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漢》——“正義的我不能坐視不管,他是無罪的”

導語

這部1957年的黑白電影《十二怒漢》,至今都還在無數高校內的電影學院和法學院被當作教科書。而在之後的幾十年間,又有多部改編電影。俄國有《12》、日版有《12個溫柔的日本人》、中國有《12公民》...

多部翻拍片有著不同的國家特色、法律差異,但都有著同樣的主題旋律,那就是【正義】

《十二怒漢》——“正義的我不能坐視不管,他是無罪的”

多版本的12怒漢

而原版《十二怒漢》則是將正義審判表現的淋漓盡致。這是場關於良知和法律尊嚴的對峙,緊湊的節湊、壓抑的天氣和小房間、讓人喘不過氣的暴躁氣氛、12個憤怒男人激烈的談話,讓觀眾在觀影后酣暢淋漓。

正如影片最後大家走出法院,看到烏雲過後的陽光,微微點頭致意,在憤怒的審判後迎來的是平靜的內心。我們每個人心中對【正義】的理解又增添了幾分敬畏。

《十二怒漢》——“正義的我不能坐視不管,他是無罪的”

十二怒漢

劇中有句臺詞,“這是美國司法制度中神聖的一條,這也是我們國家如此強大的原因。”那麼我們從【司法制度、人物衝突、人性】來解讀這部電影,解讀是什麼讓一個國家強大。



司法制度

影片開場既是一場庭審。鏡頭在法庭內外穿梭,法庭外人群來來往往,一片熙熙攘攘。但是法庭內部一片寂靜,莊嚴的庭審正在進行中。他們在審判一個男孩,因為有著鐵一般的證據說明他殺死了他父親。法官將生死大權交給12人陪審團,一場沉重的審判就此展開帷幕。

《十二怒漢》——“正義的我不能坐視不管,他是無罪的”

陪審團

陪審團制度則是影片的核心。影片的大多戲份是陪審團在一個不變的房間內激烈的討論。要弄懂這個男孩的生死大權為什麼能交給陪審團,以及陪審團的作用是什麼,就必須先明白什麼是陪審團制度。

美國的陪審團由有選舉權的公民組成,可分為大陪審團和小陪審團。大陪審團主要參與刑事案件,判定嫌疑人是否有權起訴;小陪審團則主要判斷嫌疑人是否有罪,也可處理民事訴訟和賠償案。大陪審團一般為23人,小陪審團為12人,影片中的12怒漢則為小陪審團。

《十二怒漢》——“正義的我不能坐視不管,他是無罪的”

陪審團投票中

陪審團是從選民登記冊中隨機選取的,所以陪審團成員互相不認識。這就保證了陪審團的公平性,他們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有著不同工作,並且之前幾乎從未見過面。陪審團是一種監督手段,是防止審判權的濫用以及限遏制司法腐敗的有效制度。

《十二怒漢》——“正義的我不能坐視不管,他是無罪的”

西方陪審團

陪審團制度在西方國家建立良久,而我國在1954年也確立了陪審員制度,陪審員由年滿23歲,品行良好,大多有高等文化的人員構成。雖然陪審團不直接參與案件的裁判權,但這項制度的重要意義是讓公民有權利更加民主地接近司法審判,讓公眾不光在網絡、媒體上遙遠的觀望,而是坐到法庭上表達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十二怒漢》——“正義的我不能坐視不管,他是無罪的”

我國司法

陪審團的出現是人類民主公平的表現,現在我們明白了陪審團的意義後,要處理一個棘手的問題。

陪審員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工作、階級,他們每個人的思想不同,對問題的看法不同,如何讓陪審團克服各自的意見,做出統一的判斷,判決男孩的罪行?

影片最精彩的辯論即將開始,準備感受怒漢們層層巨浪般的咆哮吧。



人物衝突

炎熱的天氣下狹小的房間內風扇卻壞掉,窗外烏雲滾滾,一場大雨將要來臨。面對互相不認識的人,大家都浮躁起來。這些都給接下來的激烈躁動和人物衝突埋下了伏筆。

十二個男人,十二種性格,將一個社會縮影到一個房間,人生百態也在這裡顯現。

本來眾人想速戰速決,儘快結束這已是板上釘釘的事。他們發起投票,以為會是全票通過“有罪”。第一次計票結果,11:1,8號陪審員投了“無罪”。這是關鍵性的一票,引起了陪審團的衝突和異議,沒有這一票這場精彩的辯論就不會出現。

《十二怒漢》——“正義的我不能坐視不管,他是無罪的”

8號

而他的“無罪論”原因僅僅是不想讓評審草草結束,他想讓大家坐下來和他討論討論,合理懷疑這孩子是無罪的。這看似故意找茬,其實流露出人性的光輝,他解釋道:“11個人都認為他有罪,我真的很難舉起手來,送那個孩子上電椅。”

正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讓我們面對一個人生死時刻有責任感和正義感。此時其餘陪審員還並未有著這樣的覺悟,但在一次次的投票和辯論中,眾人也逐漸在理智思考和對生命的尊重下轉變了觀念。

《十二怒漢》——“正義的我不能坐視不管,他是無罪的”

