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如何重塑我們的教育觀?一位資深校長的三點思考

疫情如何重塑我們的教育觀?一位資深校長的三點思考

疫情給全世界按下的“暫停鍵”,但同時也讓我們難得的機會去深度思考——

以前我們覺得學校要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知識和道理,但偏偏疫情的出現讓我們第一次意識到“不確定”才是不變的真理;

以前我們認為“人定勝天”,今天我們才意識到,面對病毒人類也會束手無策;

以前我們愛競爭、比賽,但面對疫情,我們不得不承認,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然實現……

作者:林敏,上海西外外國語學校總校長。

好的教育,“製造”偶然性和不確定性

今天午餐時,看了會兒“Hard Talk” 這一對談節目,主持人與一位著名的企業老總兼作家,在討論歐美變得愈來愈嚴重的冠狀病毒感染疫情,以及由疫情而引起的對人類一些固有觀念的挑戰,特別提到了:

我們總是要盡力避免不確定性(Uncertainty),總要用各種方法去尋找可預測把握的確定性(Certainty)。

在我們學校的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努力告知孩子們的,都是千真萬確的、不變的知識與道理。也在課堂內外,努力替孩子們營造出非常規範有序的生活學習流程與結構。一切都在老師家長掌控中,學生個體的發展,都被按可量化、可標準化的程式規範而設計、安排和實施。

我們不喜歡各種“出格”與“偶發”現象、討厭變化與變動,更不歡迎一些突然間冒出的“奇思怪想”與不確定性。慢慢地,一種只適應於常態、可預測、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的程序化的思維與行事模式便會內化於我們的生存狀態。我們會讓孩子們漸漸地喪失應對各種非常態的“偶然”與突發事件的能力與心理承受力。

其實,真實的大千世界和人類的社會生活,充滿著各種不確定現象,任何“偶然”、突發的事件,也是必然過程的有機部分。世上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不確定性的存在!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的不確定性,應成為我們孩子安身立命的出發點。

我們要讓孩子們明白知曉,這個世界和我們過去、現在和未來所經歷的生命過程,充滿著各種“偶然意外”,我們不能迴避這些“偶然意外”,而要將這些儘管會給我們帶來挑戰壓力的現象看作是必須正視面對的“必然”。不畏懼、不退卻、也不怨天憂地,悲觀厭世、覺得是“世界末日”。

疫情如何重塑我們的教育觀?一位資深校長的三點思考

培養孩子正常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偶然意外”的意識與能力,讓孩子逐漸養成面對突如其來的各種危機的心理素質 ,使孩子理解生活與生命中的各種不確定性,也是好教育必須要有的重要內容。

所以,真正的好學校與好家庭,都要有意識地將孩子們日常凝固板結化的生活學習的結構流程加以調整,予以靈動變化的機制與多維空間。

要努力讓孩子們有自我探索、試錯、摔倒、失敗等各種意外偶然,真正培育孩子的抗壓抗挫力。當孩子碰到各種突發的社會與人生的危機時,便會有從容面對的內在心理素質與自我掌控力。

從“人定勝天”,到人與萬物“和諧共生”

疫情中,我們都在思考,那肉眼都看不見的小小病毒,卻能對人類造成這麼嚴重的傷害,使整個社會的正常生活停擺。孩子也在問,爸爸你不是老說,人是“萬物之靈”,怎么這次“不靈”了……

我們人類這麼多年來,尤其是工業革命以後,一直有著“人定勝天”的優越感,覺得這世界上,我們就是“萬物之靈”、“天之驕子”,什麼生物、動物,外部自然、天地宇宙,都是人類可征服掌控的世界。我們“唯我獨大”,總是以人類的“一己私利”,蔑視和全然不顧天地自然的其他物種和生命的生存發展。

疫情如何重塑我們的教育觀?一位資深校長的三點思考

最近二、三十年,隨著高科技、信息化及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們更是信心滿滿,似乎人類可以上天入地、去火星、用5G, 我們可以無所不知、為所欲為。自然宇宙中沒有哪件事能難到我們,只要我們想要想做的,其他一切都得替我們讓路。

人類的慾望無限膨脹,我們其實也明白,由於人類一味追尋自身的“發展”,尤其對物質生活永無止境的追求,我們不惜破壞環境自然,不惜汙染大氣水源、不惜讓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也不惜砍伐森林、讓許多物種生命消失...

