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72名電子“監測員”實時監測採煤沉陷區

日前,記者在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看到,一個個身穿黃色外衣、頭戴白色小鋼帽、頭頂紅色天線,左右手各持一塊太陽能電池板的電子“監測員”,矗立在地表上,隨時監測9487.61公頃的地表形態變化。這是寧夏自然資源廳創新自然資源事中事後監管方式、利用72臺高精度自動化GNSS監測設備監測採煤沉陷區地表變形動態的情景。

宁夏72名电子“监测员”实时监测采煤沉陷区

圖為:寧夏國土資源調查監測院在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佈設的電子“監測員”

寧東煤炭基地是全國13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長期以來,由於基地內煤炭資源井工開採造成礦區地表變形嚴重,土壤理化結構失衡,喪失了可持續利用價值。地表變形嚴重區形成大規模地裂縫與大範圍地面塌陷區,直接破壞了原始地貌單元與生態系統,造成土地破壞、植被退化、地下水受損等生態環境問題。寧夏國土資源調查監測院按照上級要求,先後申請地質勘查基金1281萬元,在寧東採煤沉陷區佈設高精度自動化GNSS監測設備72臺,人工監測點71處,總監測面積9487.61公頃。採用雷達衛星、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與高精度GNSS融合監測技術,開展地表變形動態監測,構建了一套監測技術先進的寧東採煤沉陷區地表變形星-天-地(雷達-無人機-高精度GNSS)監測體系,攻克了雷達衛星短時間大尺度地表變形監測技術攻關難題,有效填補了寧夏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空白。

宁夏72名电子“监测员”实时监测采煤沉陷区

圖為:寧夏國土資源調查監測院監測設備示意圖

據介紹,寧東採煤沉陷區地表變形動態監測是寧夏實施加快構建自然資源監測預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西北首個監測工程,其監測成果為全國採煤沉陷區基本情況調查提供了真實、可靠的沉陷區數據,為西安地質調查中心承擔的《秦嶺及寧東礦產資源集中開採區地質環境調查》、鹽池縣鹽興公路與灌溉水渠(金鳳煤礦段)修繕、羊場灣煤礦深部開採地表變形監測及寧東煤炭基地相關方案編寫提供了技術與數據保障。下一步,寧夏將加強監測技術成果推廣、轉化、應用與服務,實現採煤沉陷區生態環境變化動態監測全覆蓋,將礦山安全生產、超層越界開採、礦山揚塵整治與礦山生態環境監測緊密結合,構建礦山監測與監管一體化模式,高效服務自然資源“兩統一”職責。(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文攀)


分享到:


相關文章: