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乘的勁宋剛剛有了中興的苗頭,為何就亡國了

宋國傳承於殷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諸侯國,和魯國一同被尊為禮儀之邦,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宋襄公時期曾一度強盛,列為春秋五霸之一。後來宋國多次在晉楚兩大強國間斡旋,舉辦弭兵之盟,為中原帶來難得的和平時光。此後宋國在諸國間相對沉寂。直到戰國中期,宋康王稱王,行王政,施變法,宋國國力達到極盛,一副中興派頭,號稱擁有戰車五千乘。然而宋國在宋康王晚期急劇衰落,公元前286年,齊國聯合魏楚兩國攻滅了宋國。宋國的國祚幾乎和周朝相始終,享國八百餘年,傳承久遠的宋人緣何沒能逃過盛極必衰的命運呢?


五千乘的勁宋剛剛有了中興的苗頭,為何就亡國了




宋國有窩裡斗的傳統,政局混亂


自宋國邁入春秋時期,宋國一共有23位國君,其中7位都是因政變被弒,另外還有一名太子在繼位之前被殺而未被統計。宋國弒君率達到30%,這個比例在各國中高居榜首。宋國最後一位國君宋康王,即是驅逐了兄長宋剔成君而自立的。

五千乘的勁宋剛剛有了中興的苗頭,為何就亡國了

宋國統治階層之所以持續動盪,必須要說宋戴公。宋戴公是宋國在春秋時期之前的最後一位君主,在位34年間輕徭薄賦,很受國人愛戴,死後由周平王賜諡號戴。他的嫡子宋武公繼位,其他的兒子以戴為姓,後來衍生出華、樂、皇、老四個主要公室旁支。宋國曆代相邦重臣大多出自這幾支,如太宰華督、右師華元、太宰戴驩等,是時在諸侯間的知名度甚至高於國君。戴族始終是宋國政壇上的重要力量,宋國末期,取代公室主脈的宋剔成君即是戴公之後。

宋國公族擅權的問題一直是宋國曆代國君的頭疼的問題,對此在《史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宋文公)二年,昭公子因文公母弟須與武、繆、戴、莊、桓之族為亂,文公盡誅之,出武、繆之族。

《史記·宋微子世家》

宋文公弒君自立,國內武、繆、戴、莊、桓五支公族都站出來表示不服。好在宋文公控制住了形勢,驅逐了宋武公、宋繆公的後裔,殺雞儆猴之下,其他公族這才蟄伏。


五千乘的勁宋剛剛有了中興的苗頭,為何就亡國了

宋文公之子宋共公去世後,公族出身的司馬蕩澤作亂,殺死了太子肥。後來宋文公的幼子公子成在華元的幫助下,奪回了君位,是為宋平公。宋國君權也愈發衰落,國君的廢立都要看這些公族出身的卿士的眼色。宋平公之子宋元公不甘心被卿族擺佈,掌權後向勢力最大的華氏、向氏發難,雙方在國內大打出手,最後竟是誰也打不贏誰。後來雙方媾和,互派人質,暫且罷手。國君要給自己的臣子送質子,國君當到這份上,宋元公是很不服的,他悄悄向齊、晉、曹等國求援,再起戰端,華氏則引吳國、楚國助戰。宋元公在這一局贏得了先發優勢,成功擊敗了華氏,後在楚國的壓力下,放華氏一族流放楚國。

宋元公雖然逼走了華氏,但仍然解決不了公族的問題。國君只能由一個兒子繼承,其他的兒子自然而然地就成為新的公族,並逐漸成為新的煩惱。宋元公的曾庶孫公子特便殺了身為太子的堂叔,自立為宋昭公,篡位的宋昭公不久也陷入了同樣的苦惱。

五千乘的勁宋剛剛有了中興的苗頭,為何就亡國了

公族始終尾大不掉,和歷代國主親信公族有莫大關係。宋國國內又屢有篡位登基的惡例,新君為了贏得公族的支持,只能繼續放權,分薄國君本就有限的權力。如此惡性循環之下,宋國公室始終無法安寧。

