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同“教書的是老師,育人的是家長”這話嗎?為什麼?

老孫遁世無悶


很感謝你的問題,不認同這個說法。

首先,教書不能僅僅理解為教課堂上書本里的內容,還要通過書本里的知識點如何應用到現實中。比如書本中的寓言故事司馬光砸缸,除了最基本的書本知識,可以延伸到孩子對水與自身安全的認識,而不是讓大家記住課文中的詞句來考默寫和背誦,誰都對了滿分,如果僅僅為了應付考試就失去了教書的意義。

第二,育人不僅僅是孩子的性格養成、對錯善惡的區分。有的家長往往羨慕別家的孩子很聽話,而批評自家孩子調皮。育人包含方面很多,德育、智育、美育、體育等等,這些學校裡的老師也都在做,學校裡經常組織的各種活動:春遊、運動會、繪畫比賽、知識競賽等等,也都是育人的一種方式,而非家長理解的教育孩子聽話。

第三,教書育人在現在的社會越來越需要學校與家長的配合。

伴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各種信息化產品的出現,學校課堂裡的作業也需要家長的配合與幫助,特別是現在大部分老師都會用微信來進行一個信息的發佈和與家長的溝通,有些作品家長與孩子共同來完成。而家長幫助孩子來進行一個課業的指導,其實也幫助老師教學的一個過程,家長與孩子共同來完成一些小任務。

因此,教書和育人不能單單地歸給家長或老師,需要大家的共同配合。


漫步生活的多多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學前就應把正確的思想和性格養成!


天山孤客990


“教育是萬能的、教師是萬能的”這句話就像許多家長們的座右銘一樣,牢記家長心中:孩子考試沒考好找老師,孩子作業要家長輔導怨老師,孩子成績公佈排名差還是罵老師...."

相信很多家長在陪孩子寫作業時難免都是埋怨幾句:“作業都家長檢查了老師幹什麼去?為什麼我要教孩子作業,這不是老師的事嗎?”

老師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因為老師面對的是一群孩子,尤其小學中學,學生們是非的判斷能力是比較弱的,所以老師的言行舉止對於學生來講就像是一個榜樣,於是我們說“為人師表”,作為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以自己的思想品質,文化修養,知識水平,治學態度,生活作風及處事方法,處處影響著學生。

從前我們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而現在我們說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園丁;因為老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了,更是要培養孩子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不知為何有些家長們就把教育的重責全部壓在了老師身上,並認為理所應當。但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老師即便是職業的特殊性,但也只是承當合理範圍內的道德教育,而老師承擔更多的依舊是知識教育!

為什麼很多老師會讓家長監督孩子寫作業?在我看來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中小學教師面對的不只是一個班的學生,而是2-3個班級的學生。備課、批改作業.......老師沒辦法督促到每個學生,因此需要家長配合、保證孩子放學回家後真的有寫作業、真的有鞏固今天的知識;老師課上抽背也是隨機的概率,不能完全檢測每一個孩子的學習狀況,唯一的手段是考試,當那時學習已經走了一段,孩子落下了就跟上,因此很多老師需要家長的輔助。

“教育不是萬能的,教師不是萬能的”

很多家長之所以振振有詞是因為他們秉信一句話“顧客是上帝”,因為送孩子進學校,他們是花了錢的,所以家長和孩子們是消費者、老師是服務者。但其實應該這樣嗎?老師並不是服務者,在我看來,老師是給予者;將知識簡化分解,以簡單易懂的方式教會孩子行走世間必備的知識、概念,帶著學生學會以更廣闊的眼光看世界,“學費”在我看來是家長們為孩子獲得這些只是所支付給老師的酬勞。

從另一方面說,老師面對的學生不是一個,而是一個班級40-60個,授課老師也不可能只教一個班級,這就意味著老師面對著上百個孩子,做不到面面俱到,除了傳授知識以外,也就只能以為人師表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德智體美勞....

再者,我們換位思考一下:相信很多讀者都看過某著名衛視的《變形記》,一個家庭一個孩子,富足的生活、父母富足的時間,卻把孩子變得離經叛道、成為無所事事的小混子.....是老師上課沒有傳授知識嗎?當然不,只是孩子沒有得到父母該給的愛,對於一切都變得冷淡、也不去學習,學會放縱。多少父母能夠保證自己能教育好孩子,又有多少父母常常忽視孩子需要的陪伴和愛?這時候你還覺得任課老師每天面對大幾十個孩子的工作輕鬆嗎?你還覺得老師得盯著每個孩子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麼?

一個人如果想在學識上和人格上取得卓越的成就,老師的言傳身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因為家是孩子成長的地方、孩子依賴的地方;把孩子的鍛造和社會的文明進步推給教師和教育,是一種推脫和懈怠。真正的教育,不僅需要教師和教育,更需要社會管理體系的科學完備,既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還要有必備的懲戒手段。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結合,才是真正的我們說的“教育”!


