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鄉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紀實

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劉虹 常雪平 通訊員焦剛毅)陽春三月,肥鄉區村莊綠化和拆違治亂幹得熱火朝天。天台山鎮西馬固村包村幹部李廣軍倍感壓力,“咱們肥鄉區得了全省‘雙連冠’,我包的這個村過去基礎差,今年必須趕上來,為全區爭光。”李廣軍說的這個“雙連冠”,是肥鄉區2018、2019連續兩年獲得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考核第一名。

肥鄉是傳統平原農業區,農村建設欠賬大,是什麼原因推動肥鄉農村面貌實現鉅變,在全省考核中連續兩年獨佔鰲頭?帶著這樣的問題,記者近日到肥鄉實地走訪。

一子落帶動全局活——

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高質量發展“關鍵一招”

陽春三月,行走在肥鄉鄉間,一幅幅田園美景撲面而來,水泥小道縱橫交錯,清凌凌的渠水隨處可見,村居周圍花草樹木環繞,一個個小遊園、小片林組成的“鄉村微景”不同風格、各具特色,令人陶醉。

“我們堅定不移推進生態建設,全力打造高品質城鄉生活環境,既要把城區建設好,更要把農村打造好,真正將肥鄉建成全市最靚麗的名片、最宜居的地方,讓肥鄉503平方公里的潛力得到充分釋放。”肥鄉區委書記趙洪山說。

2016年10月,肥鄉整體由縣劃轉為區。這是肥鄉發展歷史上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如何把政策機遇轉化為發展優勢,找準在全市8個區中的“立身之本”,從而更好對接、融入、服務主城區,這是肥鄉決策者最先思考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研判分析肥鄉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肥鄉區把生態環境作為立區之本,在第一次黨代會提出要立足城郊區位特點,全力打造生態新區、富裕新區、美麗新區,把“生態新區”放在首位,並向全區承諾要用三年時間實現城鄉面貌和經濟發展的重大突破。

抓生態環境從哪裡入手?過去的肥鄉,309國道橫貫東西但兩側雜亂無章,私搭亂建嚴重;縱穿南北的三條河渠兩側雜草叢生,多處形成臭水溝;農村普遍髒亂差,生活垃圾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生態環境的最大短板在農村,沒有農村生態環境的大變化,何談城鄉融合發展、對接融入主城區,何談吸引、聚集和承載先進的生產要素。肥鄉區鄉村三級認識高度一致,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抓“三農”、抓鄉村振興的基礎,是普惠40多萬群眾的民生舉措,是重塑肥鄉對外形象的必然要求。

“基於這種認識,肥鄉區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哪裡有短板就抓哪裡,哪裡問題突出就重點整治哪裡,哪裡基礎薄弱就把精力傾注到哪裡。”肥鄉區政府區長李書平說。2017年換屆伊始,肥鄉區就啟動309國道、定魏線等國省幹道拆違整治,四套班子領導齊上陣,9個鄉鎮60多個部門37個村晝夜奮戰,僅用一個月時間,拆除違建3600多處、面積118.7萬平方米,切底解決了困擾肥鄉20多年的頑疾;2018年重點實施農村基礎設施攻堅,新修擴建農村公路583公里,工程量是平常年份的5倍以上;2019年重點推進農村改廁和“雙代”工程,90%以上農戶從中受益;剛剛過去的2020年第一季度,肥鄉區一手抓防疫,一手抓農村庭院綠化和農村綠化,5.8萬戶農村家庭正在創建美麗庭院,123個農村街道綠化全面提升,近300個農村小遊園、小片林成為“鄉村微景”……

高度決定視野,視野改變格局。從一開始,肥鄉區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其擺位就不是一般性的工作,部署就不是一般性的抓法,推動就不是一般性的力度。這是肥鄉區農村面貌鉅變首要原因。

一張圖謀定大格局——

以城鄉融合理念規劃全域,以全域治理突破推動全域提升

驅車沿人民路東行,半小時即進入肥鄉區,很快就進入郊野公園、東郊森林公園,意猶未盡之時,濱河公園、肥義公園又映入眼簾;繼續向東,剛過城區,鳳湖溼地和田寨、後營美麗鄉村旅遊區向我們張開懷抱……許多人讚歎,在肥鄉看不到城市和農村的明顯反差,感受到的只有城市和農村不同風格的美麗和舒適。

