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時代背景,深剖俄羅斯為何拋棄卡扎菲?

李辰曉


重溫時代背景,深剖俄羅斯為何拋棄卡扎菲?


爆發於2011年3月的利比亞內戰中,當了42年領導人的卡扎菲,僅僅七個月後就死於非命,連同一起的還有他那支著名的美女保鏢衛隊,以及兒子穆塔西姆。

卡扎菲的死讓人唏噓不已,曾經叱吒風雲國際政壇近半個世紀,為何最後被美國支持的反對派收拾,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俄羅斯為何卻見死不救,拋棄卡扎菲?!

俗話說的好,人年齡一大就容易犯糊塗,年輕時候的卡扎菲不能稱作英雄,也能稱為梟雄,而老了老了,人就容易犯糊塗,可以說,進入新世紀,卡扎菲是越來越糊塗,他的倒臺其實不能怪俄羅斯,卡扎菲自作孽不可活,今天就給大家分析分析三姓家奴的卡扎菲。

一、先說說卡扎菲跟美國

1969年,27歲的卡扎菲推翻伊德里斯國王,而伊德里斯國王是親西方立場,美國第一次注意卡扎菲,就留下了其“反美獨裁者”的印象。卡扎菲上臺後,為擺脫美國控制決定和其決裂,並針對美國製造多起恐怖襲擊事件,1988年的洛克比空難就是其中之一,這場恐怖襲擊事件共導致270人遇難,其中100多位是美國人。和美國決裂後,卡扎菲倒向蘇聯,結果沒多久蘇聯解體,俄羅斯經濟一片蕭條,自身難保,卡扎菲覺得跟著俄羅斯沒前途,又想倒向美國,開始在公開場合抨擊俄羅斯,並主動提出為洛克比空難人員進行賠償,原本美國還沒有證據證明卡扎菲是主謀,現在他等於是不打自招,雖然和美國緩和了關係,可美國人可是有仇必報的,跟美國關係緩和後,卡扎菲又開始囂張,打起了石油的主意,要動美國在非洲的奶酪,美國看著傢伙反覆無常,決心收拾卡扎菲。

二、在說說卡扎菲跟法國

並不是近期衝突的背後都是親美疏俄或是近俄遠美,紛繁複雜的國關史不僅僅是冷戰史,就利比亞而言,其中的關鍵玩家也有法國。在航海擴張時代,法國就是非洲大片地區的宗主國,非洲諸多國家有的第一語言就是法語,卡扎菲執政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給法國示好,訪問法國併購買了110架幻影戰機,卡扎菲政變成果的最終穩固,離不開老主子法國的支持。利比亞與法國之間的關係,就像當年的烏克蘭、白俄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一樣,沒有所謂“宗主”的肯定,任何政治家都不可能長期當權在位。卡扎菲與蓬皮杜,希拉剋以及前期的薩科齊關係都非常不錯,在法國的支持下,卡扎菲一度成為非洲諸多國家和部落擁戴的“萬王之王”,成為法國在非洲的代言人。然而法國的主子確是美國,隨著奧巴馬北非政策和阿拉伯之春政策的推動,法國看出來了卡扎菲扶不起來了,必須儘快佔據利比亞政權更迭之後的先手,所以來了個大轉彎,成為打擊卡扎菲政權的急先鋒,哈夫塔爾開戰之後,美國都還沒有表態之前,法國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戰鬥群就已經先行開往了的黎波。

三、最後再說說卡扎菲跟俄羅斯

卡扎菲的上臺後積極反美,得到了前蘇聯的支持,一度達到鐵桿狀態,據說,當年卡扎菲的專機可以不打招呼直接飛往莫斯科,這在蘇聯的空防史上,甚至都超過了對盟友的待遇。但是蘇聯解散以後,利比亞和俄羅斯的關係其實也比較微妙,一會好一會不好,說不清道不明,而且卡扎菲晚年非常自負,看不起這個,看不起那個,普京對卡扎菲也沒有好感。

從普京在聯合國上投了棄權票就可以顯現出,俄羅斯人早已經看透卡扎菲下臺已成定局,何況利比亞雖然是一塊肉,但並不是肥肉,俄羅斯與其擁有這塊小肉,不如緩和與其他國家的關係,獲得更多的利益。

由此看來,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友誼,只有永恆的利益,這世界上叢林法則殘忍卻是真理,小國永遠是大國交易的砝碼,況且卡扎菲早已在西方國家眼中成為眼中釘。


葛大小姐


2011年10月的下旬,曾統治利比亞三十餘年的卡扎菲蜷縮在老家蘇爾特一處廢棄的下水管道中,等待他的將是滿含憤怒的虐待和槍殺......世事難料,人生更是無常,誰能想到曾被兩百多位非洲國王和酋長簇擁著登上“萬王之王”寶座的卡扎菲,會落得如此下場!

