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在清華讀書八年的四位中國籍英語老師

對清華大學早期歷史感興趣的人,不可不讀梁實秋的回憶性散文《清華八年》,作者在文中娓娓道來他在清華八年讀書時的一些場景和細節,對我們瞭解初創時期的清華大學頗具史料價值。

梁實秋在清華讀書八年的四位中國籍英語老師

梁實秋

眾所周知,清華大學於1911年成立時,只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當時設初等科和高等科,學制各為四年,所招收的學生年齡在十幾歲至二十幾歲不等,在校讀書時間也是長短不一,而要讀完初等科和高等科則需要八年的時間。

梁實秋在清華讀書八年的四位中國籍英語老師

清華學堂

梁實秋是1915年秋考入清華學校初等科的,於1923年夏從清華學校高等科畢業,並從上海乘“傑克遜總統”號郵輪前往美國留學,他在清華園經歷了完整的初等科和高等科教育,因此才在晚年寫下回憶性散文《清華八年》,回顧他少年時代在清華園讀書時的一些記憶和印象。

《清華八年》一文中透露出許多史料性細節,諸如: “教過我英文的有馬國驥先生、林語堂先生、孟憲承先生、巢堃霖先生,還有幾位美國籍先生等。馬、林、孟先生都是當時比較年輕的教師,不但學問好,教法好,而且熱心教學,是難得的好老師。巣先生是在英國受教育的,英文根底極好。”

梁實秋在清華讀書八年的四位中國籍英語老師

清華大禮堂

梁實秋在文中提到的馬國驥、林語堂、孟憲承和巣堃霖這四位英文老師,人們最為熟悉的當屬林語堂先生,對其他三位先生則都比較陌生,因此,撰寫本文的目的,就是讓我們一起去探尋這四位老師的歷史足跡,以瞭解清華大學早期的英語師資力量。

1.馬國驥

馬國驥(1888—不詳)字紹良,江蘇青浦人,曾就讀於上海教會大學——聖約翰大學並獲學士學位,曾在上海松江府中學擔任中學英語教員,也曾在上海商務印書館擔任英文編輯,1915年獲得哈佛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

馬國驥於1916年回國時,被時任清華學校校長周詒春聘為英文教員,周詒春是馬國驥在聖約翰大學的學長和老師,因此馬國驥被周詒春錄用,實在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馬國驥在清華任教的時間只有一年左右,就於1917年到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教書並擔任齋務長。

梁實秋在清華讀書八年的四位中國籍英語老師

清華學校校長周詒春

馬國驥於1922年又回到北京,並進入北洋政府外交部政務司工作,1930年前後被上海私立復旦大學校長李登輝聘用,擔任社會科學學科教授兼主任,其後又被聖約翰大學和哈佛大學校友宋子文招到國民政府財政部工作,1949年孤身一人前往臺灣,曾在臺灣政治大學擔任英文教授,大約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病故。

2.林語堂

林語堂(1895—1976)原名林和樂,福建龍溪人,出生於廈門一個牧師家庭,小學和中學都是在廈門基督教會辦的學校讀書,1916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被清華校長周詒春聘為中等科英文教員,他在清華任教三年後申請官費獎學金,於1919年9月赴美入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深造,後因獎學金被停,不得不轉到德國耶拿大學,1922年通過轉學分方式獲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1923年又獲得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其在美國和德國留學期間,曾得到北京大學教授胡適個人的經濟支持,但林語堂卻始終認為是北京大學預支他的學費。

梁實秋在清華讀書八年的四位中國籍英語老師

林語堂

林語堂於1923年9月回國後,被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聘為外文系教授,同時兼任北京師範大學英語講師,1926年初又兼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英文系主任及教務長,期間與魯迅來往密切,因“三.一八慘案”逃離北京回家鄉廈門避難,被私立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聘為文學院院長,併力邀請魯迅前往廈門大學執教,後因廈大人事風潮辭職前往上海。

其後林語堂曾先後在武漢政府外交部任秘書、國立中央研究院任英文總編輯及史學特約研究員,並在位於上海的東吳大學法學院擔任英文教授,1931年出任中央研究院西文編輯主任,並在傅斯年麾下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期間在上海創辦了《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

梁實秋在清華讀書八年的四位中國籍英語老師

長篇小說《京華煙雲》

抗戰爆發後不久旅居歐洲,歐戰爆發後又僑居美國,期間創作了著名長篇小說《京華煙雲》、《蘇東坡傳》等作品,1948年赴巴黎出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藝文組主任,1966年定居於臺灣,林語堂曾因《京華煙雲》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

