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離世17週年:從24樓一躍而下,絕非“一時想不開”那麼簡單

張國榮離世17週年:從24樓一躍而下,絕非“一時想不開”那麼簡單

風繼續吹,不忍遠離。

每逢4月1日,小康醫生都會聽這首歌。

27年前,程蝶衣拔劍自刎,在《霸王別姬》裡以絕美的姿態告別世界。

17年前,飽受抑鬱症折磨的張國榮,從文華酒店的24層縱身越下,將自己生命永遠定格在47歲。

因此,對於這一天,包括小康醫生而言,這是一個不一樣的“愚人節”。

張國榮給世上留下最後一封信,上面寫道:“我這一生沒做壞事,為何要這樣對我?”

是啊,一生從未做壞事,為何要遭受抑鬱症的折磨呢?

張國榮離世17週年:從24樓一躍而下,絕非“一時想不開”那麼簡單

抑鬱症,只是“不高興”?

作為這個時代“時髦”的疾病,我們總是每隔一段時間都能聽到各種知名人士患上抑鬱症。

早在幾年前,世界衛生組織就已經將抑鬱症列為世界首位的致殘疾病,目前全球大約有3億抑鬱症患者,遠遠超過那些看上去“更致命”的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癌症等。

張國榮離世17週年:從24樓一躍而下,絕非“一時想不開”那麼簡單

很多人對抑鬱症的認識只限於“不高興”,甚至不少人認為抑鬱症只是心情不好。

但小康醫生認為,“不高興”這詞恐怕太輕了,“壓抑而至絕望”更符合這種疾病,早有科學研究證實,重性抑鬱障礙患者的大腦,已經產生了一系列結構與化學變化。

張國榮離世17週年:從24樓一躍而下,絕非“一時想不開”那麼簡單

就好比交通信號,紅燈、綠燈同時出故障,抑鬱症患者大腦裡的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單胺類遞質”傳統系統(神經元之間通話的狼煙信號)開始變得異常。

患者無法正確判斷,大腦自動屏蔽正面信號,同時不斷傳遞負面情緒,大腦無法產生多巴胺,清晰的思維、計劃以及判斷力也隨之喪失。

長期下去,患者的大腦信息處理發生結構變化,負責情緒、理智的海馬體、杏仁核、前額葉等結構發生持久的變化,絕非“一時想不開”那麼簡單。

張國榮離世17週年:從24樓一躍而下,絕非“一時想不開”那麼簡單

抑鬱症,不是你的錯

由於很多人對抑鬱症的瞭解可能遠不如癌症那麼深入,抑鬱症患者常常因為心理負擔而無法得到有效的治療。

但在大多情況下,抑鬱症可管理可治癒,它就像大腦的“重感冒”,並非個人性格或心理缺陷導致。

因此對於抑鬱症如同對待其他疾病一樣,需要積極的心理干預與藥物治療。

抑鬱症,到底是什麼樣感覺?我們又該該如何正確對待呢?

也許下面這張圖,給你說出了答案:

張國榮離世17週年:從24樓一躍而下,絕非“一時想不開”那麼簡單

張國榮離世17週年:從24樓一躍而下,絕非“一時想不開”那麼簡單

張國榮離世17週年:從24樓一躍而下,絕非“一時想不開”那麼簡單

張國榮離世17週年:從24樓一躍而下,絕非“一時想不開”那麼簡單

張國榮離世17週年:從24樓一躍而下,絕非“一時想不開”那麼簡單

張國榮離世17週年:從24樓一躍而下,絕非“一時想不開”那麼簡單

張國榮曾經說過:“人除了去愛別人,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欣賞自己。”

十七年過去了,從他剛離去時滿世界流言四起,到現在人們廣泛承認他的成就與魅力。

他用自己人格力量去證明,他在《永遠記得》那首歌裡唱過的歌詞:

“是時候相信,紛擾不過閒事,”“到頭來,時光洗禮,唯有風采會留低。”

風繼續吹,懷戀那顆璀璨之星。

張國榮離世17週年:從24樓一躍而下,絕非“一時想不開”那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