這是肥鄉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成效。“肥鄉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沒有就農村抓農村,而是站位融合發展,著眼構建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體系,一體規劃,全域佈局。”肥鄉區委副書記鄭建民介紹,不僅要融入主城區,而且要實現肥鄉城區和農村的融合,一體化推進路網建設、產業佈局、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

“一軸三帶四板塊”是肥鄉全域規劃的框架,即以橫貫東西的309國道為主軸,以域內縱穿南北的東風渠、民有渠、團結渠三條河渠為紐帶,把肥鄉分為西部引領、東部崛起、北部突破、南部提升四大板塊,把503平方公里、265個村莊全部納入規劃,明確每個鄉鎮、每個片區、每個重點村的定位、特色。這一規劃堅持點、線、面結合,全面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格局,實現城區和鄉村的互相補充、各展所長、各取所需,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齊頭並進,發揮出“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經過換屆以來四年的奮鬥,這個規劃已經由藍圖變為現實:沿309國道這一主軸,形成10多個風格迥異的公園和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三帶”效果初顯,東風渠建成水利風景區;民有渠紅色文化示範帶已經初步形成;團結渠建成17公里濱河景觀帶。

四大板塊特色鮮明,“西部引領”以團結渠為總抓手,打造加快融入主城區的橋頭堡;“東部崛起”以屯莊營鄉為中心,打造綠色發展示範區;“北部突破”以肥鄉鎮、毛演堡鄉為重點,打造特色生態產業帶;“南部提升”以元固鄉、天台山鎮為重點,打造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在鄉鎮一級,實行“組團發展”,打造城區南部、舊店等10大組團,實現區域聯動;在村一級,因村制宜、分檔提升,高標準完成全區鄉村建設規劃和265個村莊規劃,評出10個紅旗村、50個精品村、100個示範村、100個達標村,使每個村建有特色、趕有目標。

融合發展、全域規劃為肥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明確了方向,注入了靈魂。目前,肥鄉每個村莊、各個節點都在朝這個方向發力,匯聚成推動肥鄉區融合發展的強大力量。

一體化打好組合拳——

軟件硬件一起抓,村莊建設治理一起抓,路林水三網一起抓

肥鄉鎮南西落堡村支書何星濤沒有想到,短短几年,村裡村外有了這麼大的變化,沿村的民有渠水體得到治理,豆漳線翻修暢通了出村道路,七彩園林5000多畝苗木花卉基地就建在村邊,許多群眾就地變成“三金”村民,拿土地租金、享入股“股金”、掙勞動“薪金”。南西落堡村是肥鄉農村變化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肥鄉區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堅持打組合拳,堅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推動農村面貌改善提升。

推行農村垃圾處理市場化運作。現階段,生活垃圾仍是農村髒亂差的突出原因。針對這個首要難題,肥鄉區拿出2000萬元,公開招標確定兩家環衛公司,每戶發放垃圾桶,保潔員定時上門收集,日產日清,在全省創新徵收每戶每月8元錢農村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構建起“戶分類、村收集、公司轉運、區處理”模式,實現“垃圾不落地”。此外,他們還對全區1180個農村坑塘,統一編制“身份證”,專人監管,定期督導。

持續大力度推進造林綠化。連續4年掀起造林綠化熱潮,深入實施庭院、村莊、廊道、城鎮周邊、農田林網、河渠、林果基地等工程,新增造林面積達到13.56萬畝,是“十三五”任務的近3倍,森林覆蓋率增長14個百分點,打造了鳳湖溼地、郊野公園等一批鄉村景區和水岸桃鄉劉家寨、菊花小鎮南趙等鄉村旅遊目的地,構建以城區為引領、鄉村為基礎、通道為紐帶、片林公園為支撐的高品質城鄉綠化體系。綠色成為肥鄉最大的生態優勢和底色。

全力攻堅農村道路建設。2018年完成農村路網建設583公里,其中通村路383公里、村內街道115公里、田間路85公里,農村主街道硬化率、村莊亮化率和地名標誌標準化設置率實現全覆蓋,被評為全省“四好農村路”示範區。今年將完成100多個村街巷硬化。

創新構建暢通城鄉的水網工程。實施東風渠引水工程,連通民有渠、團結渠,覆蓋城區景觀水系,每年可引地表水2300多萬方,既涵養了生態,補充了地下水,還可使4鄉鎮48個村莊6萬群眾直接受益。同時,農村老舊飲水管網得到改造提升,農村改廁率達到93%以上,系統推進農村汙水治理和糞汙治理,“雙代”工作實現265個村全覆蓋,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承載能力大幅提升。