雖然我們中有不少有識之士,也不斷大聲疾呼,試圖扭轉人類生存的趨勢,讓我們能真正與自然和諧相處、融為一體。讓我們減少只顧自己改善發展,而不顧自己所處“生態環境”平衡的私慾。

但我們大多數人,仍然是“裝聾作啞”,假裝沒聽見這些聲音,依然是我行我素,“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

人類這樣以“一己之利”、不顧天下的自我發展模式,一定會碰到瓶徑,路會越走越窄。也許,這次冠狀病毒在全球的肆虐,也是對全人類最好的提醒與警示!

我們該醒醒了!孩子,人類不是萬物之主,我們也不是萬能的,我們不能有這種“萬物皆為我用”的自私自我心態,要重新調整我們和自然萬物、天地宇宙的關係。

我們與所有“生態環境”中的生命存在都應是融合共生的關係。我們人類不是“一家獨大”,而應降低姿態,變孤傲自大為謙遜合群。(Humble and co-existence).

人類對自己在自然宇宙、天地萬物中原有的中心位置的重新調整定位,會使我們有著更謙卑、但會變得更健康和諧,更可持續的生存發展狀態。世上萬物,本應和諧共生,形成有機發展的綠色生命圈。

但願通過這次考驗,能喚醒我們的良知,讓我們以一種更謙遜平和的心態,重構未來人類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自然與社會生態。

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實現

中國的抗冠狀病毒的戰役在全國人民的奮戰努力下,趨勢一天天向好,但國外的疫情卻愈來愈嚴重,感染人數直線上升。病毒己擴散至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無一大洲倖免。

面對全球疫情的擴散狀況,己初步遏制了最嚴重疫情發展的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一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危機?

我們該如何告訴居家網上學習的孩子們,去理解和麵對這一正在洶湧而來的全球疫情大潮?

是的,我們首先要告訴孩子:病毒無國界,也不區分種族膚色、語言文化、貧富貴賤,這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我們常說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在這場全球的抗疫大戰中,真正顯示出其內在的價值與意義。

疫情如何重塑我們的教育觀?一位資深校長的三點思考

任何一個民族與國家,無論怎樣封閉邊界、斷絕外部人員往來,只要冠狀病毒在這個世界任何地方仍在傳播,都不會有絕對的安全。全球化的進程,早已讓各國都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病毒”面前,沒有國人與外人的區別,只有人類整體與病毒的殊死搏鬥。

人類共有的對生命本身的肯定,對人的健康安全置於首位的價值確認,在面對災難危機時的互幫互助、攜手克難,這些都是人類在面對各種自然與社會危機災難時,應有的共同道德準則。也是人之為人的最基本的本質底線!

任何將某種病毒與一個特殊民族或國家聯在一起,或對其他民族、國家的疫情災難“幸災樂禍”,想著如何從中得益,都是狹隘卑劣的自私之舉,最終會損人害己。

我們要告訴孩子們,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住一個“地球村”裡,只有所有“村民”都能免於病毒,我們才會有真正的健康安全。我們有難,別人來幫、別人有災,我們也去相助。

地球村民所面臨的很多問題與挑戰,都是需要大家攜手共同去應對,如氣候變暖、環境汙染與保護、水資源與清潔能源、貧富差別與社會不平等、地區衝突與難民、各種傳染疾病與公共健康衛生危機等,這些都不是一國能關起門來可自行解決的。人類同命運、共呼吸,地球上每一處所發生的一切,其實最終都會與地球上的每一個人的生存生活息息相關!

我們要告訴孩子們,要有同理心,即將自己置於他人的位置與處境,去理解看待所發生的一切。讓孩子逐漸具備同理心,是孩子將來面對世界必需的核心素養。也是他將來為人處世、與人交往、立足社會的基本準則。

疫情如何重塑我們的教育觀?一位資深校長的三點思考

面對這個如此不確定的世界,我們要告訴孩子,堅守人性的基本底線,尊重生命、愛惜生命、堅信人性善良美好、你幫我助的德性原則,堅持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們一定能克服各種困難與危機,共築人類美好的未來!

作者介紹:林敏,一個在國外求學教書二十載的老海歸。復旦學士、英國利茲大學博士。曾任國外大學的教授博導 、系主任、校長特別助理。十五年前回國創辦了一所中西融合十五年一貫制的寄宿制雙語學校——上海西外外國語學校並任總校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