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結構、隱喻、現實意義三個方面解讀《少年時代》的魅力與價值

《少年時代》這部電影,很多人對它的解讀僅停留於“時間的痕跡”、“家庭教育”兩個維度。而我卻在電影中,看到了一個平凡的單身媽媽走向中年百折不撓的奮鬥史。@緯度知行派


《少年時代》由美國影壇獨立電影人理查德·林克萊特執導。影片於2002年開始拍攝,歷時12年,於2014年7月在美國上映。憑藉該片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獲得了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該片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年度十佳電影”之一,並被英國《衛報》納入“21世紀最佳影片100部”,位列第3名。

男主母親奧利維亞的扮演者帕特麗夏·阿奎特,憑藉影片中精彩的表演,榮獲第72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女配角、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兩項大獎。

《少年時代》講述了一個平凡男孩梅森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故事。電影用12年的時間展現了梅森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及其父母的成長曆程,讓觀眾在細緻入微地生活小事中,看到了歲月流逝的痕跡。

本文將從電影結構、角色隱喻、現實意義三個角度進行解讀。在文章最後一部分,我將結合以上分析談幾點關於我對家庭與女性的新思考。

從結構、隱喻、現實意義三個方面解讀《少年時代》的魅力與價值

01、電影結構:線性敘事,在平凡且真實的生活中,呈現少年與母親的成長困境

《少年時代》以時間推移、空間的構建來完成情節的推進,這種以時間為線的敘述方法,又稱為線性敘事。

①以時間為順序,交代少年梅森與母親的成長曆程

影片梅森12年的成長過程,引出了父母在12年中的變化,讓整個家庭的經歷與改變在時間的卷軸中徐徐展開。

梅森的父母年輕時因性格不合而分手。梅森的媽媽年紀輕輕便獨自一人撫養兩個孩子。12年間,梅森的媽媽經歷了兩次婚姻和工作的多次變動,結果大都不如意。

在現實的磨礪中,她沒有抱怨,也沒有放棄,通過不斷的學習,拿到了學位,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成為了身兼多職的“萬能媽媽體”,在家庭、學業、工作之間她看似應付的遊刃有餘。

電影以時間為序,將梅森媽媽從年輕到中年,從單親媽媽到“空巢媽媽”,十二年的經歷完整串聯。影片沒有明顯的戲劇衝突,它不懷舊、也不抱有遺憾,更不會因為當下的困境,暢想未來。導演借電影時刻傳達著一種“活在當下即是美好”的美好意願。

②紀實性鏡頭語言,聚焦平凡真實的生活,在時間的流逝中,雕刻母親的堅強與軟弱

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遵循了自己一貫的拍攝風格:長鏡頭下,通過生活中的小事,來傳達導演的人生哲思。

  • 第一組長鏡頭記錄的是梅森和爸爸野營時,父子兩人由遠及近的場景,再現了童年父子情深的畫面;
  • 第二組長鏡頭則是記錄梅森與女同學走路回家,從巷子外到巷子內的情節,使觀影者如臨其境,增強真實感。

少年時代》的紀實性也體現在故事的選材上——取材大多是日常生活場景。比如

  • 姐弟倆打鬧的情景,在外婆、爸爸面前爭寵的情景;
  • 梅森離開媽媽準備上大學前,自己收拾東西的畫面;

每一幀都那樣真實,讓觀影者也想起了自己少年時代的種種。

影片鏡頭兩次落在了梅森媽媽在孩子的打鬧聲中攤開的書本上,寓意著這位堅強的母親,為了更好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

內容上,影片遵循了客觀記錄的本質,將看似沒有聯繫的生活場景拼接,在強化“成長”這一主題之外,也精心雕刻了這位平凡母親的堅強與軟弱,掙扎與努力。

總體來看,整部影片沒有勵志的雞血故事,沒有英雄出少年的奇人軼事,這是一部典型的取材於現實、關於普通人的成長故事。

從結構、隱喻、現實意義三個方面解讀《少年時代》的魅力與價值

02、角色多重隱喻:多元體母親,對應了現實中中年女性破局之路,引發共鳴

《少年時代》中,梅森的媽媽雖然不是電影中的主角,但她的角色屬性,也被賦予了多重寓意。

第①重“婚姻隱喻”:不抱怨過往,擔起責任,做個好媽媽,也歡迎孩子爸爸隨時在線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土壤,家庭裡任何成員的缺位,總會在無形中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空缺。但在《少年時代》這部影片中,梅森姐弟身上卻少有這樣的遺憾。

