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看哪本書,喜歡哪一話,你有什麼啟示?能與大家分享一下?

木子墨清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這是最近看的毛姆的書巜月亮與六便士》,超喜歡的一句話。

雖然,這本書以前也看過,但再次讀他,還是滿心歡喜,特別是這句話。也許一個對六便士拼命追逐的人,是感受不到這句話的深刻涵義的。而我,卻在這句話裡,體會到了與我不可分割的夢幻世界。

誠然,我們活著,是少不了對六便士的需求與渴望,也就是金錢的存在,它是讓一個人活著的基本保障,這一點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在看見滿地六便士的時候,是忘記了招頭去欣賞一下夜空中皎潔的月亮,從而也在六便士面前,迷失了自己。

滿地的六便士,或許能在短時間內,給人的貪慾帶來快樂與幸福感,可在我看來,這種快樂與幸福的存在,它一定是稍縱即逝的,除了醉生夢死以外,其內心是枯竭而空洞的,而月亮,卻還是如此的美麗。

願我們都做一個能夠看得見月亮的人吧。


笑如秋水


最近看了一本有趣的書,叫做《動物莊園》,是英國偉大的人道主義作家、新聞記者、社會評論家喬治.奧威爾所著。

這是一部政治寓言體小說,“所有動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加平等”是這部小說的主旨。

在西方文學史上,自《伊索寓言》以來,歷代都有以動物為主的童話和寓言,但對20世紀後期的讀者來說,此類作品沒有比《動物莊園》更中肯地道出當今人類的處境了。

在“曼娜莊園”內,飼養著各種牲畜,它們都是農場主人的私有財產,等待他們的只有一生勞動以及最後被賣掉和被吃掉的下場。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農場裡的一頭叫老麥哲的豬提出了“人類剝削牲畜,牲畜須革命”的理論,雖然它隨後即死去了,但動物們卻成功被洗腦,很快掀起了一場由豬領導的革命,趕走了原來的剝削者農場主,實現了牲畜們“當家作主”的願望。

嚐到了革命後所獲得的果實甘美的動物們,把農場更名為《動物莊園》,並且制定了農場的憲法—— 七誡。

然而,這些飛上天的豬們,剛剛做為莊園的住人,內部即發生了分裂,一頭豬被宣佈為革命的敵人。

此後,獲取了領導權的豬擁有了越來越大的權力和越來越多的特別待遇,逐漸脫離了其他還在勞作的動物,最終蛻變成為和人類完全一樣的牲畜剝削者,《動物農場》的名字成了被廢棄的虛無。

本書有許多令人記憶深刻的句子,比如:

1、“人的區別性標誌是手,人正是用它來幹一切壞事的。”

2、“農場的每一隻動物無不各顯神通的向人們進行報復。”

3、“十二個嗓門同時在咆哮,看上去全部是一個樣子,於是也就不用再去思索豬的臉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窗外的動物看看豬,再看看人,然後再看看豬;但他們已經無法辨別哪個是豬,哪個是人了。”

大家不妨讀讀這部《動物莊園》小說,會從荒誕的故事情節中,感受到的不只是有趣,還有一定很深的意味發人深省。


林沐彩的草稿箱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 村上春樹

跑過一趟全程馬拉松便會明白,在比賽中勝過或負於某個特定的人,對跑者來說並不是特別重要。倘若成了奪冠的熱門選手,超過眼前的競爭對手便成為重要的課題。然而對參與比賽的普通市民來說,個人的勝負並不是重大話題。也許有參賽動機就是“我可不願輸給那小子”的人,這大約足以成為練習的動力。然而,那位競爭對手因故不能參加賽事的話,此人的參賽動機勢必將告消失或減半,那麼他作為一個跑者,就不可能長期堅持下去。

其實道理很簡單:當立志向要做某件事的時候,不要鬥氣,也別三分鐘熱度,仔細分析一下事情的邏輯,踏實的想一想,這樣才能長久。

這麼簡單的邏輯,我今天才懂。


楓夜夜夜耶


在看雨果的“悲慘世界”,很喜歡。

看到在第一部第二卷十二節,我們的主人公讓·瓦讓剛剛從監獄釋放,在無人願意幫助他的時候,米里埃主教接受他並願意相信他讓他住在自己家裡,而主人公缺惡性復發,半夜偷走主教家的兩副銀燭臺,結果被憲兵抓住,當憲兵把他帶到主教家時對峙時,主教卻對憲兵說,這兩副燭臺不是他偷的,是我送給他的。並對讓·瓦讓說:“讓·瓦讓,我的兄弟,從今後,您不再屬於惡,而是屬於善了。我是在贖您的靈魂,我把它從陰暗而墮落的思想裡贖回來,交還給上帝”。我很喜歡這句話。