陪審團

用責任和憐憫敲開正義的大門後,編劇又用縝密的邏輯推理將來之不易的機會逐漸變成事實。

一項項的證據被挖掘出來,丟失的行兇摺疊刀、老人的證詞、目睹案發現場的路人...8號用一己之力把各種懷疑進行反駁,最後“鐵證”土崩瓦解,理智和合理推測佔據高地。越來越多的陪審員內心開始動搖,投出了“無罪”。

《十二怒漢》——“正義的我不能坐視不管,他是無罪的”

討論中的陪審團

影片的再一次高潮出現在10號和8號的對立衝突中。10號帶有嚴重的階級偏見,他說;“貧民窟出生的人天性頑劣,他們殺人不需要理由,就算有人死了他們也不會關心。”

這段話突出了三觀衝突的巨大矛盾,偏見矇蔽了他的眼,即使證據確鑿,即使嚴密推理,他都選擇視而不見。此時陪審團大多數人已放下偏見,放下憤怒,10號的發言並沒有讓任何人轉變立場,他引來了鄙視的目光,只能暗自退出。

《十二怒漢》——“正義的我不能坐視不管,他是無罪的”

孤立無援的10號

影片中的衝突數不勝數,每一次投票前後都是觀念的衝突與和解。而從開局的11:1到最後12票全數通過,這都是在解決衝突的過程。

而衝突的背後有著更深層的東西——人性。這也正是影片想要表達的內核,人性有缺點,但我們能用理智和正義去完善它。



人性

每一個陪審員都代表一種性格,每種性格的背後則透露著人性。我會著重講述從眾心理,因為這是本片的重要元素。

可以說影片中所有人都有著從眾心理,除了8號。

從眾心理有著眾多因素,比如缺乏自信。

2號正是這樣的性格,他很少發表自己的觀點,大多數時候都在隨大流。他很靦腆,缺乏自信,但他本質是善良的。這是他第一次參加陪審團,還給大家發糖吃,想討好大家。行為上的動作大多數時候就代表了心裡的想法,他的內心其實也是想討好眾人。他的觀點在內心藏著,直到後來有了同一站隊的人才敢發表觀點。

《十二怒漢》——“正義的我不能坐視不管,他是無罪的”

2號

不愛思考也是從眾心理的一大因素。

6號上班族說:“我只是個上班族,要動腦筋的是我的老闆。”這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我們隨波逐流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懶,懶得做出改變,懶得思考,懶得進步。

缺乏責任感,不重視問題,也會導致我們進行從眾行為。

7號球迷和12號廣告商就是這樣的人。7號在8號投出“無罪”票時是最激烈的,因為加長的陪審案會耽誤他晚上的球賽。最後投出“無罪”票也只是為了早點結束這場“無聊”的爭論。

《十二怒漢》——“正義的我不能坐視不管,他是無罪的”

7號

從眾心理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各個地方,我們學校裡的回答問題、社會上的公司開會、生活中的社交網絡發言...都存在從眾心理。我們難以克服,即使我們接受高等教育,有著獨立的思想,卻依然一次次陷入從眾心理的困境。

《十二怒漢》——“正義的我不能坐視不管,他是無罪的”

為什麼?原因很簡單,這是人類長久進化以來形成的自我保護功能。從眾心理能給人帶來歸屬感,從某種意義上說,從眾心理的成本低,效益高,這有助於我們免受創新帶來的風險。

但是從眾心理的壞處不言而喻,讓我們喪失自我價值、喪失獨立思維能力、甚至喪失自由...

而本片就是在講述從眾心理的弊端以及如何克服從眾心理。每個觀眾都能找到與自己相似的角色,並能在劇情的推動下反思自己能學到什麼。

《十二怒漢》——“正義的我不能坐視不管,他是無罪的”

十二個角色


結語

審判結束,12人全票通過“無罪”。影片並沒展示最後的庭審畫面,而是雨過天晴後,陪審團走出法院,在莊嚴肅穆的巨大法院石柱臺階前,8號和9號打了個照面,互相一笑,問了彼此姓名,然後各自離去,消失在人群中。

君子之交淡如水,他們只是一群心懷正義的普通人,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英雄。完成審判後他們又融入你我之間,成為國家的普通公民。

《十二怒漢》——“正義的我不能坐視不管,他是無罪的”

十二怒漢

那麼是什麼讓一個國家變得強大?是金錢?金錢會貶值,會買來,會賣走。是人才?人口增多加之世界化,人才會漸漸普通。是軍隊?在和平年代,軍隊的作用並不是讓國家變得強大,而是給國家強大提供基本保障。那麼是什麼?

是【正義】。正義會讓我們擺脫從眾心理,做出本該做的事;正義會讓階級偏見無處遁形,讓人人平等;正義會讓被錯判的少年重獲人生的自由。正義就是希望,哪怕一張“無罪”票,也能激發無窮人性的光輝潛力。

你認為真實的你在影片中對應哪個角色?你又會在什麼時候給男孩投出“無罪”票?在你的生活中,有過8號這樣時刻保持理性和獨立思考的人嗎?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文|影視后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