宋國公室對公族和公族內部始終爭權不止,國君治國就不會有足夠精力。無論是外交政策,還是變法革新,在宋國都沒有延續性,宋國國力難以避免地出現下降。而這段時間正是春秋向戰國過渡時期,各大國都在努力拓展生存空間,發展國力。此消彼長之下,國力差距越來越大,宋國逐漸被邊緣化,成為戰國七雄之外的二流國家。


宋國驅逐墨翟,大失眾望


五千乘的勁宋剛剛有了中興的苗頭,為何就亡國了

宋國創始於商紂王的兄長,繼承了殷商文化文化底蘊深厚。國都亦在商人祖地,即今河南商丘一帶,這裡自古就是膏腴之地,又佔據中原交通要衝,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求學氛圍濃厚,催生了不少思想大家。墨子、莊子及惠子都是宋人,而孔子的祖籍也是宋國。儒家、墨家、道家及名家等思想流派的誕生和傳播都和宋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其中和宋國聯繫最緊密的顯學無疑是墨家。


五千乘的勁宋剛剛有了中興的苗頭,為何就亡國了

墨家的創始人墨翟聽聞魯班要幫助楚國製造攻城器械,攻打宋國。於是他找上魯班,利用模型和他進行了一番兵棋推演,最後說服楚國放棄了攻宋。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雖然有待商榷,但足夠說明墨子和宋國感情很深,太史公對墨子的介紹就是宋國大夫。

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和宋襄公的仁義爭霸一脈相承,然而在《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記載“宋信子罕之計而囚墨翟”,即宋人聽從了權臣叫子罕的意見,將墨翟下獄。墨翟很明顯受到了宋國朝堂的排擠,他出獄後流亡各國宣揚墨家和平思想,他先後去過齊、楚、衛、鄭等國,勸阻戰爭。墨家思想符合廣大底層民眾和弱國的利益,因此受到各國追捧,亦受到諸大國國君的禮遇。

五千乘的勁宋剛剛有了中興的苗頭,為何就亡國了

宋國的統治階層趕走了這樣一位甚得民望的大人物,大失民心,底層民眾大多對公族不滿。而且還讓宋國在道義上落入下乘,宋人在諸侯中的形象逐漸從宋襄公時期的道德模範轉為後來的愚昧短視之代表。

墨翟的出走,令宋國失去了一次自強的機會。

墨家是諸子百家中最貼近生產生活的學說,有很多數學、物理、化學方面的理論和應用,這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提高生產力的迫切願望。宋國若能堅持用墨翟,強兵不一定行,但富國應該是可以的。墨家各地子弟眾多,在各國朝堂上也很有分量,墨翟若能留在宋國,自然不會放過這方面的影響力,至少在外交上不會陷入四方皆敵的窘境。宋國罷黜墨翟之舉自然也成為宋人愚蠢短視的重要佐證,宋人內部對國君也是大為不滿。

五千乘的勁宋剛剛有了中興的苗頭,為何就亡國了

諸國人士對宋國的守舊排外望而卻步,宋國失去了戰國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人才。觀宋國曆代知名臣子,幾乎都是出自公族,鮮有他國人或平民,宋國沒有動力也沒有能力招攬人才,這是宋國徹底沉淪的根本。

宋國末期,宋康王昏淫無道,據說他曾命人懸掛一袋血在半空,然後用箭射破,名為“射天”,還兀自用弓箭射殺敢於進諫的大臣,國內民怨沸騰,諸侯聽聞後紛紛指宋國為桀宋。這個記載在《史記》中的材料很像個段子,然而刨去誇張成分,宋國民心不附的狀況自是公認,這讓宋國的抗打擊能力極為脆弱。與宋國具有相同體量的中山國,和趙國硬抗了十幾年,而宋國則幾乎是一戰而潰,瞬間亡國。


宋國糟糕的地緣位置和外交政策,四面樹敵


五千乘的勁宋剛剛有了中興的苗頭,為何就亡國了

守株待兔就是用來諷刺宋人愚昧貪婪的段子

戰國時期民間流傳有很多地域黑的段子,互相嘲笑敵國人,這些段子裡,算不上人口大國的宋國人出鏡率卻最高。比如在《孟子》中揠苗助長的是農夫是宋人,《韓非子》中守株待兔的也是宋人。其他先秦名著《列子》《莊子》中同樣也有不少嘲笑宋人的笑話,這已經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宋人之所以如此不受待見,和其殷商之後的身份密切相關,畢竟大多數諸侯都是周室後裔,他們在周室諸侯國中就是個異類。上過學的人都會明白,班裡如果有一個異類,不管是更好還是更壞,都很容易成為其他同學集火的對象。

