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國內視頻網站不注重技術優化?

為何國內視頻網站不注重技術優化?

隨著新冠疫情在歐美的進一步蔓延,大量普通人的居家隔離勢必會推動一眾流媒體服務量上漲,只是沒想到最先感受到壓力的會是作為基礎服務的寬帶網絡。


歐盟內部市場和服務專員蒂埃裡·布雷頓敦促流媒體平臺考慮限制視頻碼率,以避免流量過載,影響在家辦公人群。3月19日,以Netflix為首的流媒體服務提供商紛紛表示,應歐洲各地政府的要求,將會適當降低流媒體內容碼率以減輕網絡帶寬的壓力。


YouTube、Apple TV+ 和Amazon Prime Video等平臺緊隨其後,也降低了提供給歐洲用戶的視頻畫質。YouTube在聲明中直接表示視頻將採用默認分辨率(480P),而知名蘋果新聞博客 9to5Mac發現 Apple TV+ 分辨率降至670P。


Netflix於兩天之後的3月21日在官網發佈了一篇相關博客文章,文中提到“上週,歐盟要求Netflix、Amazon和YouTube等公司確保我們儘可能高效地利用電信網絡。我們立即開發、測試並有效運用了一種方法,將Netflix在這些網絡上的流量減少25%,我們所採取的措施可以維持所有的視頻分辨率。在歐洲,接下來 30 天內,在每個類別中,我們只是刪除了最高帶寬碼率。如果您格外關注視頻畫質,則可能會注意到每種分辨率的畫質都略有下降。”


為何國內視頻網站不注重技術優化?


通常這類表態會被認為是商業公司的公關說辭,但如果對Netflix這家公司有所瞭解,就會知道以他們的技術積累,短時間內實現這樣的技術是完全可能的。筆者通過身在歐洲的朋友確認,他也確實沒察覺出來最近Netflix上面的內容畫質有何變化。


對於影視娛樂公司,“內容為王”已經成為了一句陳詞濫調,所有人都知道卻不一定能做到,但隨著技術已經越發融入到各行各業,身處前沿的流媒體公司事實上更需要內容與技術的齊頭並進。


Netflix靠科技驅動內容製作和分發


雖然與迪士尼、華納等大製片廠同處美國加州,Netflix卻誕生在科技巨頭林立的舊金山灣區,並且他們一開始從事的DVD租賃並非高科技行業,也僅僅只是處在影視行業的最下游。但二十年過去,這家公司已經是比肩過去傳統好萊塢五大製片廠的影視巨頭,更為關鍵的是,其押注轉型的流媒體服務為其在全球帶來了超過1.6億付費用戶,並且成功讓各大科技公司與傳統影視巨頭紛紛進軍這一領域。


《紙牌屋》靠“大數據”成功的過程經過層層演繹如今已經快成為“商業神話”,事實上Netflix高管在之後也坦誠那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技術營銷”,當時所謂的依靠“大數據”打造的美劇,事後被證明更多依靠的是Netflix不計成本的高投入,兩季總共一億美元的投入,於當時HBO一家獨大的美劇行業來說可謂是“天價”。


與此同時,Netflix確實又熱衷於將人工智能、不斷優化的編碼技術應用到其產品當中,並且這些技術在某些層面確實幫助其獲得了營收的增長


推薦算法與搜索顯然是最直觀的一例,不少中文地區用戶時常抱怨Netflix的推薦並不十分精確,但Netflix的算法所依賴的數據採集更多還是來自用戶自己的瀏覽習慣,奈何中文地區數據量有限,這方面的改善顯然需要更多時間。


對於絕大多數用戶來說,Netflix這種算法的普適性更多體現在多元化的預告片與內容海報的精準推送。Netflix會根據用戶的觀看愛好來為其量身“定製”相關原創內容的海報與短預告,以期實現內容的更廣闊覆蓋。


同時平臺內搜索也是一項重要功能。德勤曾經發布了一份面向全美企業的AI狀況報告,報告中德勤特別提到了Netflix的案例:Netflix發現他們的用戶喜歡搜索電影,但如果搜索並找到一部電影花費的時間超過90秒,那麼用戶往往會放棄,而藉助AI技術優化站內搜索之後,不僅可以給用戶帶來用戶體驗的上升,還能讓用戶更快地付費。德勤的報告顯示,僅僅一年,得力於AI對搜索的改進,Netflix可以多賺10億美元


回到文章開頭那個話題,在通過《紙牌屋》在全球打響名聲之後,Netflix其實就一直致力於通過技術優化其內容傳輸質量。


為何國內視頻網站不注重技術優化?

《紙牌屋》(第六季)劇照


利用工程師開發的人工智能工具,Netflix從2014年開始重新編寫了它的整個內容庫的編碼。這個系統被稱作“動態優化器”(Dynamic Optimizer),它可以使用最小的帶寬來提供最佳的圖像。這一技術的應用並非統一粗暴的一刀切,其會根據每項資源的特徵量體裁衣,精細化處理,不同類型的作品會適用於不同的算法。這項技術在為用戶節省 20%帶寬的同時,提高畫面質量。其AI算法能有效壓縮視頻的每一幀以提升視頻播放的速度,並且又保證了視頻本身的畫質沒有任何損失。


Netflix 在分析了全球多個地區的觀眾的觀影體驗後不斷訓練其AI算法,使它能夠對影片中不同場景的不同壓縮率得到的效果進行對比。甚至能區分視頻內容的不同類型和複雜程度,並根據這些因素選擇壓縮視頻的方式。例如充滿汽車追逐和爆炸場面的動作電影會以更高的碼率傳輸,而一些內容場景相對簡單的動漫則以較低的碼率傳輸,這樣就能為所有的用戶傳輸畫質穩定的內容,而即便是網速很慢的用戶也能觀看流暢播放的視頻。