很多人習慣將卡扎菲政權的垮塌歸咎於他的狂妄和不自量力:卡扎菲企圖建立泛非洲貨幣抗衡美元體系、驅逐了意大利殖民者、收回了美國和英國的軍事基地、當著布萊爾的面放響屁、把穆赫塔爾的照片別在胸前會見貝盧斯科尼、突訪蘇聯差點被擊落......

總而言之,卡扎菲的政治生涯總是不乏驚世之作。誠然,利比亞從古至今都不具備挑戰西方霸權的實力,這也是卡扎菲一再被取笑的原因,但平心而論,那些站在美歐對立面的國家,又何嘗不想打破舊秩序、建立新秩序呢?

《孟子·公孫丑下》有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當卡扎菲以革命者的身份衝擊殖民者扶植起來的伊德利斯一世時,他無疑是利比亞的英雄;但當自己的權力迅速擴大、慾望急劇膨脹時,他又不可避免的淪為了鬼迷心竅地獨裁者,而這也為他的隕落在利比亞國內埋下了伏筆。

在對外關係上,卡扎菲大部分時間裡都扮演著反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的角色,而這樣的站位也直接導致了利比亞與蘇聯的親近。自七十年代開始,蘇利關係就進入了高速發展期,這其中除了冷戰背景下國際陣營非左即右的固定規律外,利比亞特殊的地緣也是蘇聯看重的要點(歐洲後院、非洲橋頭堡)。

按理說,俄羅斯作為蘇聯解體後其軍政遺產的主要繼承者,延續與利比亞的友好關係責無旁貸,莫斯科也確實這樣做了,但僅僅只是停留在表面。因為整個九十年代的俄羅斯內憂外患,再加之利比亞因洛克比空難被聯合國制裁,上述種種導致葉利欽根本無暇理會遠在北非的卡扎菲。

進入21世紀後,新入主克里姆林宮的普京有意重塑俄羅斯的大國輝煌,所以開始逐漸重拾或者修復自己的外交網絡。而利比亞在2003年的時候,因為同意向洛克比空難遇難者家屬支付23億美元的賠償被聯合國取消制裁,這無疑給了俄羅斯向利比亞伸橄欖枝的絕佳機會。

兩國最高領導人互訪、簽訂軍售合同、達成投資意向等等,種種跡象都在表明:莫斯科與的黎波里的關係迎來了第二春。正當卡扎菲懷揣著“背靠大樹好乘涼”的美夢企圖繼續統治利比亞時,反對派和美歐國家終於按耐不住了......

自2011年2月中旬開始,要求卡扎菲下臺的示威活動迅速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等大城市蔓延開來,卡扎菲下令武力鎮壓後相繼遭到歐盟和聯合國的制裁,甚至還包括對利比亞發動軍事行動的授權;彼時,在美國主導的盟友集團中基本上已經形成了共識:推翻卡扎菲勢在必行。

而就在此時,俄羅斯站了出來:普京強烈譴責了聯合國針對利比亞做出的第1973號決議;此舉也讓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俄羅斯必然會成為利比亞堅實的靠山。但常言道: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僅僅兩個月後,俄羅斯就一改之前立場:時任俄總統的梅德韋傑夫公開表示卡扎菲政權已經不具備合法性,俄羅斯也不會為其提供必要的庇護。

客觀而言,俄羅斯之所在危難時刻拋棄卡扎菲,除了難以應付的國際壓力外,歸根結底還是緣於其特殊的政治價值觀:受功利主義的驅使而更加重視眼前的利益;被稱作“俄國社會主義之父”的赫爾岑對此就曾有過深刻的自我批判:“我們的一大優點在於沒有歷史的包袱,放下歷史負擔,我們因而更加自由。”

筆者以為這句話的重點在於俄羅斯當局政府對於“過去”和“現在”的認識:無法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它們,進而導致兩者的銜接十分脆弱;沙皇俄國被蘇聯完全摒棄、蘇聯又被俄聯邦摒棄,這種包括對一些根本性的、原則性的問題的自我否定在俄羅斯歷史上一直被循環播放。

這也使得俄羅斯在國際社會中的被信任感長期處於較低點,一旦有人對此進行反駁的時候,人們又能輕而易舉的從俄羅斯的歷史中找到例證:一戰背離土耳其、二戰入侵波蘭並製造駭人聽聞的卡廷屠殺、珍寶島、阿富汗、科索沃等等,那麼拋棄利比亞也就不足為奇。