點滴之善,可能就會給一個人莫大的救贖。在現在這個浮躁的到處是利益交換的社會,保持初心很難,但不應該放棄。修行我們的善,聰明而善良的活著。





穗穗書


最近正在讀《小王子》,這本書我很小的時候就在雜亂的書堆裡面拿起閱讀過,觸動很深。最近重新再讀了幾遍,有新的感悟。推薦你們去看一下第六章。

“Bit by bit I came to understand the secrets of your sad little life…For a long time you had found your only entertainment in the quiet pleasure of looking at the sunset”讀英文更有感覺,這樣的句子慢慢讀者就能體會出小王子的憂傷,不對,準確來說,應該是憂鬱,因為是小王子,所以這一份憂鬱只是淡淡的,不是很濃郁,就像落日下金黃色的麥田裡吹過一陣清風,是一種香甜的味道。

小時候我很羨慕小王子,可以有一個自己的星球,它一點也不大,剛好夠自己住進去,但是現在我會覺得,那本身就是一件無趣的事情,待得久了,我也會像小王子一樣去其他的星球看看。

在這一個章節的結尾,有一個很經典的片段:

"One day," you said to me, "I saw the sunset forty-four times!"

And a little later you added:

"You know-- one loves the sunset, when one is so sad…"

"Were you so sad, then?" I asked, "on the day of the forty-four sunsets?

以前我讀這一段的時候,覺得這一段很奇怪,因為我不知道為什麼小王子會如此傷心

現在,我覺得,小王子是孤獨的,我並不喜歡將小王子和玫瑰花的感情理解為愛情,但我又無法將其定義為另一種感情,所以每當有人說到小王子和玫瑰花高尚的愛的時候,我會覺得很奇怪,但我又無法用另一種概念去詮釋他們的感情。

正如一些人所評價的:任何事物的存在的意義,都不是通過現實的價值衡量的,不同事物的價值在不同人的眼中都不一樣。而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在宇宙中不同事物的意義都是自己衡量的。人只能活在自己的主觀世界裡。

就像文中提到的“星星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對於旅行的人來說,星星是指路的嚮導,對於有些人來說,他們是細微的亮光。對於學者來說,他們是研究的課題。對於我遇到的那個做生意的人來說,他們是財富。但對於所有這些人來說,星星是沉默的,只有你的星星和別人的不同…”

每個人讀小王子都會有自己的感受,就像上文中的四十四次落日(原本是四十三次,為了紀念作者寫成四十四次),可能有人會說:那小王子是有多傷心啊。

我們不是二維世界裡的小王子,無法理解他到底是多麼悲傷,年輕的我們覺得悲傷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於是大家都在為著不值得的事情而悲傷,後來,我們長大了,覺得難為情,又開始諷刺我們曾經的悲傷,戴上面具,學得圓滑世故。這也是一件很悲傷的事情不是麼?

親愛的你,是否知道小王子四十四次日落的悲傷呢

也許許多的故事,都隱藏在最後無聲的回應中。



Ellie234


你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最近正在讀《浮生六記》。沈復在引子寫道:東坡雲:“事如春夢了無痕。”苟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所愧少年失學,稍識之無,不過記其實情實事而已。若必考訂其文法,是責明於垢鑑矣。我喜歡這段話。原因有三:


其一:暫且不說《浮生六記》其作品被世人給何以評價,當看沈復說言:“年少學業未成,稍微識字,只不過記下那些親歷的實情實事而已,若非要考訂文法,便如向蒙塵垢的鏡子求光明。”這等謙卑的態度,卻流下了一本經典自傳體筆記散文,這等文人風骨,值得學習,做學問自當如此。

其二:沈復因擔心“事如春夢了無痕”,所以留下了《浮生六記》這本深得生活之“真”和“趣”,訴盡人生歡笑和淚水,感染人心的作品。寫作其實就是這麼簡單,一切來源於生活,就像沈復那樣,不過記其實情實事而已。

其三:“事如春夢了無痕”這句不僅僅是因為沈復道出了寫《浮生六記》的原由,這句詩其實也是芸(沈復的妻子)的一生寫照。這個女人,是最可愛的一個女人,和沈復少年時就兩小無猜,戀戀不捨,這種婚姻的開始才有了賞玩于山水花樹,晨光月影之間,追求閒適、自由的生活情趣。也因她才有了文學中最溫柔細膩閨房之樂的記載。這種如芸所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生活,是最美好的愛情。但也是因此,最後落到和心愛之人生離死別,落到無家可歸的地步。如果不是因為這本書,我還不知道那個時代曾有過這樣一個女人,就這樣的飽嘗過閨房之樂與坎坷之愁。最後只留一句嘆息:“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王大可的浮生散記


推薦《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該書的前半部分主要寫了海倫變成盲聾人後的生活,後半部分則介紹了海倫的求學生涯。

我比較喜歡第十八章 信心與希望

這一章節描寫了海倫在1984年被安排進入紐約市的萊特一赫馬森聾入學校上學,選擇這所學校的原因是為了提高語言和讀唇的能力,遇到的一些困難,在讀了《被強迫的醫生》兩遍之後,在唇讀和說話能力有了很大進步,這個毛病加上自己的愚鈍,給自己和老師帶來了無窮無盡的麻煩。不僅時常胡亂推測,而且還武斷地亂下結論。因此,愚笨之外再加學習不得法,在中央公園我惟一喜歡的地方,在這座宏偉的公園裡,我擁有很多的歡樂。

