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之死,莫須有?

岳飛之死,莫須有?

岳飛是怎麼死的?

回答這個問題的人裡面,大概會有一半的人告訴你,“岳飛是被秦檜害死的。”如果要說的再詳細點兒的話,那就是“岳飛是被秦檜用‘莫須有’三個字當理由殺害的,你看杭州西湖岳廟前面,鐵鑄的秦檜跪像就是證據”。

岳飛之死,莫須有?

而剩下的一半兒人則會對這個答案搖搖頭,“秦檜只是背鍋的,害死岳飛的真正凶手其實是宋高宗趙構。”博聞強記的人,還會引用文徵明的《滿江紅》來提高說服力。

“豈不念,中原蹙;豈不惜,徽欽辱。但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古休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你看,岳飛是一軍統帥,而且還是抗金英雄,殺害這樣的人物,不是受到趙構的暗示,秦檜“逢其欲”。單單憑秦檜這個沒有一兵一卒手無縛雞之力的宰相,又怎麼可能辦得到呢。所以說,想殺岳飛的是趙構,秦檜是替皇帝背鍋的。

背鍋與否暫且不提,我們要問的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要殺岳飛?

認為趙構是兇手的人大概會說,傻不傻?文徵明的詞裡不是講的很清楚嘛,“但徽欽既返,此身何屬。”

岳飛整天喊著什麼“靖康恥,猶未雪”,要把趙構的老爹和哥哥接回來,可他就從來沒想過,徽欽二帝接回來了,哪趙構這個當兒子、弟弟的,以後還怎麼當皇帝?所以,岳飛打仗有一手,但就是在政治上太幼稚沒腦子。《人民的名義》裡高書記也說了,岳飛死於“莫須有”,是因為情商低。

岳飛之死,莫須有?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岳飛當然說過直搗黃龍府,一雪靖康恥,把徽宗和欽宗接回來的話。

建炎四年,岳飛率軍克復建康府,到越州向趙構獻俘,得到了鎧甲、金帶等物作為嘉獎。在回駐張渚鎮時,岳飛曾題詞留念:

近中原板蕩,金賊長驅,如入無人之境;將帥無能,不及長城之壯。餘發憤河朔,起自相臺,總髮從軍,小大曆二百餘戰。雖未及遠涉夷荒,討蕩巢穴,亦且快國讎之萬一。今又提一壘孤軍,振起宜興,建康之城,一舉而復,賊擁入江,倉皇宵遁,所恨不能匹馬不回耳!

今且休兵養卒,蓄銳待敵。如或朝廷見念,賜予器甲,使之完備,頒降功賞,使人蒙恩;即當深入虜庭,縛賊主蹀血馬前,盡屠夷種,迎二聖復還京師,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時過此,勒功金石,豈不快哉!此心一發,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

一直到紹興五年,岳飛在《乞宮祠札子》中也說過“迎二聖”的話。

但問題在於,把徽宗、欽宗接回來,這個政治口號是趙構自己先說,而且一直在說的。從即位詔書裡的“同徯兩宮之復”,到岳飛越州獻俘時親自審訊被俘的金兵,打聽徽宗、欽宗的消息,然後哭的一塌糊塗。所以,岳飛說“迎二聖”的話,不過是迎合領導話語的政治正確罷了。

並且,紹興七年,宋徽宗病死後,金人就不斷地用揚言要把宋欽宗送回來當皇帝的方式刺激趙構。那時候如果岳飛再說“迎二聖”的話,就真的是沒腦子配合敵人,學張國燾搞兩個中央了。

但岳飛沒有那樣,在他的奏摺裡,欽宗被用“天眷”這樣的詞來稱呼。如《乞出師札子》裡說:“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歸國,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憂,臣之志願畢矣。”

北伐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收復故土,好讓趙構高枕無憂地當皇帝,而不是接宋欽宗回來搞復辟。

在這篇《乞出師札子》的開頭,岳飛說:“臣伏自國家變故以來,起於白屋,實懷捐軀報國、雪復讎恥之心,幸憑社稷威靈,前後粗立薄效。而陛下錄臣微勞,擢自布衣,曾未十年,官至太微,品秩比三公,恩數視二府,又增重使名,宣撫諸路。……臣實何人,誤辱神聖之知如此,敢不晝度夜思,以圖報之。”

這是岳飛的真心話。不到十年的時間,岳飛從一個小兵,憑藉一次次軍功,被趙構提拔到三公、節度使的位置。那麼,如果岳飛擁立宋欽宗復辟的話,且不說能否成功,即便成功了,難道得到的還會比這個更大?這個問題岳飛清楚,趙構也清楚。所以,“迎二聖”不是導致岳飛被害的原因。