梅森媽媽離婚後,從不會控訴老梅森對婚姻的不負責任,更不會在孩子面前,對前夫天生愛自由的品性加以評判。無論她們的家搬多遠,當老梅森想見孩子時,她都會讓他們父子相聚,讓孩子們缺位的爸爸,有機會用不缺位的父愛,及時溫暖、填補孩子們的內心。

影片最後,梅森的爸爸深情的看著梅森的媽媽,說了一句:

“謝謝你,把他們培養得很好!謝謝你!”

在我看來,無論是單親家庭,還是普通的婚姻家庭,擁有完整的家是每個孩子心中的渴望。可是大人世界的離合,孩子們只能觀望,無力干預。其實,孩子對父母關係的解讀,以及不正確解讀所帶來的缺失感和自卑感,才是影響孩子心靈成長的關鍵。

第②重“事業隱喻”:兼顧家庭與事業,光環職場媽媽的逆襲記

梅森媽媽在低谷的時刻,選擇重返校園攻讀學位,壓力之大、困難之多可想而知,然而這卻是一個單身媽媽最好的選擇。

梅森的媽媽如願獲得了碩士學位,擁有了理想的工作,也為孩子們換來了一個安定的家。這個不自我放棄的媽媽,不僅在事業上如魚得水,在家庭上,她也成功地把兩個孩子送進了理想的大學。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畫面:

新學校的小女孩問梅森:你去哪裡?

梅森:“去那邊的大學。”

小女孩:“去那邊做什麼?”

梅森:“我媽媽是那裡的老師。”

女孩:“好酷……”

梅森的媽媽已成為了梅森的驕傲,在我看來,生活態度積極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也不會太差。這也提醒了我們現實中的每個人,我們想要讓孩子成為我們的驕傲,不如先讓自己成為孩子的驕傲。

第③重“心理隱喻”:中年準“空巢媽媽”的“分離焦慮”,在離別中被迫獨立

當梅森準備去讀大學時,梅森的媽媽崩潰了。她看到孩子們一個個離開,卻毫不留戀,她難以接受,她向兒子抱怨:

“這是我這輩子最糟糕的一天。我知道這一天總會到來,可是我不知道你對於離開這麼開心。我的人生就這樣快要結束了。這一連串的里程碑:結婚、生子、離婚。當我以為你有閱讀障礙、當我教你如何騎自行車、再次離婚、碩士畢業、送薩曼莎(梅森的姐姐)、送你去上大學……你知道接下來是什麼嗎?是我該死的葬禮!我以為會有更多……”

原來,梅森的媽媽以為失去了孩子就失去了活著的希望。她本以為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還可以再漫長些,人生還可以有更多時間和更多可能性。

她看著孩子離開,她的心如同失去了支撐。她將這份焦慮,轉嫁到梅森身上,她控訴著梅森“不戀家”的表現讓她很生氣,甚至怒斥他“滾出我的生活”。

如果說事業是媽媽社會地位的支撐、身份的認證,那麼兒女就是她的精神支柱,是她在事業裡奮鬥的根本動力。事業,她已經得到,可是,長大的孩子,她即將失去,流逝的時光也再也不會回來。

這一情景讓我想起了,現實生活裡那些高考後的父母們。當孩子們拿到錄取通知書時,她們比孩子要開心,甚至恨不得全世界知道自己內的就感。但當陪伴自己多年的孩子突然離開自己、之身一人去另一個遙遠的城市上大學時,他們會因為一點點小事發脾氣、哭,一副想要與全世界為敵的樣子。