大力推進移風易俗。針對“天價彩禮”、紅白事大操大辦陋習,在全省率先倡導“零彩禮”新型婚俗。成立區鄉村三級領導小組,制定紅白事節儉操辦標準,全區9.88萬家庭簽訂承諾書,常態化開展移風易俗巡查,有效遏制婚喪嫁娶攀比之風。移風易俗“六抓六有”做法,入選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獲評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典型案例。2018年度全省鄉村振興和人居環境整治考核中獲得“雙第一”,併成為我省唯一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激勵縣,受到國務院通報表彰。

一股勁幹出新天地——

“八幹”體系齊發力,“幹”字當頭勇奮進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這是萬事成功的常理。一系列超常規的決策部署,在肥鄉是如何落地的?舊店鄉東辛寨村支部書記郭志生的一句話說中要害,“從縣領導到鄉村幹部,都是作戰員,都在環境整治一線幹”。該村與曲周縣交界,過去村莊環境差,今年春天分包區領導與鄉村幹部一起幹,帶動群眾積極參加,兩個月時間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清新靚麗。

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必須充分發揮農村黨員群眾的積極性,而這其中,各級黨組織的帶動引領作用至關重要。換屆以來,肥鄉區始終堅持黨建統領,“一年當作兩年用、一屆當作兩屆幹”,區級領導與基層幹部群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形成“八個幹”工作組織推動和落實體系。

三級書記帶頭幹。區委書記擔任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既掛帥又出征,實地指導推動成為常態;鄉鎮黨委書記具體抓,守土盡責,幹出特色;村支部書記幹在前,黨旗就插在環境整治的現場,給群眾當好表率。

區級領導分包乾。全區分東中西三個作戰指揮部,區委副書記、人大主任、政協主席分任指揮長,區領導和分包鄉鎮責任捆綁,重點整治任務由區領導牽頭組成攻堅小組,把潛力挖盡,把後路剷斷,把縣級幹部的能力作風實實在在地擺出來。

重點突破超常幹。對任務較重的區域,堅持兵團作戰,先拆後綠,攥緊拳頭重拳出擊。正肥鄉、賈南線、南城線、豆漳線、定魏線……四年時間,已經有10多條縣鄉道路一改過去的髒亂差,成為靚麗風景線。

示範帶動引領幹。抓一個,帶一批,影響一片。每個鄉鎮選取3-5個村莊,集中整治,打造樣板、樹立典型,形成燎原之勢,帶動周邊村莊環境整治。

觀摩拉練比著幹。區四套班子觀摩,鄉村幹部觀摩,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觀摩……通過一輪輪實地觀摩樹立真抓實幹導向,傳導爭創一流壓力,讓後進的坐不住,先進的不敢懈怠。

量化排位倒逼幹。區農業農村局每月督導檢查、明查暗訪,區級領導帶隊每季度走遍全區所有農村,量化打分,排隊通報。先進的有獎勵,後進的鞭策,連續後進的村,支部書記要在電視臺公開表態。一層層壓力傳導,使各級幹部始終處在環境整治的“進行時”。

精力下沉帶著幹。全區80多個區直單位全部分包村莊,千名幹部下基層,聚焦民生轉作風,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幹部。區直部門、機關幹部與鄉村兩級一起幹,機關幹部提升了群眾工作能力,農村幹部開闊了視野,既增強了基層工作力量,又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

凝聚合力共同幹。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推動鄉村振興,沒有局外人。今年春季,肥鄉區發出全民義務植樹、共建美麗肥鄉的號召,全區1.3萬名黨員、50多家企業,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在外鄉賢積極響應,到農村植一片林、添一抹綠、潤一方土,用實際行動助推肥鄉農村人居環境工作再邁上一個新的水平。

成績屬於過去,奮鬥贏得未來。站在新的節點,又將如何謀劃?“新的一年要深入開展‘三創四建’活動,著力建設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體系,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融合、城鄉公共服務融合、城鄉生態環境融合、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城鄉社會治理融合。通過走好融合發展的路子,加快轉型升級,實現肥鄉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肥鄉區委書記趙洪山點明瞭今後工作重點。

奮鬥者是最美麗的。我們感受到的肥鄉農村變化之美、生態環境之美,其實是肥鄉幹部群眾的奮鬥之美。

湧動奮鬥激情的肥鄉,變化才剛剛開始。

肥乡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纪实

原文地址:http://www.zysbs.cn/html/yuanchuang/2020_04/01/2451822.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