還有一種觀點是岳飛沒腦子摻合宋高宗立儲的事,所以引來殺身之禍。

岳飛確實建議過趙構立儲,而且還是兩次:紹興七年、十年。

自從被金兵嚇的陽痿生不出兒子,唯一的兒子又夭折後,沒有兒子就成了趙構的心病。而岳飛又整天嘰嘰咕咕地催促趙構立太子,毫不理會趙構被氣的發青的臉色。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岳飛捅破了“皇帝陽痿”這個國家機密,觸碰了忌諱,惹得趙構惱羞成怒懷恨在心,所以岳飛是自己作死。

可是,恐怕這也不是岳飛被殺的真正原因。因為趙構陽痿生不出兒子這事,非但不是什麼宮闈絕密,而且趙構還是在皇太后和一些大臣的建議下,選了宋太祖七世孫的趙伯琮為養子的。

紹興七年,岳飛第一次建議趙構冊立趙伯琮為太子,趙構的心情很不爽。但是,不爽的原因是“卿雖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與也”。

知道你岳飛提這樣的建議是為了對抗金人立宋欽宗的兒子為皇帝,製造兩個中國……啊不,是兩個大宋的陰謀。沒有壞心眼,對大宋忠心耿耿。但是,冊立誰當太子,這不是你這樣的統兵大將應該過問的事。

紹興十年,岳飛第二次請求趙構及時冊立太子,防止金人訛詐。趙構雖然不高興,但因為和金人開戰的用人之際,所以連批評都沒批評,只是誇岳飛忠心,說他“忱誠忠讜”。

既然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麼,岳飛被殺害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

我們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把岳飛之死放進宋朝的政治傳統、南宋初期宋金和戰關係,以及宋高宗趙構本人的為人這三個因素組成的框架內來尋找答案。

宋朝和唐朝之間是五代,五代的特徵就是亂,是拿刀的武夫比拿毛筆的文人吃香的時代。五十年的時間,中原大地上就換了五個朝代,壽命都不長。原因就在於皇帝沒有威信,誰兵強馬壯,誰就能當皇帝。尤其是後周,直接是從孤兒寡母手裡搶來的皇位。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身為後周大將,也是有樣學樣地從周世宗留下的孤兒寡母手中搶下了皇帝的寶座。

所以,趙匡胤建國後第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曾經的戰友,手拿刀槍的軍隊將領。為了避免自己創業方式被人複製,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和平解決了皇位面臨的威脅。同時還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抬高了文人的地位,對武將進行打壓。

北宋滅亡後,趙構在一片混亂中建立了南宋。因此,作為皇帝,他面臨的問題和趙匡胤當年面臨的其實是一模一樣的。老趙家別的不行,打壓武將這是從小就耳濡目染的看家本事。

南宋初年,為趙構保住半壁江山的“中興四將”,在戰亂時是需要依靠的國之棟樑。但一旦戰爭結束,立即就成了趙構要除去的心腹大患。

從建炎元年開始,趙構就一直在想方設法向金人求和。但金人的氣勢如日中天,對趙構的乞憐求和理都不理,除了打,就是殺。有一段時間,趙構被金人追的不得不跑到茫茫大海上逃命。而岳飛這樣能打能戰的武將,自然就成了趙構保住皇位的依靠。也因此就有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岳飛被一路提拔到三公、節度使的高位的情況。

但是,等到了紹興十年,金宋兩國的關係發生了改變。金人發起的南侵戰爭非但沒有成功,反而在岳飛的反攻下,損失慘重。再加上金人上層的內亂,使得金人失去了征服南宋的戰力,為了休養生息,不得不允許趙構的求和。

所以,到了紹興十年,對求和心滿意足的趙構,就開始把視線對準了“中興四將”。

岳飛之死,莫須有?

是的,被視為心腹大患的不僅僅是岳飛。趙構和秦檜制定的計劃是:先讓岳飛和張俊誣陷韓世忠,除掉韓世忠後,再讓張俊誣陷岳飛,除掉岳飛,最後除掉張俊。

而事實也確實如此,除了岳飛被殺外,其他將領也都失去了兵權。

但是,僅僅是為了剝奪兵權的話,又何必殺岳飛呢?要知道,第四次北伐被十二面金牌追回,導致數年之功功虧一簣後,心灰意冷的岳飛就已經多次上書要求辭職,但趙構始終不同意。更何況,為什麼單單殺的是岳飛呢?