宋國從建國伊始,就是諸侯中最獨特的那一個,然而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讓他難以獨善其身。春秋後期宋國被晉齊楚三大強國環伺,後來戰國首霸魏國代替了晉國的角色,國防壓力始終是宋國的一個大問題。宋國四周根本沒有拓展空間,人口和國土的限制,讓宋國很難有大的成就。

五千乘的勁宋剛剛有了中興的苗頭,為何就亡國了

宋國推動了兩次晉楚和議

春秋中後期,晉楚爭霸是時代主旋律,深處漩渦中心的宋國躲不開站隊的問題,從結果上看宋國處理的還不錯。從文化和民族大義上看,宋國本能地選擇了尊晉國為盟主,但對楚國態度曖昧,並不拒接同楚國交好。宋元公驅逐公族事件正是最好寫照,國君和晉國交好,而卿族和楚國關係莫逆,宋國在強國間的外交始終保持著靈活性,甚至可以將晉楚兩家聚到一起,簽訂停戰和平協議。

然而到了戰國中期,宋國在外交上連連失策,造成了四面皆敵的局面,這一局面主要形成於宋康王時期。

宋康王戴偃是驅逐了兄長剔成君而獲得王位的,其人“力能屈伸鐵鉤”,是個好勇鬥狠的主兒。剔成君也是篡位即位的,估計也不是善茬,卻就這麼讓戴偃趕下了君位,宋康王之兇悍可見一斑。

五千乘的勁宋剛剛有了中興的苗頭,為何就亡國了

戴偃即位十一年後,戴偃跟隨潮流稱王,和楚齊魏趙等國平起平坐。戰國七雄先後稱王,就是為了和其他中小諸侯拉開檔次,當時中山國也要稱王,連傳統盟友齊國都看不過去,立馬站出來要求中山人去掉尊號。現在宋國也冒了出來,周圍諸大國自然都是不滿的,他們處心積慮,冒天下之大不韙稱的王就失去了一多半的意義。由此諸國不大願意交好宋國,以免自降身價。

宋康王在諸國做出進一步反應之前,率先發難,《史記》就做了記載。

君偃十一年,自立為王。東敗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乃與齊、魏為敵國。

宋康王接連攻擊齊楚魏三大強國和齊國附庸的薛國,並都取得一定戰果。除此之外,更是攻滅相鄰的滕國,風頭一時無兩,時稱“勁宋”。

五千乘的勁宋剛剛有了中興的苗頭,為何就亡國了

宋國究竟是否真的如此威風暫且不論,但做出了得罪周遭強國的舉動是肯定的。宋國和遠方的趙、秦保持著友好關係,對鄰國齊國和魏國則採取敵對態度,這種“遠交近伐”的戰略並不是宋國這種二等國家所能玩得起的。其本身實力不夠強,得不到遠方友邦的重視,相反會被鄰居覬覦。

國力差距之間的鴻溝並不能靠幾場戰鬥的僥倖勝利填平,還會留人以口實,畢竟宋國再強,也只是“五千乘”,而其他國家都是“萬乘”級別。勢頭更盛的齊國便決意滅宋以助國威。


齊湣王窮兵黷武,宋國毫無還手之力


在描述宋康王四處征戰的材料有一點很是奇怪,翻遍各種資料並無其他國家反擊的記載,這有違常識,魏齊楚等國等強於宋國,沒有理由被欺負了還不還手。事實上現存史料中不但沒有諸國即時反擊的記錄,也沒有宋國當年侵略他們的描寫。《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倒是有齊湣王聯合宋國攻魏的記載,但宋國明顯處於從屬地位,不能給宋國定欺辱鄰國的罪。宋康王似乎從未這麼武運昌隆過,這些戰績都是後人加上去的。


