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代》:媽媽,你還愛爸爸嗎?愛!但不意味著在一起會更好


《少年時代》:媽媽,你還愛爸爸嗎?愛!但不意味著在一起會更好

時間讓我們沉澱,空間讓我們成長。

前言

《少年的時代》 是理查德·林克萊特編劇並執導的一部劇情片,由艾拉·科爾特蘭、帕特麗夏·阿奎特和伊桑·霍克主演,於2014年7月18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歷時12年拍攝,用完全真實的時間跨度,講述一個男孩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曆程,及其父母親各個方面的變化的故事。很多網友說:影片拍的雲淡風輕,沒有心靈雞湯,全是平凡生活中真實的細膩,但故事情節沒有高潮,平淡無奇。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美國德州男孩在6歲到12歲的成長經歷,影片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也沒有動人的故事,但是導演卻花了12年時間記錄一個普通孩子的家庭日常生活,主人公梅森從小父母離異,跟著母親和姐姐一起生活。父親放蕩不羈愛自由,但和孩子們的相處是快樂的。母親幾次婚姻失敗,但有孩子們的陪伴。梅森經歷搬家、轉學、戀愛、失戀,一個人的成長軌跡很普通,但這種普通才深刻反映了常常被我們所忽略掉的一個人的成長瞬間。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各不相同,大部分人的成長都是平淡無奇的,但是足夠真實。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教育這個話題,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最為關鍵。今天我們將從家庭教育的視角,解讀《少年時代》的背後:離異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教育。

不幸福的婚姻,孩子未必不幸福。家庭環境總會對孩子心理造成影響,有時,選擇離婚,也未必是錯誤的。但是,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不是離婚本身,而是離婚後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用誠實的態度跟孩子溝通,告訴孩子父母離婚的事實,但愛依舊不會改變


很多夫妻在離婚前總是反覆爭吵,並互相詆譭對方,讓孩子生活在大人的矛盾中,這樣不僅影響親子關係,更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少年時代》:媽媽,你還愛爸爸嗎?愛!但不意味著在一起會更好


影片中梅森的父母離婚後,梅森問母親:你還愛爸爸嗎?母親的回答是:我還愛著你們爸爸,但不意味著我們繼續一起才是最好的選擇。梅森的父母就算離婚了,也沒有在孩子面前互相詆譭。而是告訴孩子,父母即使不在一起也依然愛她們。她們的父親也每隔兩週都會去見見孩子們,帶孩子們一起打球、玩遊戲、看球賽等,讓孩子們感受到父愛,共同陪伴孩子成長。

用誠實的態度,告訴孩子父母離婚的事實,用實際行動證明,父母不會因為家庭變故減少對她們的愛。即使不能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但他們依舊是快樂的。


在生活中教會孩子勇於面對困難


《少年時代》:媽媽,你還愛爸爸嗎?愛!但不意味著在一起會更好


影片中,父母離婚後,父親與梅森還有姐姐第一次見面時,就帶姐弟倆去打保齡球。梅森總是打不中,撅嘴向父親要求要加上護欄,父親則告訴他,小孩子才需要防護欄,生活是不會給你防護欄的。父親想讓孩子有勇於面對困難的勇氣,人生總會遇到各種困難,總在別人的保護中,是沒有辦法成長的

一位美國兒童心理學專家說:“經歷了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挫折教育可以幫助孩子樹立一種面對挫折時積極、樂觀的態度。挫折本身並不能造就一個人,能夠造就人的是他在挫折中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孩子在成長中總會遇到困難的,作為家長應該教會孩子直面困難,認清挫折,找到解決的方法,從而戰勝困難,逐漸成長。


青春期,需要教給孩子必要的性教育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性教育總是羞於啟齒,其實性教育是淡化孩子的好奇心,避免盲目嘗試的方法之一,引導孩子有一個正確的性觀念,家庭的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事

《少年時代》:媽媽,你還愛爸爸嗎?愛!但不意味著在一起會更好


影片中,梅森的父親和她們姐弟倆的相處就像朋友一樣,當父親知道青春期的姐姐薩曼莎開始交往男朋友的時候,並沒有制止和指責,而是跟她普及性教育的知識,避免此類事件的兩種方法:一是不要發生性關係,二是要戴安全套。讓她學會保護自己。談及這個話題姐姐幾次不好意思地想要終止這個話題,梅森也因此借上廁所迴避這個話題,但都被父親制止了,比起覺得尷尬,教會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才是最重要的。

