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總兵創業

鄭總兵創業

鄭芝龍,原名一官,天主教名尼古拉,福建泉州人,明末清初東南沿海臺灣及日本等地第一大海盜,最大的海商兼軍事集團首領,先後歸附明清兩朝為官。

兒子英雄爹好漢——這句話用在鄭成功、鄭芝龍父子身上,當真恰當不過!鄭成功之所以能立下收復臺灣的民族偉業,離不開父親鄭芝龍為其打下的雄厚基礎。

翻開鄭成功他爹的發家史,其精彩程度,絲毫不遜色於鄭成功。

天啟年間,鄭一官與一批流寓日本從事海外冒險的閩南人,因不滿日本德川幕府的統治,密謀起事造反,參與日本人民的反抗鬥爭。後被德川幕府遣兵搜捕,不得已乘船出逃至臺灣。

天啟五年(1625年)十二月,鄭一官被推為盟主,樹旗招兵,下設參謀、總監軍、督運監守、左右謀士等,代統一寨眾目,建立了初具規模的鄭氏地方統治政權。

鄭一官自立門戶後,從福建招徠了鄭興、鄭明、楊耿、陳暉、鄭彩等部將。他將部下分為十八先鋒,結為“十八芝”, 並從此改名為“芝龍”。

鄭芝龍繼續拓墾大業,勢力不斷壯大,成為當時海上最大的武裝集團。“凡我內地之虛實,瞭然於胸。加以歲月招徠,金錢所誘餌,聚艇數百,聚徒數萬……禮賢而上士,劫富而施貧,來者不拒,而去者不追。”

鄭芝龍作為一名白手起家的平民子弟,從海商海盜開始幹起,逐漸經營起武裝海商集團,發跡於日本平戶,轉而建置臺灣,不僅建立了一支實力強大的私人海軍,而且效仿明朝在臺灣設官,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割據政權。真是令人佩服佩服!

鄭總兵創業

天啟六至八年(1626—1628年),鄭芝龍以臺灣魍港為基地,劫掠福建及廣東數地,使明朝官兵疲於奔命。當時福建泉州府同安知縣寫給福建巡撫的文書中說鄭芝龍雖事劫掠,但對泉州百姓卻是異常仁慈,不但不殺人,甚至救濟貧苦,威望比官家還高。“所到地方但令報水(即通報官府蹤跡),而未嘗殺人。有徹貧者,且以錢米與之。”

天啟七年(1627年),明廷起用曾經擔任泉州知府的蔡善繼任泉州巡海道,對鄭芝龍進行招撫。鄭芝龍率眾到了泉州,見到了蔡善繼。鄭芝龍之弟鄭芝虎、鄭芝豹在會見後,認為朝廷沒有誠意,於是鼓動鄭芝龍等馬上離開泉州,重新過起海上稱雄的生活。

由於鄭芝龍集團力量的大幅度發展,對荷蘭殖民者也造成很大威脅,荷蘭船隻一在中國海露面,就為鄭芝龍集團截獲。為此,天啟七年還發生一場駐臺荷軍與鄭軍的戰爭,結果荷軍敗北。

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朝廷再度招撫鄭芝龍。工科給事中顏繼祖奏摺寫道:“海盜鄭芝龍,生長於泉,聚徒數萬,劫富施貧,民不畏官而畏盜。”

鄭芝龍欲投降明朝中央政府,鄭芝龍表示以“剪除夷寇、剿平諸盜” 為己任,九月就撫於福建巡撫熊文燦,率部降明,詔授海防遊擊,任“五虎遊擊將軍”,離開他多年經營的海上貿易根據地臺灣,坐鎮閩海。此時,鄭芝龍有部眾3萬餘人,船隻千餘艘,仍率領原部,為明廷守備沿海以防海盜倭寇和荷蘭人進攻,率軍討伐海盜,官至總兵。

崇禎元年(1628年),閩南又遭大旱,饑民甚眾。鄭芝龍在熊文燦支持下,再度招納漳、泉災民數萬人,“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海船運到臺灣墾荒定居。在臺灣歷史上,鄭芝龍是組織大規模移民的第一人。

臺灣土地肥沃,因此而引發了漢人向臺灣島移民的浪潮,這是歷史上首次大規模有組織的由大陸向臺灣移民。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臺灣南部,在大員(今臺南市)修築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兩城,駐防近兩千人,但大陸移民卻多達數萬。

鄭芝龍受招撫後,利用泉州安平鎮的航海和經商基地,打破官方的海禁,繁榮海市,武裝船隊旗幟鮮明,戈甲堅利,航行於中國沿海、臺灣、澳門和日本、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地之間,充分利用自己的權勢和財力,擴大海上貿易,幾乎壟斷了中國與海外諸國的貿易。

鄭總兵創業

崇禎六年(1633年),鄭芝龍於福建沿海金門海戰擊潰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

鄭芝龍從此控制海路、收取各國商船舶靠費用,儼然稱為閩南的領主與海上霸主。鄭芝龍對繳保護費給其的商船(一艘大船需繳三千兩銀錢),給予鄭家的令旗;如不繳費而想經過芝龍海域的,恐怕難逃被劫的命運。

鄭芝龍如此強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營運不寧,荷蘭人數度聯合其他勢力合攻鄭芝龍,但鄭芝龍仍持續擴張其勢力,並將荷蘭人次次打敗。史載:

“凡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來往。每舶例入三千金,歲入千萬計,以此富敵國,自築城安平鎮”……“從此海氛頗息,通販洋貨,內客外商,皆用鄭氏旗號,無儆無虞,商賈有二十倍之利,芝龍盡以海利交通朝貴,寖以大顯”……“八閩以鄭氏為長城”。 鄭芝龍自己也承認:“三關餉取之臣,臣取之海,無海即無家。”

老鄭家在福建臺灣何其風光啊!帶著鄉親父老不靠種地收稅,照樣發家致富!不管你中原如何打得鬼哭狼嚎,老鄭的眼光卻已經在星辰大海中了!

