,那麼美醜對你來說已經不再重要。


文言聞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老子以“水利萬物而不爭”來形容人的品德。為什麼這麼說呢,老子認為,水有以下幾德:常流不息,普及一切,為有德;流必向下,不逆行,或方或圓,順勢有義,浩大無盡,為有道;流百千丈不懼,為有勇;安放不論高低,為守法;量見多少,勿需削刮,為正直;無孔不入,為明察;發源必西,為立志;可洗滌潔淨萬物而不染,又善變。故君子每遇水必觀,自省之。

當今我等作文,必先起敬畏之心,立教化之意,方可立榜樣之形,正所謂立德立他,成人達已。


懶散人369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意思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潤澤萬物而不爭 ,水的道理與做人的道理一樣。

人們常說"文學"即"人學",做人的道理想明白了,寫文章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上善若水",水有哪些特性呢?

1.水是天下至柔至韌的事物。

我們常常說"柔情似水"、"順流而下"這樣一些成語,彷彿它最謙卑最柔弱。

《荀子》中有一則孔子觀水的故事一一

子貢問孔子:為何見到水就會停下來觀看 ?

孔子回答:因為它川流不息,而且遍佈四方,不管它流向低處還是流向曲折,都會沿著自己的水道一直走下去。

看似柔弱的水,實則最柔韌:水滴石穿、靜水深流,說的都是持之以恆。

寫出美文,也是刻意練習的結果,一直努力向前走,總有云開見月明的時候。

2.適應環境的能力。

水能夠盛放在所有的容器裡,能方能圓,能屈能伸。

作家托爾斯泰,只在面前有上等的宣紙,才能產生寫作的靈感。

寫作的儀式感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旦外在條件不具備,就寫不出美文來。比如說沒有香薰,沒有鮮花,沒有背景音樂,就無法進行創作。

比起才華,環境適應能力強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就。

3.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大度、包容、接納,這是一種胸懷。既有對知識的孜孜以求學無止境,也有見識上的不斷精進。如果認知固化,固步自封,就會孤陋寡聞,孤芳自賞。

以這種認知寫出來的文章,視野狹窄,觀點偏執,與美感毫不沾邊,怎麼會有人喜歡閱讀呢?

4.不爭,這是一種處世態度。

水潤澤萬物從來不會居功自傲,也不圖回報,這就是最大的善意。

面對功名利祿,也能波瀾不驚,微波不興。

如果我們寫作的時候,想的這篇文章讀者看了會給我帶來什麼樣的機會,會有多少人點贊,會有多少人閱讀,那這篇文章就無法寫作下去了,因為我們不能同時滿足所有人的愛好。

5.洗去鉛華的自潔能力。

"處眾之所惡,故己於道",洗滌汙淖,純淨立身。

我們每天穿行於水泥鋼筋的叢林,把自己偽裝成堅實的壁壘。

可是透過這繁華城市背後,還是會為清晨一聲清脆的鳥鳴欣喜,看見一個孩子把迷路的蚯蚓帶進土壤會感動好幾天。

這種暫時的逃離,讓我們知道自己的心仍然在溫熱的跳動。帶著這種心情寫下的文字溫柔而有力量,淡泊而又寧靜。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只有對水這種哲學式的體察與分辨,才能明白"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然後才會有所啟發,寫出令人心動優美和諧的文字。


毛桃桃


上善若水是老子認為人所具有的最高德行。《道德經》載:“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領悟上善若水的境界,對提高美文創作水平至少有四個方面的啟示:

一、美文傳遞心中之美,重在分享,而恥於爭名逐利。美文是以主觀感受書寫對客觀世界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是以美的文字傳遞心中的美景、美人、美思、美感。寫好美文,心中要有美,眼能發現美,筆能描繪美。如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美文創作的快樂在於分享和給予,不奢求名利。一個美文作者落筆之時,心裡總放不下名利,美文的品格也就自降一等。