由此其實不難看出,俄羅斯在外交政治立場上的不確定性是其根深蒂固的一種傳統,它在過去存在、現在存在,未來也一定會繼續存在;當然,現階段的國際形勢讓我們不得不選擇相信俄羅斯,但這種相信到底能持續多久,或許沒有人能預言。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如果思路方向上錯了,重溫一百遍時代背景也沒有用。拋棄卡扎菲的不是俄羅斯,而是法國。雖然說俄羅斯也能發揮不少作用,但是並不是決定性作用。

並不是近期所有衝突的背後都是——非俄即美,親美疏俄或是近俄遠美

雖然近期利比亞的二次內戰,敘利亞戰爭以及伊朗博弈背後均有美俄的兩大身影,似乎將國際博弈的主流拉回到了類冷戰時期的二元結構,但是這並不代表諸多衝突的背後就一定是美俄的較量,地緣衝突或者地區局勢並非一定就是非美即俄的狀態。紛繁複雜的國關史不僅僅是冷戰史,就利比亞而言,其中的關鍵玩家是——法國。


法國始終是利比亞的“宗主國”地位

在航海擴張時代,法國就是非洲大片地區的宗主國,時至今日法國的移民政策對於北非國家和部分非洲國家依然寬鬆,非洲諸多國家有的第一或者第二語言就是法語,法國國內各界,包括政商學藝體育等等領域,都與非洲有著諸多聯繫。每年的非盟會議,都必須有法國的出席。

【講法語的國家在非洲達到了20多個國家】

其中尤其是在北非,除了埃及中上階層與英國聯繫更加緊密之外,法國的話語權都是舉足輕重。

卡扎菲上校政變執政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向法國拿出投名狀,購買110架幻影戰鬥機,且隆重訪問法國。可以說,卡扎菲政變成果的默認以及最終穩固,都離不開非洲宗主——法國的默許與肯定。

在卡扎菲時代的歷任法國總統之中,除了與密特朗關係交惡,卡扎菲與蓬皮杜,希拉剋以及前期的薩科齊關係都非常不錯,甚至有私下的金錢賄賂往來。除了因乍得時期,利法兩國交惡之外,卡扎菲一直默認利比亞是法國的後花園之一,也是在法國政壇上下的支持下,卡扎菲一度成為非洲諸多國家和部落擁戴的“萬王之王”。背後的意義就是,卡扎菲——是法國選擇的在非洲的代言人。

【卡扎菲隆重訪問愛麗捨宮】

尤其是薩科齊時代,卡扎菲初期與薩科齊關係非常融洽,但是隨著奧巴馬北非政策和阿拉伯之春政策的推動,薩科齊180度變臉對待利比亞,成為打擊卡扎菲政權的急先鋒,對此卡扎菲一度稱“我的這位親密朋友一定是瘋了。”

究其原因,就是法國想佔據利比亞政權更迭之後的先手,避免美國最終通過內戰滲透利比亞政治,後卡扎菲時代的利比亞內戰,我們通過諸多國際新聞報道就可以看出,所謂的與哈夫塔爾對抗的民族和解政府背後,就是法國強勢支持的原利比亞精英與官僚群體,而哈夫塔爾開戰之後,美國都還沒有表態之前,法國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戰鬥群就已經先行開往了的黎波里。

如果硬要對比,利比亞與法國之間的關係,就像當年的烏克蘭、白俄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一樣,沒有所謂“宗主”的肯定,任何政治家都不可能長期當權在位。而利比亞內戰爆發的初期,不存在俄羅斯拋棄卡扎菲,是基本上就插不上話。


卡扎菲當年與蘇聯鐵桿,卻被普京放棄支持的原因

緊接七師弟的上文,雖然歷史上,卡扎菲與蘇聯的關係一度達到鐵桿狀態,但是其實情況是蘇聯看中了卡扎菲在北非以及非洲的地位,主動拉攏利誘而並非卡扎菲自己的投靠,勃列日涅夫對於卡扎菲的態度,也是放縱、包容、忍讓為主。據說,當年卡扎菲的專機可以不打招呼直接飛往莫斯科,這在蘇聯的空防史上,甚至都超過了對盟友的待遇。

【勃列日涅夫拉攏卡扎菲】

利比亞戰事爆發之後,雖然普京依然與卡扎菲交情不錯,但是俄羅斯最終選擇尊重利比亞宗主法國的意見,而當時的薩科齊對於俄羅斯有話語權優勢,一是法俄之間有海軍艦艇的購買與研發協議,二是俄羅斯石油出口西進歐洲的戰略離不開法國這位歐盟大佬的支持與力挺,據稱,普京研判了局勢之後,認為放棄卡扎菲無害於俄羅斯,其實在諸多外圍利益看來,法國主導推翻卡扎菲,就像普京出兵克里米亞一樣,外人難以插手。

當前普京為何支持哈夫塔爾攪局?

