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觀後感---大明王朝的宿命

最近由於疫情的緣故,重新看了一遍電影《大明劫》。在看《大明劫》時,我腦海中想起了《一九四二》《投名狀》那種死沉沉畫面,王朝末期,老百姓危難之際,饑荒、瘟疫、兵亂,朝廷上政治鬥爭,一樁樁,一幕幕,無不透露著王朝末期滅亡的氣息。

《大明劫》觀後感---大明王朝的宿命


  孫傳庭,曾經的白面書生,懷揣報國之志,逮天災不斷、流民四起。毅然投筆從戎,賣掉祖屋自己出錢、募集陝北勇武之士,為朝廷東征西討,立下戰功無數、他身上留下的一道道傷疤彰顯了他作為一名軍人的榮譽和忠誠。電影中,軍醫吳又可在經歷孫傳庭用非常手段處理感染瘟疫的兵士後,深受震撼後逃離了軍營,部將請示是否將其抓回,孫將軍一改往日的殺伐決斷,說:不用追了,他有他的路要走。

《大明劫》觀後感---大明王朝的宿命


  當時我反倒覺得站在一個將軍的位置上於亂世之中此情此景用如此非常手段是再平常不過的了,可是放在每一個感染瘟疫的兵士個體身上,又是如此的冤屈無助。我們不得不承認這麼一個殘酷的事實,對於世間大多數的個體而言,我們都是在非常時刻為了顧全大局或者多數人的利益可以被最後犧牲掉的滄海之一粟!

《大明劫》觀後感---大明王朝的宿命

  我想在最後拼力一戰之前孫傳庭,不可能不知道他根本無法憑一己之力挽大明大廈之將傾。他只是盡到了他作為一個將軍的本分——為國盡忠,就像當初軍醫吳又可明知道進入軍營控制空前規模的瘟疫是凶多吉少一樣,他說:縱有不測也是醫者的宿命。他們都走了自己該走的路。

  或許冥冥之中每一個人都是帶著某種應有使命來到人世間,都要走自己該走的路,終究都像飛蛾撲火一般走向各自的宿命。或許成了英烈的孫傳庭在九泉之下也會覺得吳軍醫的救死扶傷是婦人的小仁,無法救民族國家於危亡;同樣對於醫者的吳又可或許始終也會覺得孫將軍過於偏執冷酷,王朝更替,國家興衰自有其規律,何以視兵士和自己的身家性命於如此不顧,做無謂的犧牲!

《大明劫》觀後感---大明王朝的宿命


  我不是個醫者,也不是亂世的將軍,可是我和他們卻是殊途同歸,我也有屬於自己的路要走,終究找到我自己的宿命,終將歸於天地之間,化作塵土,歸於平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