我想,他們不是厭倦孩子的離開,而是恐懼孩子離開後,那種失去一切的失落感。

從結構、隱喻、現實意義三個方面解讀《少年時代》的魅力與價值

03、基於電影《少年時代》中母親角色的定位,談談我對現實生活中家庭與女性的幾點新思考

梅森的媽媽,這個做事果決、能隨時看清自己的困境,懂得及時止損的智慧女人,她在家庭定位和女性自我尋找上,也給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一些啟發。

啟發一:家庭教育上,比起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不如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心。

比起離婚,給孩子帶來更大傷害的是婚姻內互相攻擊和爭吵,那樣的畫面,會打破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梅森父母雖然離了婚,但他們不會在背地裡談論對方的不是。梅森爸爸面對兒子對前妻的抱怨,他也以支持前妻為原則,勸解兒子尊重媽媽的選擇。

當姐弟倆遇到愛情,梅森爸爸,也從不評判他們遇到的對方有多不好,來表示對他們早戀的反對。他會結合自己的經驗告訴女兒要保護好自己,告訴兒子感情的投入需要有所剋制。他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對孩子的教育,梅森的媽媽,也是如此。

反觀當下,某些家庭孩子雖然有父有母,但孩子的心靈是缺失的。父母們或許真的忙到太累,再沒有多餘的精力,看到孩子心靈的成長;也或者是沒有耐心,所以他們更願意以己認為對的方式,強迫孩子快速地去做出符合父母認知的行為。

我認為,《少年時代》裡的家庭教育模式,也給現實中身處困境的家庭提供了參考。即使父母之間沒有了愛情,父母之愛仍然可以對孩子保持完整。畢竟,婚姻關係,與父母有關;而父母之名,才真正關係到孩子的一切。

從結構、隱喻、現實意義三個方面解讀《少年時代》的魅力與價值

啟發二:分離是中年人的必修課,中年媽媽們,要練習尋找新的興趣愛好

電影中梅森的媽媽,抱怨人生的精彩止步於此,她的崩潰很突然,因為她從未意識到自己的中年來得如此快,孩子漸漸長大,才發現自己已經老了。我想,她的感受,每個媽媽都會經歷。

中年人的分離,又何止於母子關係的分離?長輩、同事、好友、那些不知名的陌生人,都會引起“人生幾何,譬如朝露”的感傷。可是,生老病死,又何嘗不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必修課?

在我看來,學著原諒自己在生命必然規律面前的無力,告訴自己雖有遺憾,但我已盡力,也是對自己、對他人的尊重。每個生命個體的意義,在於它的價值。中年媽媽們家庭的責任漸漸減輕的同時,多培養自己新的興趣,代替分離的焦慮,也能不負時光。

從結構、隱喻、現實意義三個方面解讀《少年時代》的魅力與價值

啟發三:要相信即使再平凡的人,也能活出自己的價值和深廣的影響力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也同時在扮演著他人世界裡的配角,多重的角色,才組成了一個人完整的一生。

電影最後,一個不起眼的年輕經理,站在梅森媽媽面前,表達感謝。他本來是個普通的管道修理工,在梅森媽媽的勸解下,這個來自墨西哥的男孩開始發奮讀書。多年後,他成功取得了學位,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改變了命運,並打算繼續在這條路上深造下去,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梅森媽媽完全沒有想到,她的一些很平常的話,竟然改變了另一個普通人的一生。其實,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教師的一句話,媽媽的一句話,身邊鄰居的一句話,都曾無時無刻影響過我們。

在我看來,總有那麼一個人,一句話,在你心裡有著或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力。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的一言一行,也在產生著不可預知的價值。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積極的做個造就別人的人,即使再微小的生命,也可以發出耀眼的光芒。

學著做個與人為善的好人,說些造就生命的話,多做點造就生命的事,相信當你的生命發揮出更多正面價值,你的人生也會處處盛放光彩。


結語:

《少年時代》是一部非常樸素純粹的文藝電影,它記錄了一個少年的成長,也記錄了父母們的成長。

紀實性的鏡頭語言、平淡的生活細節的刻畫、以及平和輕鬆的文學性表達手段,使觀影者如臨其境,與影片中的梅森一起重溫了自己的成長曆程。

《少年時代》是每個人曾經擁有過的、詩一樣的年輕時代!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