利比亞情況之特殊,就來自於哈夫塔爾本身,在哈夫塔爾本身建構分析來看,利比亞的二次內戰實際上是美俄默默聯手針對法國在利比亞的話語權,以及試圖在未來利比亞政權之中加大自己滲透比例,在這個維度下,俄羅斯看中的是制約利比亞石油出口從而保證自己對於歐洲的能源出口優勢,而美國看中的同樣也是制約利比亞石油出口從而加快自己向歐洲輸出能源的步伐。因為當前的利比亞石油出口與運輸等等,均是歐洲的石油巨頭來包辦的。美俄不約而同地形成了打壓默契。

這方面的證據來自於哈夫塔爾自己流亡的是美國,推翻卡扎菲時的武裝是來自於美國的支持,但是由於美國自己的外交策略在利比亞激起了廣泛的反美情緒,導致發生了班加西使館事件,所以哈夫塔爾轉向從俄羅斯尋求武裝支持與幫助。


七師弟


2011年10月的下旬,曾統治利比亞三十餘年的卡扎菲蜷縮在老家蘇爾特一處廢棄的下水管道中,等待他的將是滿含憤怒的虐待和槍殺......世事難料,人生更是無常,誰能想到曾被兩百多位非洲國王和酋長簇擁著登上“萬王之王”寶座的卡扎菲,會落得如此下場!

很多人習慣將卡扎菲政權的垮塌歸咎於他的狂妄和不自量力:卡扎菲企圖建立泛非洲貨幣抗衡美元體系、驅逐了意大利殖民者、收回了美國和英國的軍事基地、當著布萊爾的面放響屁、把穆赫塔爾的照片別在胸前會見貝盧斯科尼、突訪蘇聯差點被擊落......

總而言之,卡扎菲的政治生涯總是不乏驚世之作。誠然,利比亞從古至今都不具備挑戰西方霸權的實力,這也是卡扎菲一再被取笑的原因,但平心而論,那些站在美歐對立面的國家,又何嘗不想打破舊秩序、建立新秩序呢?

《孟子·公孫丑下》有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當卡扎菲以革命者的身份衝擊殖民者扶植起來的伊德利斯一世時,他無疑是利比亞的英雄;但當自己的權力迅速擴大、慾望急劇膨脹時,他又不可避免的淪為了鬼迷心竅地獨裁者,而這也為他的隕落在利比亞國內埋下了伏筆。

在對外關係上,卡扎菲大部分時間裡都扮演著反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的角色,而這樣的站位也直接導致了利比亞與蘇聯的親近。自七十年代開始,蘇利關係就進入了高速發展期,這其中除了冷戰背景下國際陣營非左即右的固定規律外,利比亞特殊的地緣也是蘇聯看重的要點(歐洲後院、非洲橋頭堡)。

按理說,俄羅斯作為蘇聯解體後其軍政遺產的主要繼承者,延續與利比亞的友好關係責無旁貸,莫斯科也確實這樣做了,但僅僅只是停留在表面。因為整個九十年代的俄羅斯內憂外患,再加之利比亞因洛克比空難被聯合國制裁,上述種種導致葉利欽根本無暇理會遠在北非的卡扎菲。

進入21世紀後,新入主克里姆林宮的普京有意重塑俄羅斯的大國輝煌,所以開始逐漸重拾或者修復自己的外交網絡。而利比亞在2003年的時候,因為同意向洛克比空難遇難者家屬支付23億美元的賠償被聯合國取消制裁,這無疑給了俄羅斯向利比亞伸橄欖枝的絕佳機會。

兩國最高領導人互訪、簽訂軍售合同、達成投資意向等等,種種跡象都在表明:莫斯科與的黎波里的關係迎來了第二春。正當卡扎菲懷揣著“背靠大樹好乘涼”的美夢企圖繼續統治利比亞時,反對派和美歐國家終於按耐不住了......

自2011年2月中旬開始,要求卡扎菲下臺的示威活動迅速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等大城市蔓延開來,卡扎菲下令武力鎮壓後相繼遭到歐盟和聯合國的制裁,甚至還包括對利比亞發動軍事行動的授權;彼時,在美國主導的盟友集團中基本上已經形成了共識:推翻卡扎菲勢在必行。

而就在此時,俄羅斯站了出來:普京強烈譴責了聯合國針對利比亞做出的第1973號決議;此舉也讓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俄羅斯必然會成為利比亞堅實的靠山。但常言道: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僅僅兩個月後,俄羅斯就一改之前立場:時任俄總統的梅德韋傑夫公開表示卡扎菲政權已經不具備合法性,俄羅斯也不會為其提供必要的庇護。

客觀而言,俄羅斯之所在危難時刻拋棄卡扎菲,除了難以應付的國際壓力外,歸根結底還是緣於其特殊的政治價值觀:受功利主義的驅使而更加重視眼前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