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出土漢代玉組佩(二)

前言

此墓器物分兩組,出土於墓側室東銅盆下與兩側,為兩組玉組佩。均為較薄的片狀,用陰線勾勒細部。璧、觿、珩、人物等上雕刻的夔龍、夔鳳、瑞獸、猴子、熊、雲朵等,真切生動,鳳鳥展翅飛翔,夔龍及瑞獸兇猛怪異,猴子靈巧,蹲熊笨拙,均惟妙惟肖。紋飾佈局與玉器飾佩結合非常巧妙,珩為雙獸共體,呈弧形,中間的圓孔與兩側的鏤孔,是裝飾與實用相結合。

西安出土漢代玉組佩(二)

玉璧鏤雕4只鳳鳥,相鄰的鳳鳥共一翅,雖在自然界不存在,卻給人一種和諧感。觿也同樣,夔龍、夔鳳通體為角形,沒有生硬呆滯感,卻有活力。玉雕人物,形態各異。為了表現舞姿,突出主要部位,簡化次要部位。玉舞人成雙成對,側頭轉臂舞長袖,一手上舉,一手下襬,長袖寬大,佔據上部很大的空間。褲裙很長,或呈捲曲狀,佔了整體的三分之一。

西安出土漢代玉組佩(二)

陰刻細線刻劃簡單,眼睛僅刻桃形圈,鼻子為鉤形,嘴劃一短道,衣著簡單概括,注重了大輪廓,細部簡潔。從上述玉組佩看,除了有明顯的身份地位色彩外,還具有較高雕刻藝術,正如明代高濂所說:“漢人琢玉,妙在雙鉤,碾法宛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均,交接斷續,儼若遊絲白描,毫無滯跡。”

從文獻與考古發掘資料得知,玉組佩早在商周時期已流行。陝西扶風縣黃堆強家出土一套組佩,由獸面、玉龍、玉魚、玉蠶和瑪瑙管珠組成。玉料有淡黃、綠色、白色,質地晶瑩。西安長安區張家坡58號墓出土一套組佩,有3件玉璜、4件玉管及瑪瑙珠組成,玉料有淡綠、淡黃、乳白、青灰等色,均為透閃石玉。寶雞茹家莊一號墓乙室,即墓主人弓魚(yu讀二聲)伯之妻的胸部出土一套玉組佩,由90件瑪瑙珠、8件瑪瑙管、67件料管、241件料珠及玉虎、玉璜、玉鳥、玉兔等組成,從出土狀態可以看出組成此串飾的不同飾件排列有序,大致可復原原貌。

西安出土漢代玉組佩(二)

到春秋戰國時期,玉組佩更為興盛,“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佩玉是區別身份等級的標誌。《禮記-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不同身份的人佩有不同的玉。這與儒家思想有關,先秦的學者諸子賦玉以美德,孔子回答弟子子貢關於君子貴玉的問題時說,玉具有仁、知(智)、義、禮、樂、忠、信、天、地、道德等。可見玉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是很高的。

後續文章中繼續介紹古玉相關內容,幫大家更好的學習,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