“你不應該給《小馬寶莉》和《復仇者聯盟》分配一樣的碼率。”Netflix視頻算法經理Anne Aaron曾解釋道。所以取而代之的,他們決定為每個名目定義一個它自己的編碼規則。類似《小馬寶莉》這種簡單的視頻會被編碼為碼率1.5Mbps、分辨率1080p的視頻:這種新技術可以滿足那些低網速或者使用移動網絡連接的人,使他們能夠觀看超高清HD品質視頻。而對比過去,這部分觀眾得花費更多的流量,卻只能看到720分辨率的視頻。


同時Netflix每個月也會在其公司博客上發佈“Netflix ISP速度指數”,旨在衡量黃金時間Netflix在特定ISP(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上的性能的指標,這一指數可以讓不同地區的用戶直觀的看到他們付費之後最終能夠獲得怎樣的流媒體體驗。


內容學起來太難,“愛優騰”先學點技術行不行?


在付費會員數字不斷增長之後,愛奇藝、騰訊視頻等國內流媒體平臺也都先後擁有了過億的付費用戶,從用戶體量上看,他們確實在不斷縮小與Netflix這樣的國際流媒體巨頭的差距。但這些數字只與商業公司本身以及資本市場有密切關係,對於用戶而言,能夠快速、穩定地看到優質內容才是驅動他們付費的理由。


在內容層面,國內各家流媒體目前依然停留在依靠突然出現的“爆款”短時間提升訂閱用戶數量的階段,無法實現優質內容的穩定生產是每個平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或者說這本身也是國內所有內容創作者都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背後所涉及到的問題當然也與影視行業整體水平密切相關,僅靠流媒體行業或者單一巨頭平臺很難在短時間扭轉大局。即便是以Netflix為代表,原創內容的穩定產出也得經歷五六年時間,而這還是建立在好萊塢本身強大的影視工業之上。


在短時間內很難補上內容製作的短板時,國內流媒體似乎也並未在具體技術層面上有所精進。在之前歐洲要求流媒體降速的新聞中,不少評論都在嘲笑歐洲基礎網絡建設太差,居然連看個高清視頻都快滿足不了了。


這種說法背後其實有兩方面的原因,一來自然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絕大多數國內用戶無緣體驗Netflix或者YouTube的服務,對於超高清畫質這樣直觀的感受,光聽參數是很難體會的,必須眼見為實。另一方面則是國過視頻網站長久以來的“掛羊頭賣狗肉”,最經典的例子便是各大視頻網站都紛紛作為一大賣點甚至是付費會員專享權利的畫質。


“高清、超高清、4K、藍光、杜比”,相信用過愛優騰的用戶對這些詞彙不會陌生,如今來說,一分錢不想付除了需要看好幾分鐘的廣告之外,畫質上限也不會超過720p。但付過錢的畫質就真的會有顯著提升嗎?或者說每個月十幾塊的會員費真的就可以看到所謂的“藍光電影”嗎?答案大概用戶自己心裡多少都有數。480p、720p、1080p以及4K僅僅是指視頻的分辨率,而在流媒體播放視頻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指標其實是傳輸碼率,碼率越高,每秒傳送數據就越多,畫質就越清晰。


為何國內視頻網站不注重技術優化?

網上高清熱愛者的對比:同樣的片子,愛奇藝的4K的碼率相當於Netflix 的1080P


同樣是號稱4K的視頻,在國內平臺的碼率普遍僅有4-7 Mbps,一部兩小時左右的電影,只需要 2、3G流量。按Netflix的理想要求,4K視頻每小時消耗的流量就能達到 7GB,就算只是標準清晰度(720P)一小時也需要3GB。之前有影視愛好者專門做過《流浪地球》分別在愛奇藝與Netflix上的同幀對比,前者所謂的“4K版本”播放碼率僅能到達Netflix的1080p水準,同時在後期調色層面,Netflix採用的還是業界公認最佳的杜比視界版本。


愛奇藝在上市之初,一度也被認為是Netflix在中國的忠實門徒。而拋開內容不談,在技術方向上,愛奇藝確實一直在向Netflix學習,國內最早提出將AI應用到視頻網站中的正是愛奇藝,不過遺憾的是在用戶可感知的維度,這些嘗試似乎更多都停留在了營銷層面。


從財報數字上,也可以一睹國內視頻網站對於技術的投入遠遠沒有高價採購版權那麼狂熱,根據愛奇藝2019年的財報,其技術研發相關成本在總費用中的佔比為8%,單從視頻網站本身來說,在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這樣對技術有著一定敏感性的人管理下的愛奇藝大概已經是國內一眾視頻網站中對技術研發投入最大的一家了。一個可以參考的數字當然還是Netflix,2019年財年,Netflix在科技研發等成本方面的投入為26.5億美元,佔總費用的13%。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如同內容一樣,國內的流媒體們也確實有苦難言,國內部分用戶的寬帶速率或許已經足以播放超高清視頻,但運營商定下的高昂帶寬價格依然讓流媒體們頭疼,在內容成本高企、以打折會員費換規模的階段,帶寬成本與技術研發成本可以說是為數不多能夠硬省下的成本了


只是希望在如此夾縫之中,各個平臺未來還是多把精力花在內容創作與技術創新上,而非不斷打磨那些多重收費模式與所謂的精準廣告投放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