3.孟憲承

孟憲承(1894—1967)字伯如,江蘇武進人,1894年9月21日出生於名門之家,為孟軻七十一代孫,孟憲承的父親孟鑫才華橫溢,在當地素有才子之稱,參加科舉考試時,因試卷過於優秀而被考官誤解,以致耽誤其仕途,並由此鬱悶而死,其母親楊氏則出身於常州府望族,獨自含辛茹苦地將孟憲承撫養成人。

梁實秋在清華讀書八年的四位中國籍英語老師

孟憲承

孟憲承的伯父孟森則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歷史學家,也是近代清史學科的奠基人,曾被史學界譽為“清史泰斗”,但孟森的才華要比其弟孟鑫遜色許多。

孟憲承自幼聰穎且好學不厭,7歲時入家鄉私塾讀書,接受啟蒙教育,後入讀“常州府小學堂”,1908年7月投奔在上海“南洋公學”任教的孟森,並考入“南洋公學”中院,由此接受現代教育啟蒙。

梁實秋在清華讀書八年的四位中國籍英語老師

南洋公學校門

1911年9月,孟憲承考入剛成立不久的北京“清華學堂”高等科,不久因母親生病而南歸,併入讀上海聖約翰大學,因學習成績優異而深受校長卜舫濟器重,孟憲承在聖約翰求學期間,曾翻譯了英國人林利所著《太平天國外紀》一書。

孟憲承於1916年7月從聖約翰大學畢業後,應清華學校校長周詒春之邀,在清華中等科教授英文語法, 展現了一個優秀教師的凝重和細膩,不但學問好且教法得當,並且熱心於教學,是一位十分難得的好教師,與林語堂、馬國驥等人共同執教,梁實秋、顧毓秀、吳景超等人都是其學生。

孟憲承於1918年考取了留美官費生資格赴美留學,入讀華盛頓大學研究生院,師從導師杜威教授主修教育學,副修哲學,期間曾與無錫籍俞慶棠合作翻譯了杜威所著《思維與教學》和克伯屈所著《教育方法原論》,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梁實秋在清華讀書八年的四位中國籍英語老師

《教育學方法原論》

1920年7月,孟憲承獲得華盛頓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並於同年11月轉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大學教育研究所進修深造,研究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史和教育哲學,併兼任中國駐英國公使館書記,他在英國留學期間,曾赴比利時、德國、法國等國家考察教育。

1921年11月回國後,孟憲承曾先後在國立東南大學、上海聖約翰大學、清華學校、私立光華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浙江大學等大學執教,1933年還在杭州創辦了“民眾實驗學校”,研究和推廣民眾教育,撰寫了《民眾教育》等學術著作。

抗戰時期,孟憲承與錢鍾書父親錢基博都在國立師範學院任教,錢鍾書也曾在此執教,其小說《圍城》中“三閭大學”的原型就是“國立師範學院”,當時也被俗稱為“藍田師院”,孟憲承曾於1941年被國民政府教育部遴選為第一批“部聘教授”。

梁實秋在清華讀書八年的四位中國籍英語老師

國立師範學院開學合影

1951年7月,孟憲承從浙江大學被調到上海出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部長,不久又出任華東行政委員會教育局局長,1951年11月30日被任命為華東師範大學第一任校長,孟憲承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教育家。

4.巢堃霖

關於巢堃霖的個人資料,除了梁實秋在《清華八年》中對他的描述之外,我再也查尋不到這位老師的任何資料,在此只好把梁實秋的文字照錄如下:“巢堃霖先生是我的英文老師,他也是受過英國傳統教育的學者,英語流利而風趣。我記得他講解一首伯朗寧的小詩《法軍營中軼事》,連讀帶做,有聲有色。我在班上發問答問,時常故作刁難,先生不以為忤。”讀者可以從梁實秋的描述中去體味和想象吧。

梁實秋在清華讀書八年的四位中國籍英語老師

聖約翰大學校門

梁實秋在清華學校的四位華裔英文老師,有三位來自上海的聖約翰大學,這所大學曾是一所教會大學,創建於1879年,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大學,即便從1892年開始設置大學課程算起,也比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所大學天津大學還要早三年,並且從1881年就開始了全英文授課,其畢業生可直接入讀美國所有大學的研究生院,可見這所大學的教學實力和聲望,而從這所學校走出的傑出校友,曾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的時代變革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歷史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