用戶63317847090


關於你認同“教書的是老師,育人的是家長”這話嗎?為什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不認同!因為老師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三字經有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所以說不能生硬的把“教書”和“育人”分開,只有家校共同努力,才能培養出一個有文化、有素質、知書達理的人才。

教書不能單純的理解為教授科學文化知識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的《師說》通過反覆的論辯已經把為人師者的性質與主要職責描述的非常到位了。教書育人是學校的職責範疇,作為老師“教書”、“育人”二者也是分不開的,不可以把教書、育人一刀切。學生在學校受到校園文化的薰陶,還有學校領導、老師言傳身教的影響,再加上社會上一些積極、正能量的榜樣的帶動,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都會有很好的發展。作為老師不能簡單的把教書理解為教授科學文化知識,而是應該把自己的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體魄健全、有著遠大抱負的有用人才。

育人也不能片面的理解為指導為人處世的道理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說過:“家庭教育不到位,不僅抵消學校教育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發展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父母是每一個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只有在學齡前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才會為今後入學後打下良好的基礎,讓孩子順利度過入學後的不適期。育人不只是指導人為人處世的道理,而是一個綜合性全方位的培養人才,包括一個人的文化底蘊、知識水平、道德品質、胸懷格局等在內的綜合素質。所以說育人應該是家校聯手,專業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作為教師的評測標準,知感恩、明事理也應成為家長引導孩子的方向。

家校合力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有用之才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作為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人,老師和家長一定要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名師”,老師和家長一定要通力合作,適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少走彎路,朝著自己的目標奮力前行。

所以說關於“你認同教書的是老師,育人的是家長這話嗎?為什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不認同。因為一個“成功”的人要既會做事、又懂做人。這樣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老師和家長的通力配合,只有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培養出有益於國家、有益於社會的精英人才。


築夢驛站


不認同。教書和育人從來都是一體的。

老師不單單是教給學生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國家也很重視這一點,全國統一了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歷史、政治的教科書。

只教書不育人,後果很嚴重,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學識越高,若三觀不正對社會的危害越大。思想教育滲透在課堂中,他是一種無形的存在。近幾年,因為量化考核績效工資的存在,許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偏重於追求分數,因為有了分數,就可以評模範,評先進,晉職稱,使教育變了味,使社會上辱師事件接連不斷。殊不知,教育不是生產,課堂不是工廠,老師不是流水線上的工人,這種教育評價方式早晚會改變!自古教師就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家長要育人,從小要教給孩子坐立行走、待人接物的日常規範,樹立孩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教給孩子努力拼搏吃苦耐勞的精神,對此,家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萬不可把這一切都放給老師。學習知識也是如此,家長要及時檢查孩子的作業,還有知識點掌握程度,學校老師畢竟面對的是幾十個學生,不可能面面俱到,家長面對自家的孩子就很容易掌握細節,因此家長要對孩子的學習時時關注。

家校結合,家長與老師經常溝通,在教書的同時育人,在育人的同時學習知識,才能讓孩子向著自己人生的目標永遠前進,找到充滿希望的起點。


布衣教師


不對。老師不但教師,還育人。當然,家庭對小孩的培養起很大作用,許多好的習慣,行為思想意識都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但老師對學生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好的老師可能影響學生一輩子,一個有壞習慣的學生,可以被老師改變了。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所以,我們既要提倡有好的家庭教育,但同時也必須強調學挍老師的教書育人的責任。


聽雨13063


從來教師職責都是教書育人,這是從古至今的共識。現在是誰把教師的職責分裂了呢?特別是中小學生,可塑性很大,而一天中的大部份時間都在學校,如果只管教文化知識,而不管德育發展,將會教出怎的學生?在新中國成立後,不管是大學中學小學,都要求教育學生在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是誰如此大膽,竟敢竄改我國實行了數十年的教育方針?到底是什麼目的?難道想把下一代培養成一代代廢材嗎?


用戶ws618


胡說八道,純粹就是推卸責任。自古以來,教書育人都是連在一起的。學校發展德智體美勞,德育還首當其衝。只教書不育人的結果就是像那個殺老師的學生一樣,成績再好有什麼用。小時候家長多管管 。大了家長還管得了。住校都不在家。手機不能帶,宿舍又沒電話,聯繫都困難,很別說管。所以說老師應該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住校生身上,而不是推給家長,一味地家長陪讀,有條件誰不想陪讀。家長不掙錢,他上學的錢從哪裡來。如果到學校只是為了學知識,他又何必去學校,現在信息這麼發達,怕比學校學的更好,還花不了那麼多錢。現實是現在多是獨生子女,孩子需要伴,需要學會和人打交道。有的老師動不都就說讓家長自己帶回去教 ,請問誰你有什麼資格剝奪孩子受教育的權利。要不就是說你一個都管不了,何況老師要管幾十個。你管幾十個是你的工作 ,那家長是不是也要工作,沒有可比性的事情能比嗎。


新故


你的意思是老師教書不育人,對學生的教育都是家長的功勞。對此不認同。

老師的基本任務就是教書育人,沒有幾個老師只管教書而對學生的品行不聞不問的。相反,在老師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卻發現無論對學生施以何種教育方法都不奏效,原來有家長撐腰,或家長身上也有同樣問題。有人說,有什麼樣的學生就有什麼樣的家長,雖不絕對,但卻很有道理。品行不良的學生多家庭教育有嚴重問題。怎麼能說老師不育人,育人都是家長所為呢?


芳華校園


請正確理解教育二字,教育,既有教又有育。教師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一種職業,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既要教又要育。如果教師只教不育,這個教師就是失職的。

說到家長的育,也有一些家長只生養不教育,孩子的品行任其自由發展。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家長的育,和教師的育是反方向的,不能和教師形成合力。如果要一個孩子品學兼優,家長必須和老師有共同的目標,向一個方向形成合力。

在學校,也有少數老師只教不育,對學生的評價只看分數,不管平時的行為習慣,這是功利主義教育思想使然。還有個別教師只知照本宣科,對學生的表現、成績一概不關心。這些教師都是失職的。

所以,一個稱職的教師,既要教給學生知識,又要培育學生的品行,而培育學生品行應該放在第一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