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中國可以沒有世界,但世界不能沒有中國


中國崛起:中國可以沒有世界,但世界不能沒有中國

我們需要中國嗎?

《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這本書,開篇便提出這個問題,其作者邦喬妮(Sara Bongiorni) 親身試驗拒買中國產品一年,最終也沒有給出答案。然而從這次新冠肺炎爆發後全球各地的反應來看,答案似乎已揭曉。

中國崛起:中國可以沒有世界,但世界不能沒有中國

蘋果CEO庫克近日宣佈,今年第一季營收將無法達標, 原因正是始發於中國,現已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我們恢復正常的速度比預期還要慢。”

中國崛起:中國可以沒有世界,但世界不能沒有中國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表示,在美國銷售的抗生素、降血壓等數百種藥物,都要用到中國原料;智庫黑斯廷斯中心顧問吉布森(Rosemary Gibson)說,“若中國斷供,美國的診所、醫院幾天內就會關門”。丹麥啤酒商嘉士伯(Carlsberg)、美國牛仔褲名牌Levi、印度塔塔汽車(Tata Motors)最近都發布獲利預警,原因都是中國。韓國現代汽車工廠宣佈停工,因為中國原料無法送達;蘋果、星巴克與麥當勞公佈最新財報時,都提到新冠肺炎和中國等字眼。

這些國家、企業與個人,背景相差了十萬八千里,卻都因為中國成為命運共同體。經濟學家施林(Neil Shearing)說,這次疫情顯示:中國是全球供應鏈的心臟。

中國崛起:中國可以沒有世界,但世界不能沒有中國

根據麥肯錫2019年發佈的《中國與世界》報告顯示,中國對世界的經濟依存度正逐漸下降,從2000年的0.8下降到

0.6;而世界對中國的經濟依存度已經從20年前的0.4上升到了1.2

中國崛起:中國可以沒有世界,但世界不能沒有中國


中國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印度、東南亞難以取代


勞動力人口

完善的基建

企業投資


用歷史上的黃金做對照。20世紀初,各國貨幣發行都採用金本位制, 一開始原本運作良好,直到1929年從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透過金本位制傳遞到各國,演變成30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當時著名的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稱之為“金腳鐐”(Golden Fetters),他說:“很少英國人不想敲開我們的金腳鐐。”

如今各國早已掙脫「金腳鐐」,套上的卻是另一個“中國--腳鐐”,現代人日常生活產品,幾乎離不開中國。為什麼世人自願套上“中國--腳鐐”呢?一個簡單的答案是:沒有更好的選擇。

中國崛起:中國可以沒有世界,但世界不能沒有中國

例如印刷電路板——這是洗衣機等電器不可或缺的電子零件,中國的產值佔全球逾一半;中國為全球供應了 90% 的個人電腦、90% 的手機和 70% 的電視機;美國進口服飾三分之一來自中國。


近年來不少專家討論,何者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首選就是印度。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研究報告《中國供應鏈會被打破嗎?》用實際數據比較中、印的不同:

十五歲至六十四歲工作年齡人口:中國超10億人,比印度多1.2億。

人民識字率:中國95%,印度69%。

基礎建設品質:中國全球排名46,比印度高20名。

航空貨運里程數,中國超過230億,是印度的近10倍。

中國崛起:中國可以沒有世界,但世界不能沒有中國

企業行為也說明一切。據臺灣諮詢機構-中華徵信所《2019年臺灣百大集團調查》,即使中美貿易戰升溫,仍有近七成臺灣企業未在印度佈局。至於已在印度投資的前百大臺企,共有63家在當地成立分公司,但超過一半在賠錢(33家)!

另一討論熱點——東南亞,中華徵信所的調查顯示:臺灣對東南亞的投資家數、營收總額、獲利總額,分別僅約佔中國的26%、18%、26%。該報告稱,東南亞地區在十年內仍難以撼動百大集團在中國大陸的投資地位。


空間巨大 未來可期


即使中國發展到今天,我們仍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中國崛起:中國可以沒有世界,但世界不能沒有中國


企業為什麼這麼喜歡中國?

摩根士丹利分析為三大原因:群聚效應,產業鏈完整,龐大的消費市場。


群聚效應

由於勞動力充足、基建完善、市場龐大,跨國企業紛紛聚集在中國,這種群聚大量減少了企業的交易成本。他們分享資訊,產能互補,外來者也有強烈意向加入這個圈子,形成正向循環。若個別企業想搬家,就得花資源去彌補這個好處,這會立刻帶來營運壓力。

完善的供應鏈

其次,中國的產業鏈非常完整。例如珠三角,方圓十公里內就能讓客戶完成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的全部流程,因此不少企業雖搬離中國,仍在利用中國。

日企富士施樂在越南設廠,就是從中國珠三角進口驅動零組件,再用越南海防工人組裝;日本的京瓷、韓國LG,也都採用這種分工模式。《經濟學人》評價越南優勢之一是:沒有一個國家離中國南方製造中心如此之近。

龐大的消費市場

最後,中國本身也是龐大的消費市場。像瑞典機器人ABB這樣的企業,不只在中國製造,也在中國銷售,若企業搬到別國,仍要以中國為主要銷售地,反而增加運輸及物流成本。


寫在最後

放眼全球,當下的中國就是“最好的時代,希望的春天!”。珍惜當下,吾輩當乘勢圖強!

摘自:臺灣《商業週刊》(有微調)


客觀 中立 專業

不服務於任何一家保險公司

學習更多知識 掌握更多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