崇禎十四年(1641年)夏,鄭芝龍商船22艘由晉江縣安平港直抵日本長崎,佔當年開往日本的中國商船總數的22.68%,主要貨物有生絲、紡織品、瓷器等。鄭芝龍與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建立貿易關係。他運往日本的絲織物,有一部分是從澳門購進的,日本的貨物也由他運到呂宋,轉售西班牙。鄭芝龍極力發展海上貿易,經常滿載絲綢、瓷器、鐵器等貨物,駛往柬埔寨、暹羅、占城、交趾、三佛齊、菲律賓、雅加達、馬六甲等國貿易,換回蘇木、胡椒、象牙、犀角等。在短短几年內,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商業貿易的最強競爭對手。

明末,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相繼在南安石井建立造船坊,營造軍、商兩用船,年造三五艘,修數十艘。

鄭總兵創業

崇禎十七年(1644年),南明弘光皇帝冊封鄭芝龍為南安伯,福建總鎮,負責福建全省的抗清軍務。

弘光元年(1645年)閏六月,鄭芝龍、鄭鴻逵與福建巡撫張肯堂、巡按御史吳春枝、禮部尚書黃道周等,擁立唐王稱帝於福州,改元隆武。鄭芝龍受封平虜侯,掌握軍政大權,旋晉平國公,鄭家子弟官居極品。

隆武元年(1645年)八月,隆武帝詔賜,晉平國公鄭芝龍加太師。

雖然有理想的唐王想打回自己的老家北京,但他這位不太有理想的部下並不打算北伐。

站在鄭芝龍的角度想一想,也有道理!鄭芝龍全部的技能都是海戰海貿,要他去打陸戰?那還不要把技能全部清零重置嗎?海戰高手去迎戰八旗鐵騎,有的打嗎?何況你這幾個落荒的皇帝,換的跟走馬燈一樣,讓人拼上家底為你賣命?切——

唐王的戰略思維也是欠妥!福建歷來是偏遠之地,民心不齊,人口不多,地產不豐,實在不是長久發展之地!站在歷史後來者的角度上看,李濟深、蔡廷鍇率29路軍在福建獨立反蔣,成功了嗎?蔣介石在大陸一路敗退,有考慮在福建立足嗎?

唐王啊!唐王!你為何沒要北上?你連江西都佔領不了!還不如東向收復臺灣,民族英雄的稱號也夠你名垂青史的了!

閒話少扯,反正從海商海盜發家的鄭芝龍認為:“明朝清朝一回事,不就是換個主子嗎?”這為後來他投降清朝埋下伏筆。

鄭總兵創業

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洪承疇向清徵南大將軍多羅貝勒博洛提出招降鄭芝龍的建議,與招撫福建御史黃熙胤寫信勸鄭芝龍降清。

六月,清軍兵分兩路由仙霞關、分水關進逼福建,鄭芝龍既得貝勒書,決意降,鄭芝龍兄弟擁兵不進。

八月,鄭芝龍盡撤水軍回晉江安平,有船五六百艘;鎮守仙霞關的鄭鴻逵聞訊逃竄,清兵陷仙霞嶺,隆武帝奔汀州,被執,後絕食死於福京。

九月十九日,清徵南大將軍多羅貝勒博洛統兵佔福州。

同月,博洛遣泉州紳士郭必昌持書往安平招撫鄭芝龍,許以閩粵總督。

鄭成功勸止鄭芝龍未果,遂至孔廟哭廟、焚儒服,對自己的父親說:“若父親一去不回,孩兒將來自當為父報仇。” 後率部出海,繼續反清。

同年,清軍攻克福建。“福京之亡,亡於鄭芝龍之通款”——此言不差!

鄭總兵創業

鄭芝龍叛明降清,最終沒有善終。然而,在那個歷史大趨勢下,在降將降臣如潮的現實中,一個海商海盜出身的鄭芝龍,我們又能期望他有多高的覺悟呢?

鄭芝龍在17世紀中國明朝海禁與世界海權勃興的時代的背景下,以民間之力建立水師,周旋於東洋及西洋勢力之間,在鄭和船隊退出南中國海200年後,重奪了海上主導權,以強大的武裝力量和雄厚的資本在國際市場上同荷蘭、日本、南洋各國商貿公司競爭逐角,是官商結合、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代表人物。

鄭芝龍在擁有強大水師的同時,還積攢了豐厚的錢糧,更率部眾在臺灣建立基礎,為漢人移臺的主要據點。沒有這個基業家底,鄭成功拿什麼抗清?又拿什麼在南京兵敗後以海上武力成功收復臺灣?

鄭家父子,兩代英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