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錘幫-西漢姆聯隊的主題曲 每個泡泡都是球迷的希望

小朋友最喜歡的泡泡,搭配著悠揚的樂曲《I’m Forever Blowing Bubbles》,飄浮在準備激烈開打的足球場中。如此違和的場景,是西漢姆聯隊(West Ham United F.C.)主場的賽前必備儀式。素有「鐵錘幫」之稱的西漢姆聯隊,是如何跟泡泡結下不解之緣的呢?

漫天的泡泡 是眾人的盼望



I'm forever blowing bubbles,

我永遠都在吹泡泡

Pretty bubbles in the air,

亮晶晶的泡泡飄在空中

They fly so high, nearly reach the sky,

它們飛得很高,直達天際

Then like my dreams they fade and die.

卻像我的夢,消失的無影無蹤

Fortune's always hiding,

運氣永遠不在我這邊

I've looked everywhere,

我已經找了它許久

I'm forever blowing bubbles,

我永遠都在吹泡泡

Pretty bubbles in the air.

亮晶晶的泡泡飄在空中

西漢姆聯隊的前身是譚姆斯鐵器隊(Thames Ironworks F.C),顧名思義是由一家制造鐵器及造船廠的老闆所創立的球會,隊徽則有兩支標誌性的鐵錘。

2016 年搬到倫敦奧運的主場館—以倫敦碗做為新家後,仍持續保留賽前,漫天的泡泡搭配《I’m Forever Blowing Bubbles》的儀式。

眾說紛紜的泡泡起源

有幾種廣為流傳的說法,但仍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畢竟球迷歌唱的文化,是慢慢塑型而成,早期的資料對相關記載有限。

事實上,這首歌是在 1919 年於美國發行,並在 1920 年代才開始在英國廣為流傳,當時的足球迷,時常一起哼唱時下的流行歌曲。

為鐵錘幫寫下許多書籍的著名球迷 John Northcutt,曾針對傳唱的起源展開調查。而這一切要從肥皂廣告,和一位西漢姆聯的青訓球員 Will Murray 說起。

相傳 Will Murray 和當時知名肥皂廣告中的小男孩十分相似,進而得到 Bubbles Murray 的綽號。自此球迷都會在他上場時,一起唱出《 I’m Forever Blowing Bubbles》。


鐵錘幫-西漢姆聯隊的主題曲 每個泡泡都是球迷的希望


俱樂部的歷史學者 John Helliar 則有不同的故事,西漢姆聯隊在 1920 年代曾邀請 Beckton Gas Works 樂團,在賽前和中場進行表演。歌單內正好有《I’m Forever Blowing Bubbles》,之後相當受到歡迎,便開始在球迷圈傳唱。

然而,John Northcutt 還有提出另外一種說法,他參考歷史學者Brian Belton 的看法,指出「泡泡歌」是二戰期間,倫敦東區群眾在防空洞避難時,時常唱的歌曲,逐漸演變成凝聚士氣的主題曲。

根據 Brian Belton 所述,1940 年西漢姆聯贏得戰爭杯(League War Cup)時,這首歌在西漢姆聯的賽事中響起,也許是球迷認為能夠帶來好運,進而延續至今。

無論是哪個說法,都存在一絲可能性,但最重要的是,它能凝聚球迷和球員的情緒。這也是許多球迷喜歡現場,勝過在家看轉播的一大原因。

棒球的泡泡 也曾破掉

相信許多球迷都聽聞過芝加哥白襪在 1919 年有八名球員遭控打假球,故事輸掉世界大賽的事件。後來被翻拍成電影《八面威風》(Eight Men Out),電影中有一幕,導演刻畫的明眼記者 Ring Lardner 便在火車上,巧妙的抽換歌詞,以同樣的旋律:

I'm forever blowing ballgames,

我一直在輸球

Pretty ballgames in the air.

美好的球賽在空中

I come from Chi,

我來自芝加哥

I hardly try, just go to bat and fade and die.

我幾乎沒有攻擊的慾望,只是走進打擊區然後出局

Fortune's coming my way, that's why I don't care.

財富還是會進到我的口袋,所以我一點也不在乎

I'm forever blowing ballgames, and the gamblers treat us fair.

我繼續在輸球,但賭徒會善待我

Ring Lardner 用詼諧反諷的手法,唱出當時芝加哥白襪隊的悲歌,作為一位職棒球迷,我感觸良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