這就和岳飛這個人有關了。

岳飛雖然和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等武將一樣,出身都不高,但他和他們卻完全是兩類人。岳飛沒怎麼上過學,卻自學成才,優待文人,對人謙和。從來不像其他將領那樣,以粗俗鄙陋為榮。

岳飛好酒,年輕時因為喝酒打傷過人,被母親訓斥後,從此滴酒不沾。成名後,常常以“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激勵。而其他將領則飲酒無度貪杯誤事。

再說“色”。當時的將領,蒐羅美女在家裡開後宮的都不叫什麼事。甚至還有為了助興,服用丹藥,酒色過度,最後吐血而死的。韓世忠強姦部下的妻女,逼的猛將呼延通自殺。劉光世請求朝廷給自己的小妾封增誥命。

而岳飛卻只有一個老婆李娃。有個大將聽說岳飛只有一個老婆,沒有小妾,於是就花大錢買了個官宦家庭出身的美女,送給岳飛當小妾。結果,岳飛兩句話把人家嚇跑了。岳飛說,我們家沒有錢,穿的是麻布,吃的米麵,你要是能同甘共苦就留下,受不了就回去吧。

沒錢當然是撒謊,岳飛實際上很有錢。宋朝對高官尤其是高級武官的俸祿特別優厚,岳飛是節度使、太尉,後來還封了開國公的爵位,再加上時不時趙構給的賞賜,岳飛手裡不缺錢。

但岳飛家裡又確實沒什麼錢,穿的是麻布,吃的是麵食,很少吃肉。遇害後家裡被抄家,也只不過抄出錢一百貫。加上三千匹麻布、絲絹,五千斛米、麥,大概有九千貫。

岳飛的錢哪去了?貼補軍隊了——“所得錫賚,率以激犒將士,兵食不給,則資糧於私廩。”

岳飛之死,莫須有?

別的將領剋扣軍餉喝兵血驕奢淫逸,岳飛自己對自己家人摳門,省下來的錢全都補貼了軍隊。

趙構有一次和岳飛聊天,隨隨便便感慨說,天下什麼時候能太平呀!岳飛立即回答說:“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命,天下當太平。”

這樣嚴於律己出淤泥而不染的將領,名聲好,有功績,他到底想要幹什麼呢?

而且,這個將領並不像別的將領那樣柔順。

紹興七年,趙構先是不知怎麼的振作了精神,信誓旦旦地說要給岳飛增兵,支持他北伐。岳飛歡欣鼓舞,做好了各種準備和計劃。卻不料趙構的振作並不持久,不久之後就開始變卦。對趙構的出爾反爾,岳飛氣的直接辭職,跑去了廬山。

惱羞成怒的趙構先是道歉,好一頓安撫,給了棗子後,又是一個巴掌——“卿前日奏陳輕率,朕實不怒卿。若怒卿,則必有行遣。太祖所謂犯吾法者,惟有劍耳!所以復令卿典軍,任卿以恢復之事者,可以知朕無怒卿之意也。”

趙構對岳飛的猜忌和殺心,恐怕就是這時候產生的。

紹興十年,岳飛無視趙構“兵不可輕動,宜且班師”阻止出兵的詔書,毅然發動了第四次北伐。

朱熹評價岳飛時,用了一個“橫”字,指的大概就是這兩次抗旨吧。

岳飛之死,莫須有?

封建時代,君主是國家的象徵,但國家的利益和君主的利益有時候卻存在對立的情況。對趙構這個君主來說,保住半壁江山,過自己的小日子,哪怕向金人稱臣也無所謂,這就是他的利益。至於被金人鐵蹄蹂躪的長江以北的宋人,反正南宋的行在離北方那麼遠,哭喊聽不到。

當金人不允許他投降,“搜山檢海”追的他屁滾尿流嚇得陽痿的時候,岳飛就是他信任的大將。

而當金人同意他投降後,一心想要北伐,收復故土的岳飛,就成了破壞和平的眼中釘。並且這個將領有本事、有名聲、統領大軍、屢屢抗旨。

紹興十年秋,完顏宗弼致信秦檜:

爾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且殺吾婿,不可以不報。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也。

趙構不是一直想要投降嗎?讓他先殺了岳飛再說。

紹興十年六月,岳飛連復蔡州、穎昌府、淮寧府、鄭州、汝州、虢州、河南府等地,大敗金兵於郾城縣和穎昌府,進軍朱仙鎮,奉詔班師。

紹興十一年四月,授樞密副使,罷兵權。

八月,罷樞密扶手。

十月,入大理寺獄。

十一月,宋金達成和談協議,宋向金稱臣。

十二月,被殺害於獄中。

《宋史·岳飛傳》:昔劉宋殺檀道濟,道濟下獄,嗔目曰:“自壞汝萬里長城!”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冤哉!嗚呼冤哉!

八百年前,岳飛被殺的罪名是“莫須有”。

八百年後,人們說岳飛被殺是因為情商低。

八百年的時間,人性卑劣依然。

————————

參考:《岳飛傳》鄧廣銘

《岳飛新傳》王曾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