二、美文創作路途漫長,貴在堅持,而恥於淺嘗輒止。美文寫作是創造性勞動,寫好美文不僅要有天賦,有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悟性,更重要的還是需要知識的積累、能力的訓練。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了“一萬小時定律”,指出任何普通人都可以達到所謂天才才能達到的目標,只需要付出10000小時的訓練。美文創作者只要勤學苦練,筆耕不輟,也必定能像一滴水能穿石一樣,憑藉持之一恆的韌性而取勝。

三、美文通達人之性情,得在包容,而恥於固執己見。美文之美,在於通情達理,情景交融,在於能夠調動讀者心中對於美的記憶和共鳴。美文創作者要有與自然、社會和人和諧共處的胸懷,有包容萬物、和光同塵的雅量,唯此方能接納萬物、體察萬類,找到與讀者同頻共振的心靈感應所在。美文創作者如果思想偏激、執念牢固,所思所想與大眾迥異,也就自然很難服眾。只有像水一樣,能盛入任何規則的容器,遇圓則圓,入方即方,才能顯示水的形態。而這看似無定勢、無常形,實則是更完美的保持了水的本質。

四、美文創作兼收幷蓄,長在低調,而恥於趾高氣揚。美文創作是開放性的,既可學習歷史通古今之變,又能借鑑中外名家利當下之用。要學人之長,就要心境平和,謙虛待人,甘當一個小學生,切不可自視甚高,目空一切,甚至唯我獨尊。要像水一樣,柔中藏著剛,謙中有至偉,不求高岸,善擇低處,從而既能聚而為河奔騰不息,又凝而為淵深不可測。

總之,美文創作文品如人品,功夫在文外,事實證明,一個能夠真正領悟“上善如水”的道理並身體力行的創作者,其美文也必定會美輪美奐,美不勝收。


皇城根下聽蟲鳴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無常形,順勢而為,為而不爭,方達所願。可以削平山川,都堵不住流水。

但流水不爭先,不是不求上進,而是尊重自然規律,不破壞均衡,不因小失大,迷失自我。對於美文創作來說,可以啟示,創作不能靠一時性急,而是要腳踏實地,多作各類知識的積累,還要深入社會實踐,循環往復,就像流水一樣,水慢慢地流淌,它不去爭先後,而是在一點一點地積攢自己的力量,到時候,有力量了,還在乎什麼先後呢?

細水長流,以待迸發。這就告訴我們美文創作,經驗要靠經歷堆積,才能獲得豐厚的積累。智慧不是一蹴而就,是從實踐活動中,通過理論思考,感悟後循序漸進,擁有發現細節的慧眼,細節決定成敗。待到力量充足,一擊而破,這才叫

“上善若水”給出的智慧。


叢林一棵樹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上善若水的釋義——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裡實際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由此可以知道,上善若水實際上講的是我們如何做人,怎樣做人。做人應該如水一樣,滋潤萬物,但是從來不會與萬物爭高低,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細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無色無味,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無所滯,它以百態存於自然界,於自然無所違也。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作為我們美文創作者來說,創作出美文應該深諳上善若水的境界,創作美文需要我們如水一樣,至善至柔,綿綿密密,可以潤物細無聲的表述出美文思想,同時也可以如水滋潤萬物一樣,將美文思想如春風拂面一樣帶給讀者,讓讀者可以心曠神怡,身臨其境。我們創作美文,需要一個平靜祥和的心態,如水一樣與世無爭卻又滋養萬物,就如我們人生之道,創作美文也是如此。

如果我們領域了上善若水的境界,那我我相信加上我們的努力,美文自然會水到渠成了。


櫻艾琳


上善若水是出自《老子》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我認為,對美文創作具有以下幾點啟示:

1.上善若水給我們的第一個啟示就是:不爭名逐利,不受名利汙染,不為了名利而急功近利的去創作文章,保證了美文創作的純潔性,不受利慾薰心的影響。

2.上善若水給我們第二個啟示就是:擁有像水一樣澤被萬物的品行,可以做到出淤泥不染,善於發現喧囂濁塵的世界裡的美好,進而以純潔的視角創作出特立於社會以外的高品質美文。

3.上善若水給我們第三個啟示就是:擁有水一樣的胸襟氣度,可以幫助我們豁達地超出塵世的魚龍混雜,包容,理解社會當中各種煙火氣息,既立足現實,又高於現實,不會輕易嬉笑怒罵,擁有自己獨立思想,才能更好的幫助我們創作出美文。

以上拙見,不足請斧正。




正在長大的小豬


“上善若水”境界高遠,對於美文創作有如下三點啟示:一、語言平實,天然雕飾。上善之文亦若水,水之善處在平淡,在淡雅。因此,我們在搞美文創作時,要多用平實的語言,少用華麗的辭藻;多用平白的敘述,少用深奧的囈語,力求營造一種清新、淡雅的文風,正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二、形式自由,內容豐富。水形態多樣,轉換自如;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生性自由,包容萬物。美文創作不是寫八股文,不是寫官樣文章,可以採取更加生動活潑的形式,在有限的篇幅內,體現更加豐富多彩的內容。三、潤物無聲,澤被讀者。水是甘霖,是清泉,能夠灌溉莊稼,滋潤口舌。美文就應該像春雨一樣,像泉水一樣,在潛移默化中,讓讀者受到教益,讓讀者得以解渴。



李詩特


“上善若水”,對美文創作的啟示有二:

其一,著眼於一個“善”字。曹丕《典論 論文》雲:文章乃千秋之偉業,不朽之盛事。著力強調文章在千秋萬代,始終對人的不朽的教化作用。所謂教化,就是以忠誠、孝悌、仁義、友善等善的因子積極引導人們始終崇真、向善、求美,逐步摒棄人性中背叛、忤逆、奸詐、虛偽等惡的品行,從而達到上善若水、神明自得的境界。《尚書 堯典》雲:詩言志,歌永言。唐代散文家韓愈在古文運動中,又將“詩言志”的思想,發展成為“文以載道”。什麼是“文以載道”?就是要以文承載儒家之道,以文弘揚和傳播文明和善意,以達到教化人心的目的。由此觀之,任何文章都應該以崇真為本,以向善為要,以求美為基,度人度己,發揮傳承人類文明、教育社會大眾的作用。以此觀之,“善文”,才是真正的美文;美文也必定是“善文”。

其二,著眼於一個“水”字。水,純淨自然,滋養萬物。在道家看來,“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也就是說,水有至高的品性,幾乎達到了最高境界。它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至柔至和,有容天下萬物的襟懷和氣度,乃是天下最美的事物。在美文創作中,也應力求文章的格局、格調與品位,就像水那樣順其自然、平和如鏡、澄澈透明。魯迅先生就曾把自己的文章比喻為小溪,亦可見魯迅對文章品位與內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但願每一個文學創作者,始終都能秉持善念,刻苦鑽研,創作出如水一般至情至性至柔至美的錦繡文章!


Mume淡痕69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大意是,做人最大的善,就象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這樣的品格才接近人生之道,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我們現在應該理解為,經常幫助別人做好事、獻愛心,從不圖取名利和回報。這就是崇高的品德,最大的善心善行。

上善若水多用於做人做事。自有語言文字以來,以水描寫、比喻人或事物的情景有很多。比如,似水年華,柔情似水,水滴石穿,窮山惡水,靜水流深,心若止水,高山流水,等等。

編者以為,文如其人,如果站在上善若水的境界高度創作美文,應該有以下幾點啟示,供參考。

一、柔美動聽、賞心悅目 ;

二、品格高雅、不落俗套 ;

三、胸懷寬廣、海納百川 ;

四、堅貞不渝、持之以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