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十一)小吉坡

今天我們來說說老昆明的小吉坡: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十一)小吉坡

第十二坡:小吉坡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十一)小吉坡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十一)小吉坡


小吉坡,南起翠湖北路,北至文林街,長87米,北高南低。原來是一片荒坡。清代以後,官吏士紳紛紛在此建房,以佳言吉語取名小吉坡,這裡多為磚木結構庭院式建築。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十一)小吉坡

小吉坡坡頭有一塊牆面上設置了扇形的“小吉坡簡介”牌

小吉坡坡頭有一塊牆面上設置了扇形的“小吉坡簡介”牌,其中不僅介紹了小吉坡的起源,還提示該坡段與翠湖北路交叉口處是雲南唯一的狀元袁嘉穀的舊居。現在小吉坡兩側都是居民樓,中段西側是昆明市教研科學研究院,東側居民樓中間是周忠嶽舊居,他曾參加光緒二十九年(1903)應癸卯科鄉試,中第一名,稱解元,後出任國民政府內政部長。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十一)小吉坡

小吉坡坡腳與翠湖北路相交處是袁嘉穀故居。


袁嘉穀(1872-1937年),字樹五,號澍圃,晚年自號屏山居士,雲南石屏人。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4年)的,袁嘉穀名列經濟特科考試一等一名,俗謂中了狀元。後來,袁嘉穀在雲大執教十餘年,是雲南文化名人。雲南獨一無二的全國狀元。袁嘉穀的字,自創一體,世稱“袁家書”。從封建王朝的狀元,做到現代高校的教授,古今唯一人,天下亦唯一人,這便是袁嘉穀。袁嘉穀故居是一幢清代典型的木結構四合院民居樓房。故居內的陳設、展覽是瞭解石屏文化歷史的一個重要窗口。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十一)小吉坡


小吉坡東側居民樓中間是周鍾嶽舊居,從群藝館那巷口進去,就能看見一座略顯滄桑的西式三層建築——周鍾嶽公館。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十一)小吉坡

周公館是三層建築,每層五間,正中三間,左廂右廂各一。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十一)小吉坡

周公館所在地過去叫若園巷,若園巷以巷內大戶張若園之名為巷名。張若園是政界人物,若園巷的老房子是周家從張家買過來的。若園巷原先是與小吉坡相通的。若園巷是很有些故事的。現在巷沒了。幸好周公館居然尚存,也算不幸中之大幸了。下面說說周鍾嶽。周鍾嶽(1876年10月-1955年5月),字生甫,號惺甫、惺庵,白族。雲南省麗江府劍川州(今劍川縣)人,老先生做過雲南省省長,還是書法家,南京“總統府”三字就是他的墨寶。早年蔡鍔請他為五華山都督府寫“光復樓”三字和“護國門”三字。後來龍雲又請周為他代筆寫了廣為人知眼熟的“石林”二字。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十一)小吉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