我最喜歡人們給我描述它的景色。

萊特一赫馬森聾入學校的老師們常常想盡各種辦法,讓聾啞兒童享受到普通孩子們所享有的各種學習機會,即使是我們之中很小的同學,也充分發揮他們被動記憶能力強等特點,以克服先天性缺陷所造成的限制。 

在離開紐約之前,這些光明而無憂無慮的日子裡對莎莉文小姐和我尤其如此。只要一想起他對我們慈愛和對我們困難重重的學習所給予的關切,我們就信心百倍。

本章節描述就是這些,在紐約所發生的事情,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在想起最瞭解和敬愛的人的時候,又會信心加倍充滿希望。


V思維視覺


最近在看瑞土作家瓦爾澤《漫步人間》的散文集。

其中一篇短途漫步結尾寫道:人不需要看見很多特別的東西,這樣已經夠了。

文章的篇幅很短,描寫一次在山間的散步,迎面而來的河流,偶遇一位年輕的工匠,看見幾個孩童,幾輛車迎面駛來,低矮的村莊,顯得格外的美麗。

白描似的語言,清澈見底。

想起現在,自己看過的許多文章,長篇大論,來勢洶洶,殺氣騰騰,雷同的熱點,相似的博影球。

看過之後沒有留下一點印象。

瓦爾澤的文章這句話,則給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生活並不需要那麼轟轟烈烈,平平淡淡就是極好的。

給我以啟示:在平淡中發現真實的美,自己的人生才能活得優雅從容。




海上佛塵


我只說一本書,毛姆寫的《人生的枷鎖》。這本書足以啟示年輕的你我,我當年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整整鬱悶了一個星期,後來再去細想書中的內容,突然像是得到解放一樣。

如果能早一點看到這本書,

我也不至於每天在瞎想人生到底怎樣才有意義,也不至於落到現在這般模樣,哎....

總之,這本書對我改變挺大的,它讓我有了一個不一樣的視角來對待世界和自己。

主人公是一個不斷找尋生命意義的追夢人:菲利普·凱里

菲利普小的時候在教會的皇家公學唸書,

但在學習的過程中,菲利普越發覺得宗教在鉗制著人們的思想,

宗教逐漸讓人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人們對權威極其盲目地崇拜和信奉,

於是,菲利普沒等畢業就離開了皇家公學,即便他當時是學校裡十分優秀的學生。

菲利普為了探尋自己的人生意義,輾轉於歐陸和英倫之間,學習繪畫。

他堅信自己比他人優秀,有足夠的天賦,將來一定能成為偉大的畫家。

但是,事實並非如他所願。

在他的求學過程中,他發現有些人的繪畫比他高強很多,可就是鬱郁不得志。

無奈,他或許感受到這裡面是沒有什麼道理可言,

最後他接受了現實,接納了自己的繪畫是平凡的,是不完美的。

菲利普知道繪畫不能讓他繼續生存了,

為了生存,他選擇了普通人通過勤學苦練便能養活自己的事業:從醫。

可學醫的歷程也並未順利,

他曾為戀人荒廢學業,又將父親留下的一小筆財產耗費許多,

還遭受買賣股票的巨大虧損,

一時生計無著,後來在一家服裝店當招待員,才免於流落街頭。

最後,他從事著醫生的職業,有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可他也要看著身邊的好友相繼去世。

菲利普飽嘗人間艱辛,歷經世態炎涼,

他逐漸認識到生活並沒有意義,

所謂的酸甜苦辣不過都是編織成人生格局的花紋,

生活只不過是滿足一個人的樂趣而已。

他甩開了年少凌雲志的誓言枷鎖,

不再遵循別人的嘴說手寫的理想行事,

不再盲目地深究那些所謂的生活本質或意義。





索隆大叔


我最近在讀《魔戒》的第一部《魔戒同盟》。我最喜歡的一段話出自其中第二章 往昔陰影 中甘道夫對佛羅多說的,“許多活著的人都該死,一些死了的人卻該活,你能把命還給他們嗎?若是不能,就別急著斷人生死吧。即便是極有智慧的人,也不能洞悉萬物的一切。”

在現實中,有黑暗的地方就會有光明,有壓迫的地方就會有反抗,可最終並不都是以童話故事的結尾為結束。戰爭中,手上沾滿鮮血的戰犯們被遣送回國,而那些英勇無畏的戰士們,無辜的百姓們,他們卻早已看不到今日的勝利。雖然我們不能把命還個那些無辜的人,但是我們要帶著這些人的遺願,讓我們自己變得更加強大。當然對於那些侵略者來說,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是法西斯主義的擁護者,也會有人強迫的拿槍上戰場,被迫參與戰爭。在社會中,也不乏人們暗自的伸張正義,去制裁那些逃脫法律制裁的人,難得這些人該死?難得該死的不是那些表面光鮮亮麗,但身處骯髒之地的虛偽之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