五千乘的勁宋剛剛有了中興的苗頭,為何就亡國了

宋國四周已無拓展空間

《史記》記載宋國滅亡,是齊國聯合楚魏兩國做的,後來還三分其地。但綜合所有材料,滅宋之事沒有這麼簡單。

根據《戰國策》和《史記》等相關記載,齊滅宋前曾和諸強國有過商議,秦楚表示反對,魏國支持,趙國則態度曖昧。

齊攻宋時,宋國曾向楚國求援,楚國立馬答應了。雖然後來為了讓宋人儘可能消耗齊軍而故意遲緩援救,造成了宋國沒有得到及時救援而滅國,但楚宋明關係至少在明面上還是很不錯的,要不然楚國也不能什麼要求也不提,楚宋之間很可能有針對齊國的攻守同盟,要不然也不會反對齊國攻宋。

五千乘的勁宋剛剛有了中興的苗頭,為何就亡國了

相比楚國始終如一的親宋態度,秦國則沒那麼堅決。蘇代為齊國出使秦國,勸說秦昭王接受齊國滅宋,因為齊愈強,楚國和三晉就愈恐齊,從而投向秦國,這樣秦國就可聯絡各國對付齊國。秦昭王也覺有理,這才勉強答應。而滅宋之後的事態發展還真被蘇代說中了,當然這是另外一個故事了,目前的結果是秦國答應不阻攔齊國攻宋。

齊人搞定趙國則更加簡單,此時趙惠文王還年輕,執政的是權臣李兌。齊湣王許給李兌了一些個人好處,趙國就鬆口了。

魏國沒有實力反對,保全宋國也不能改善其國際環境,跟著齊國攻宋撈些好處也是應有之義。

所以滅宋的是齊國,魏國或許有低程度的參與,但楚國是沒有的。

五千乘的勁宋剛剛有了中興的苗頭,為何就亡國了

齊閔王

齊湣王之所以執意要滅宋,和他的好大喜功有很大關係。這幾年齊國勢頭很盛,秦人便邀請他自立為東西二帝,以別於其他國家。齊湣王本是同意了,後迫於眾怒難犯去掉了帝號,還鼓動各國合縱攻秦。顯然齊湣王還是很喜歡凌駕於其他國家的感覺,他效仿秦人,聯合三晉之一攻擊另外二國。向北威服燕國,將此視作自己的後花園,向南積極拓展,威脅楚國腹地。齊國達到了戰國時期的極盛,有了全面超越楚秦的趨勢。最後齊湣王為了繼續擴張勢力,取得諸國中絕對的領先地位,他把目標放在了周遭國家中最弱的宋國身上。

五千乘的勁宋剛剛有了中興的苗頭,為何就亡國了

齊湣王為攻宋計劃做了很多準備,除了派使者遊說,他還在公元前288年和公元前287年先後發動了兩次小規模伐宋作戰,試探宋軍的底細,並觀察其他國家的反應和底限。齊湣王很快就意識到了宋人的虛弱,秦楚等國的綏靖政策也讓他大為放心。公元前286年,齊軍大舉攻宋,宋國國內本身動盪不寧,難以抵抗,宋康王逃亡後不久即被齊軍抓住殺死,宋國國滅。宋國成為齊國爭霸路上的犧牲品。

齊湣王為滅宋所做的準備可謂周全,對宋國志在必得。齊國勢頭正盛,迎來史上最強盛的時期,而宋國積弊良久,又被其他國家有意無意放棄。國力上的巨大差距讓宋人無力抵抗,宋國又地處平原,沒有中山國的險要地勢,這才一戰即潰,被齊軍迅速滅亡。宋人就此只存在於各個地域黑的段子裡,而齊人也沒好到哪裡去,很快被釘到歷史的恥辱柱上。


五千乘的勁宋剛剛有了中興的苗頭,為何就亡國了


宋國的覆滅有著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宋國換上了嚴重的公族專權病,國內政局始終動盪,國力在內耗中被消磨殆盡。國內守舊勢力強大,無法通過外引人才變法自強,民心不附。宋國國力比不過七雄,相比諸小國卻又足夠強,這種典型的二等國家在弱肉強食的戰國時代,很容易被其他強國盯上。在宋國有了中興苗頭的時候,不巧碰上野心膨脹的極盛齊國,本被宋國引為臂助的秦楚趙等國又掉了鏈子,亡國在所難免。


五千乘的勁宋剛剛有了中興的苗頭,為何就亡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