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淮河醫院抗“疫”戰線上的青春力量

疫情來臨,無數白衣天使奮戰在新冠肺炎的抗疫一線。在4.2萬餘名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有1.2萬多名是90後,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是“95後”甚至“00後”,他們用堅守和奉獻詮釋了責任與擔當,他們愛崗敬業、勇於接受挑戰,在與疫情鬥爭的過程中快速成長,讓青春的光華在疫情中熠熠生輝。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來自於河南大學淮河醫院的“90後”醫護人員,在抗疫一線的戰鬥中,用行動證明青春力量。

李承洋是一個高個子男孩,但沒想到支援武漢工作中最大的難題也是他186cm的身高。剛到武漢的時候物資缺乏,沒有合身的的防護服,防護服太小,在隔離病房一個彎腰動作就可能導致防護服裂開。為了達到防護要求,他經常用一些塑料袋改裝防護服,來覆蓋皮膚的暴露點。為了“保護”防護服,李承洋在隔離病房工作的時候不得不長時間站著,累了就靠牆休息。就這樣的工作了兩個月,他的體重從110公斤減輕到了90多公斤。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抗“疫”戰線上的青春力量

做為責任護士,他發揮“力量擔當”優勢,主動管理臥床患者。有一位76歲肺癌晚期合併肺炎的老年患者,病情嚴重、長期臥床,需要每天餵飯翻身。李承洋每天為老人翻身、更換尿不溼、餵飯喂藥、端茶倒水,逐步地指導老人進行康復鍛鍊。經過一個月的治療,老人病情好轉,並且順利轉到普通病房。李承洋說:“已近而立之年,我們即將‘立’起的不僅是信心和能力,還有更多的家國情懷和歷史擔當。”

別看29歲的張亞如在家裡是一個“乖乖女”,但今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襲擊全國時,她義無反顧,奔赴前線。她說等疫情結束,一定要好好陪爸媽吃一頓團圓飯!“第一次穿上防護服,推開一道又一道隔離門走進病房的時候,我內心是忐忑甚至膽怯的,可當我走進病房,聽到患者一遍又一遍的感謝,看到他們期盼的眼神,我突然就不怕了,因為我想讓他們看到一個堅定自信的我,想讓他們知道我們有信心戰勝這一切。”張亞如這樣說。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抗“疫”戰線上的青春力量

滿慎南,一個細心、善良的女孩,每天重複著平凡普通的工作。接班後,如常將早餐帶去病房,簡單整理後開始為病人發放早餐,7床喜歡吃雞蛋,26床喜歡喝兩份粥,32需要兩份飯等等,她記下了每一位患者地喜好。早餐發放完畢準備當日的輸液治療,給自己測了ー下心率:121次/分,心動過速了,加上生理期,穿著尿不溼,那叫一個“酸爽”,在深呼吸稍作調整後,繼續投入工作。滿慎南說:“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是我應該做的工作。暴風降臨,每顆草都在釋放自己的力量,抗疫路上,沒有人能成為局外者。在艱苦奮鬥中砥礪奮進、在實踐中增長工作本領,繼續在救死扶傷的崗位上拼搏奮戰,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一個靦腆又有點內向的”90後“男孩張銀龍,他的29歲生日在這樣一個特殊環境下度過,這讓他終身難忘。“隔離病毒,絕不會隔離愛”,在他負責的病區中,有位80歲姓呂名真的老奶奶說:“我兒子也在隔離,兩個閨女不在本地,還有我的孫子,孫女……”老奶奶越說越焦慮心裡也越是沉重,老奶奶是想念她的家人了。“您就把我當成您的孫子吧,有什麼事您就跟我說,我也會經常來看您的。”“謝謝你黨員小夥子,你能把你名字,聯繫方式留給我嗎,等我病好了,我要和我的家人邀請你去看武漢最美的櫻花,吃武漢最好小吃,去我家做客,我還要帶著我的家人去你們開封玩……”看著老奶奶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張銀龍說他的心裡無比的溫暖、踏實。再次走進她的病房的時候,老奶奶手上拿著一張紙說:“你們是我們的恩人啊,我們會感激你們一輩子。”她一邊說著,一邊把那張紙遞到張銀龍的手上。

其實最重要的不是“幾零後”,而是努力後、奮鬥後,能夠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能夠為國家做貢獻、為人民服務,才是實現人生價值最好的途徑。在疫情和考驗面前,“90後”充分發揮年輕人的衝勁和闖勁,起到年輕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和前輩們一起,和武漢人民一起,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用自己的汗水和熱血守護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