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計劃成功,會更加成功

我發現呀,很多年輕人喜歡按照以前的常識、規則、計劃、秩序,循規蹈矩的去生活與工作。


為什麼呢?


很簡單啊,羅振宇曾在《混亂》這本書中推薦語中說:


崇尚秩序、熱愛整潔,偏愛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對大部分人來說,就像一種根植於內心的本能,因為這通常意味著情勢盡在掌握。受這種“本能”驅使,我們從來沒有質疑過秩序帶給我們的好處,以及混亂帶給我們的麻煩。


說實話,這就非常被動。


就拿“一萬小時定律”來說吧,是很多年輕人一直崇尚的常識和人生信條,而且也都是按照這個常識來乾的,正因為我們受這個常識的驅動,於是有很多年輕人就通過不斷刻意練習,實踐一萬小時,不斷訓練自己,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


真的,在過去確實很有用,現在不過蠻可惜的,因為我之前看過的一本商業圖書,還寫的一篇文章告訴我們“一萬小時定律,已經過時了”。


因為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以前的很多你認為非常有道理的常識,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速度了。當然在這裡不是說我們可以無視常識,而要思考的是這個常識能否對我起到幫助和帶來價值,是否適合現在的發展。


書的作者蒂姆·哈福德是著名的“臥底經濟學家”,他認為:這種對混亂的忽視和本能的拒絕,讓我們遠離這個時代成功最需要和最珍貴的品質:創造力、應變力、適應力。


而我們想要擁有以上優秀的品質,就要摒棄那些以前所謂的常識、規則、舒適區,去擁抱混亂,在混亂中成長。


01

在混亂中去創造


羅振宇說:混亂,應對複雜世界反向創造力。


說的是,給了我們一種反向思考,我們只有身處混亂,才能激發我們的創造力,一味的追求秩序只會抹殺我們的創造力。


而創意,那就像強迫自己大腦裡的血液倒流。


人往高處走。人類根植於內心的攀登本能,讓我們每個人都成了登山者。比如我們學習一門課,還是寫一篇文章,都是希望自己在不斷改變,並且每一次的改變都會把我們推向一個制高點。


在我們平常的生活與工作中,我們習慣了按部就班、日復一日、拒絕創新,但當我們走出舒適,去擁抱混亂,我們會發現其實還有很多意外以及更好的選擇在等待著我們。

不去計劃成功,會更加成功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會陷入混亂狀態,並不是混亂狀態本身造成的,而是思維上的混亂造成的。


密歇根大學的霍莉·懷特以及來自孟菲斯大學的普拉特·沙阿做了一項實驗,他們研究一些患有重度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成年人,這些人已經在接受專業幫助。


和謝利·卡森實驗中的受試者一樣,這部分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患者創造力更強,因此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就拿自己來說,如果一開始我們就被安排好,生活和工作一帆風順,沒有一絲混亂,那我是不會有啥進步的。


02

在商業世界,擁抱混亂才會出奇制勝


沙漠之狐隆美爾、商業奇才貝佐斯、美國總統特朗普曾說:在戰場、商場和政壇中,如何製造混亂去迷惑敵人、取得勝利。


當然生活與工作中也一樣,有時混亂會製造出機會來考驗我們的隨機應變能力。


1915年1月末的一個深夜,德國決定對法國東北部馬恩省比納爾維爾市附近的法國軍營發動突襲,負責行動的是德國陸軍第三營,共有千名士兵。


第九連的連長渴望升官晉爵,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任務,他的名字叫埃爾溫·隆美爾(Erwin Rommel),時任陸軍中尉。


接到命令的隆美爾迅速率領手下向法軍前線推進。


九連士兵曾一度被敵方的槍林彈雨困在原地,但隆美爾覺得越是這種時候,越要火速推進,趴在原地無異於等死。


法國士兵見到德軍如此勇猛,嚇地落荒而逃。


德國士兵在硝煙中隱約看見穿著紅色上衣和藍色褲子的法國士兵四處逃竄。隆美爾乘勝追擊,帶領手下迅速攻破法軍第一道防線,緊接著是第二道、第三道,途中遇到法國逃兵統統擊斃。


隆美爾和手下埋伏好,趁法軍整營撤退時從左側伏擊他們。但是畢竟寡不敵眾,法軍很快發現了隆美爾,向他逼近。


隆美爾知道如果援軍再不出現他就會淪為法軍俘虜。這時,隆美爾的手下向他喊道:“我軍第三營放棄了進攻,第九連已經被法軍包圍了!”


進退兩難的隆美爾面臨2個選擇:要麼繼續堅守,直到彈藥耗盡後投降;要麼冒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敵軍炮火,穿越重重障礙撤退。


隆美爾兩個都沒有選,相反,他帶領手下發起了新一輪的進攻,法軍目瞪口呆,沒反應過來。隆美爾抓住時機帶領手下再次穿越鐵絲網向德軍陣地撤退。


等到法軍回過神來,隆美爾他們已經逃到了300碼(約275米)開外的地方,想追也追不上了。


這次突圍中,隆美爾手下沒有一人陣亡,也沒有一位傷員掉隊。


比納爾維爾一戰為隆美爾迅速成長為一位機動作戰大師奠定了基礎。隆美爾認為,在戰場上,將領不僅應該從混亂中尋找機會,還應該主動製造混亂、製造機會。

不去計劃成功,會更加成功


隆美爾行動敏捷,經常獨立作戰,趁敵人還未反應過來迅速找到突破口,他會利用每一個突破口給敵人制造更多混亂,為自己爭取更多機會。


隆美爾善於製造混亂,創造戰機,因此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他總是能在敵人迷惑他之前成功迷惑對方,因此贏得了“沙漠之狐”的稱號。


03

在混亂中提高適應能力和成長


萬維鋼說:作為一個人,身處這個充滿機械化、標準化、規則化的現代世界之中,你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一個什麼樣的選擇?具體來說,就是你是選擇循規蹈矩,還是選擇自由獨立。整潔的背後是循規蹈矩,是把人機械化;混亂的背後是自由獨立,是讓人更像人。


話說,有時候我們確實會小看了混亂。


我們都覺得隨性會損害工作效率,比如文件夾不整理效率低,郵件不分類效率低,不制訂工作計劃效率低。


實際上,這是一種普遍的誤解,研究發現,循規蹈矩的生活效率更低。


把文檔分類整理純屬浪費時間,因為花很多時間分類整理,保留的的確很可能是一大堆將來根本就不會用到的文檔,還可能因為整理花了心思而不捨的扔掉。


安逸是創意最大的敵人,我們要時刻讓自己保持警醒,給自己製造意外,讓自己對眼前的局面失去掌控,你才能仔細警覺這一局面,並看清它,找到破局的方法或者出口。


不去計劃成功,會更加成功

有時候在團隊決策時,我們可能為了維持團隊和諧統一,做個老好人,不敢提出有爭議性的觀點,可能導致決策失誤。


而混亂多樣性可以提升我們認知多樣性,當我們的認知多樣性不斷提高,那你個人的創造力就會爆棚。


最後,希望我們在混沌的世界裡認清自我,在混亂中追求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