《少年時代》:媽媽,你還愛爸爸嗎?愛!但不意味著在一起會更好


青春期的孩子性意識開始萌發,這會讓青春期的孩子有體驗性衝動的感覺,它是一種原始的本能,而這本能是源於愛。家長需要適時對孩子進行性教育,讓孩子知道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要了解他們對性的看法,然後引導他們對性的正確認識。以及性關聯的情感責任,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性道德觀念。


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在探索世界的路上要懂得信任和放手


什麼是獨立自主?獨立自主是孩子在想象和活動中,不依賴,不追隨別人,能夠相對獨立地進行某項活動或完成某件事情。

孩子總會一天天長大,走進社會,獨立生活。父母應該給孩子更多這樣的成長和鍛鍊機會,在不斷嘗試中積累經驗,提高獨立自主的能力。

《少年時代》:媽媽,你還愛爸爸嗎?愛!但不意味著在一起會更好


影片中的梅森姐弟倆,在第一任繼父的家裡,必須完成規定的家務活,如果不完成,就不能去玩自己喜歡的東西。梅森高中後,就在一家餐廳裡洗碗,自己打工掙錢。高中畢業前,去參觀大學,旅費也是從自己的打工費用中開支,雖然母親也給了他一些備用金,但希望他最好別用,因為回來時要還。

世界勵志演講家尼克·胡哲曾說過:這個世界根本不存在不會做和不能做,只有不想做和不去做;當你失去所有依靠的時候,你自然就什麼都會了!

生活能力是孩子獨立的基礎,鼓勵孩子獨立做事,相信孩子的做事能力,讓孩子們得到更多的社會磨礪。在探索世界中,父母需要幫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自信,責任感和思想獨立意識。


英國心理學家希爾威亞·克萊爾曾說過:“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所以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一個人在成長中走向獨立的過程有以下幾個關鍵時期:

第一階段:幼兒時期(2歲左右),開始出現獨立意識。這個階段,孩子會把自己想要的表達出來、希望那些東西永遠都是自己的。父母要抓住這個關鍵時期,因勢利導地培養其生活自理能力。

第二階段:童年時期(6歲左右),是與母親真正分離的起點。這個階段,孩子既想要獨立,又必須依賴媽媽。

第三階段:少年時期(9歲左右),是獨立又執著的年齡。這個階段,孩子的獨立性增強,在感情上表現出對他人不再過度依賴,希望擺脫對父母的依戀。

第四階段:青春時期(12歲以後),獨立是孩子整個青春期一直在追尋的東西,渴望脫離父母,樹立自己的形象。

在每個成長階段,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任務,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自己能夠獨立完成的事情。

  1. 2~6歲,應該重點關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2. 6~9歲,應該重點關注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3. 9歲~青春期,應該重點關注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孩子慢慢的長大,最後總會與父母分離,教給孩子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所需要的一切,父母才能更加放心地讓孩子去追逐自己想要生活。

《少年時代》:媽媽,你還愛爸爸嗎?愛!但不意味著在一起會更好


結語:

少年時代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黃金時期,而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深遠的影響。影片中梅森和姐姐薩曼莎,在這個離異家庭中,並沒有受到太多負面影響,他們是幸福的,父母親都各自承擔著養育子女的責任。

母親數次婚姻失敗,婚後生活所帶來的各種不如意,她依然選擇堅強面對。父親從一個放蕩不羈的少年逐漸蛻變成迴歸家庭的成熟男人,他總是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刻,給予及時的指導與幫助。

《少年時代》只是記錄了平凡生活的點點滴滴,成長中伴隨的愛與痛,喜與悲,用一個個真實的鏡頭捕捉了每個人12年裡悄然發生的變化,深刻而又真實。

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完美無缺的原生家庭,但是可以有更好的自己。父母和孩子最好的關係是共同成長。

---END---

作者簡介: ,優質情感領域創作者,永遠對世界保持一顆的好奇心,探索未知的世界,未知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